编者按
2024年是ESG概念在联合国提出20周年,过去20年也是ESG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实践的20年,是ESG走向标准化的20年。基于对ESG投资“东风”的理解和观察,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与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编制的《2024中国ESG投资发展创新白皮书》的十个洞见,既提供了全球视野,也提炼了中国实践的价值和趋势,在此予以摘录,以飨读者。
全球可持续信披标准生效,
多国积极推进本土化落地。
全球已有数十个经济体对首批ISSB(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标准)表示了支持,并积极将其采纳为制定当地信息披露政策的依据(图1)。在将ISSB标准转化为监管制度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基于当地的现有政策与市场情况进行了本土化适配,具体表现在实施的时间节奏、覆盖的企业范围、内容的调整幅度等方面。在发达市场之外,中国、东南亚、巴西等新兴市场也在积极推动全球标准的本土化落地。
欧美市场反漂绿监管加强,
ESG评级产业规范逐步建立。
鉴于近年来多家知名金融机构爆出漂绿丑闻,2023年至2024年间,美国、英国、加拿大、欧盟等地的金融监管部门相继推出针对ESG基金市场的监管措施。同时,为了促进ESG评级与数据产业的规范化,印度、新加坡、英国、欧盟等地也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及政策文件。预计在即将来临的“欧盟基金命名规则”的新反“漂绿”法规的最后期限之前,可持续基金领域的变革或将进一步加剧。
国际可持续基金市场回暖,
欧美市场发展分化明显。
2023—2024年二季度末,全球签署负责任投资原则倡议(PRI)的机构数量在5300至5400家之间波动缓降。受到“反ESG”运动影响,北美和欧洲部分国家的负责任投资原则倡议签署方数量有所下降。可持续基金市场方面,在经历了自2022年以来连续8个季度的净流入缩量,甚至净流出后,全球可持续基金市场自2024年二季度以来迎来净流入量增长,连续在二、三季度录得63亿元、104亿美元的净流入,基金总规模在三季度末达到历史新高的3.29万亿美元(图2)。
欧美两地可持续投资市场的发展态势分化。欧洲可持续基金市场在2024年前三季度保持资金净流入,其存量占全球市场的84%,但净流入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已连续下降,且增速弱于普通基金;而美国市场在经历了连续八个季度的净流出后,净流出量在今年收窄,已连续三个季度流出减少。且因基金净值增长,存量基金规模在三季度实现了增长。
MorganStanley在202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对比了全球可持续基金与传统基金的回报率变化,发现2019至2024年上半年间的多数年份可持续基金的回报率中位数均高于传统基金,但2022年上半年的历史性大跌着实也打击了许多投资者对可持续基金的信心。而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可持续基金绝对业绩和相对业绩均有明显改善,回报率中值持续优于传统基金(图3)。
国内可持续信披制度突破,
监管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国内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后又于11月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财政部于5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中国可持续信披制度建设迎来了“里程碑式”的一年,明确了部分上市公司2026年前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图4)。
同年,新“国九条”及证监会、交易所配套制度文件接连出台,也昭示着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开启全新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
我国碳市场制度更加完善,
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建立。
2024年,国务院出台首部行政法规,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及相关活动的主要环节和主体责任,与其他配套文件一起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全国碳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单一碳市场,但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交易价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9月,生态环境部宣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2024年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频出的一年:国务院颁布了世界首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明确了我国生态保护补偿的主要机制;生态环境部更新了我国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并与联合国有关部门共同启动了“昆明基金”,以支持“昆蒙框架”相关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的生物多样性参与度提高,2023年有逾六成沪深300公司披露采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较2021年的比例翻了一番。
国内ESG主题基金新发放缓,
规模修复,可持续融资节奏有所放缓。
2024年,我国可持续金融生态的参与主体继续扩张。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境内(含香港地区)有220家机构签署负责任投资原则(PRI),26家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PRB),5家签署可持续保险原则(PSI),17家签署CA100+。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ESG主题基金成立放缓,新成立ESG主题基金32只,合计成立规模187.6亿元;受益于国内股票市场的反弹导致净值增加,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ESG主题基金总规模达到2235.41亿元,较二季度末上升14.8%,恢复至2023年末的水平。同一时期,ESG主题理财产品的数量与规模取得显著增长,在2024年二季度末规模达到1880亿元,同比增长18.5%。可持续融资方面,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升至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稍有减缓;上半年各类可持续主题债券发行共374只,规模合计约3418.3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成。
A股公司ESG报告披露率逾四成,
ESG实践进一步优化。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有222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上一年度ESG报告,占比逾四成,发布率较上一年提升7.0个百分点。近三年来,沪深300公司ESG管理实践上取得显著进展,披露碳排放的公司比例升至近六成,气候行动举措几乎全面覆盖;公平雇佣政策覆盖度逐年上升,而高管与员工平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倍数中位数从2022年的7.44降至2023年的6.7,社会公益与乡村振兴实践愈发普遍;设有ESG委员会的公司占比几乎翻倍,独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占比稳步提升,分红与回购积极性显著提高。
投资机构积极开展尽责管理,
社会维度纳入分析框架。
国内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引导投资机构履行股东权利与义务,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自2020年以来,ESG议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资料和机构调研公告之中,机构调研公告中涉及ESG相关话题的比例从2023年上半年的4.2%跃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6.4%,表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沟通ESG事宜正在成为新常态。通过分析已签署PRI的16家公募基金公司上一年度报告数据发现,其中多数已将尽责管理纳入负责任投资政策,多数表示通常会优先开展协作,即联合其他相关方对被投公司进行尽责管理。当与被投公司沟通不顺、效果有限时,撤资、加入或扩大同盟是最常用的升级措施。社会议题分析在ESG投资界的重视程度提升、有效性得到数据佐证。国际上相关机构发布社会议题相关评价体系、企业基准和分析框架,可为投资者开展研究分析提供有益借鉴。
将ESG考量纳入基本面分析的条件已逐渐成熟,ESG投资正迈向2.0时代。
随着可持续信披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监管政策的出台、ESG数据质量与可及性的显著提高、ESG的财务实质性研究与信披的深化,从“标签式”ESG投资的1.0时代跃升至与基本面分析紧密结合的ESG投资2.0时代已具备条件。ESG投资的2.0时代也将为可持续投资的本土化创新实践提供更宽广的路径,行业中性、市场化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也有力回应了ESG反对者对ESG投资的各种指责。
促进ESG投资理念向行动转化,呼吁“自上而下”的推动引领和“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
ESG投资在国内“走实走深”,需要在已有指引、准则的基础上,加快完善ESG信息披露标准及操作指南的细化和应用,出台统一的对ESG产品的鉴定认证标准,降低产品名不副实、“漂绿”的风险。此外,以全国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险资机构为代表的“耐心资本”、资产所有者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委托投资中ESG的考核。自下而上方面,则要优化ESG数据使用方法、拓展挖掘实质性ESG议题,加强与投资者互动沟通。
今日头条号|新浪微博
百度百家号|微信视频号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可持续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