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沂市图书馆联合各县区图书馆共同举办《典籍里的临沂——特色文化展》。本次展览以地方文献记载内容为依托,以实物展示为载体,分为匠心手作、地质地貌、风味佳肴、传统戏剧、红色记忆五大主题,共展出各类型地方文献53册、实物近百件。
本期我们一起来走进《典籍里的临沂——特色文化展》匠心手作系列,带大家了解临沂的手工艺品,看展品实物,读地方文献,欣赏临沂手作,传承匠心之魂。
手工艺品一般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既有“颜值”,又很实用。临沂人民勤劳朴实,技艺精巧,将产自沂蒙大地的原材料,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在这里有古朴典雅的蓝印花布、工艺历史悠久的柳编、具有多种保健功效的麦饭石、被称为中国传统名砚之一的徐公砚。同时还有《剪纸文化》、《石雕》、《临沂风物志》、《临沂地区丝绸志》、《沂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等地方文献,并配以相关实物,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临沂手作的独特魅力,传承匠心之魂,推广地方特色手工艺文化。
高桥手绣展品及地方文献推荐
高桥手绣,最早源于沭水南岭,距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最初人们做手绣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什么艺术创作,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沭水南岭原为一个小山村,村里人世代以种田为生。为丰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村里针线活好的妇女把白线染成各色彩线,缝制一些花、鸟、鱼等小玩意,在年节或村里有喜事时送给亲朋好友,借以祝愿四季平安,风调雨顺。
高桥手绣以精妙的绣工、活泼的针法及丰富的形象著称。其造型古朴浑厚、简洁大方、略显夸张。同时用大红、大绿、大紫等色彩强烈对比,艳而不俗,造型生动活泼,喜庆色彩浓厚。(摘自沂水旅游专刊《恰逢沂水》)
石雕展品及地方文献推荐
莒南县石材资源丰富,盛产花岗岩、正长岩、大理岩、紫红砂岩、莒翠玉(即蛇纹石化大理岩)、莒红玉等,有石雕石刻生产的传统。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以县外贸石刻厂为龙头,重点培育了以坊前、坪上、相邸、涝坡等乡镇为主的石雕石刻基地,已开发出花岗岩大小石刻、墓碑、雕塑等八大系列1万多个规格品种,销往54个国家和地区。(摘自《莒南县志》)
葫芦雕刻展品及地方文献推荐
葫芦是广泛分布于沂蒙山区的一种藤蔓植物,由于成熟的葫芦籽粒众多,民间有“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说法,又因与“福”“禄”谐音,也寓意着美好吉祥,因此,在沂水当地深受老百姓喜爱。
沂水葫芦雕刻,是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图案的艺术形式。碳化的图案与质地坚硬的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沂水一带流传广泛。(摘自《沂水县非物质遗产博览》)
《沂水县非物质遗产博览》由沂水县文化和旅游局编著。本书是沂水县文化与旅游局对沂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整理,共十辑,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等,反映了沂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风貌。
门笺展品及地方文献推荐
门笺,亦称“挂钱”、“过门钱”,状如小幡,纹饰类如人胜,是装饰性的传统民间刻纸艺术。有人认为,它是由古时彩胜演变而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
山东的门笺,以苍山、临沂、临沭、郯城的挖补门笺最为精彩。这种挖补门笺,即套色门笺,民间叫做“换堂子”。它的工艺过程是把各种色纸,叠刻成鸟、兽、虫、鱼、花卉、瓜果等各种图案花纹,拆开后重新组合,在图案花纹的背面,用窄纸条粘贴,分别放在统一的外框内。这种套色门笺较之五色纸单色门笺,更为华丽璀灿,富有装饰性。
门笺的图案花纹和色彩,多以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如“蝴蝶戏牡丹”、“四季平安”、“连年有余”、“双喜临门”等。(摘自《临沂风物志》)
剪纸展品及地方文献推荐
中国剪纸,始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剪纸造型质朴单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花鸟、鱼虫、禽兽、戏曲人物、神话和民间故事无所不包。
《临沭记忆——临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辑录》是一部辑录临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专著,共分9个章节,以翔实的资料、凝练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临沭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民风民俗、戏剧曲艺、音乐美术、体育游艺、历史传说等方面的传承现状。该书图文并茂,有着鲜明的临沭地域特色,有助于读者了解临沭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来源:临沭县史志办)
供稿:采编部-朱晓敏
编辑:马原
审核:王小玮
美好临图,你我共创 ▏临图想倾听您的声音↑↑
图书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