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书院门之门

文摘   2024-11-10 09:41   陕西  


书院门之门

  文/杨志勇  


我要说的是西安的书院门,它是一道门,也是一个地名;它是一条文化街,更是一道非常之门。这是我最近的全新感受。


之前,从陕南来古城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来,因为生存创业的繁忙,几乎没有顾及这里的风景。有三四年的时光,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经过南门两次,但几乎没有用心关注过它,它在我心中的距离似乎很遥远。曾经在巷道的小楼里采访过几位书法家和画家,也在此地购买过文房四宝,都没有深入细致地去了解一回它,甚至不知道这条街道究竟有多长。

今年仲夏的一天上午,我作为一个作家,带着一种使命,专门来此从头至尾逛了一遍。从南门地下通道的西头穿过东头,走几步路,就到了书院门外,靠近公交车站的街边花坛内竖立了一块巨石,上刻“西安书院门”,再向前走几步路,就到了书院门文化旅游步行街的西头,最先引人注目的是街口古色古香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横向刻了“书院门”三个烫金的颜体大字,左右两边的门柱上有一副对联,曰:“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其中的碑林是指碑林博物馆,书院指的是关中书院。“书院门”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年,在关中书院建成后而得此名,距今有了400多年历史。这一条步行街,东西走向,从牌楼起步,至安居巷,全长五六百多米。时代变迁,街道和两旁的建筑经历风风雨雨,面貌有过辉煌也有过暗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碑林区政府出面组织进行了统一的大规模改造修整,并将建筑装饰风貌仍然保留了明清风格,建成了文化旅游一条街。

漫步街道,满眼看到的都是两旁清一色的仿古建筑,脚下接触的不是一块块青石,而是一页页历史,又仿佛听见那古代楼阁里的谈书论道之争辩声,陶醉其间竟有了梦幻般的感觉,忽然听见一位女子的高跟鞋有韵律地敲击在地面上。那清脆的嘚嘚声,犹如撞击历史发出的回声,又如山水之叮当,一时感到诗意、禅意盈满了街道。回头看那女子背影,心想此人或许也是藏在这里的一位青年书画家呢,不然她的步子怎么会走得那么自信而又有艺术气质?


回过神来,见眼前卖埙的老者,左手一把蒲叶扇,右手一把小茶壶,坐在椅子上悠闲地享受着自己的闲适惬意,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从摊前经过,他旁若无人般,一副姜太公钓鱼的模样,好像他不是摊主,而是一个看客。在他的身上感受不到一点生意人的做派。我与其搭话闲聊,他说,无缘之人吆喝也不来,有缘之人赶也赶不走。东西放在那里,喜欢的人会驻足观看,不喜欢的人正眼也不看,吆喝就成了多余和讨厌。

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在这一条古朴繁华的街道上,让人感受不到喧嚣。在所有的门店和地摊前,主人皆是一个态度,你来了我笑脸相迎,热情服务。你不来,我不怪,你走,我没有多余的话送你,来去自由,随缘遂愿。这或许是延续了传统文化的一种生意经营之门。


走着走着,在书院门街道中段的南边,突然发现“于右任故居”三个字映入眼帘,这让我深感意外,早知于右任其人,陕西三原人,为“当代草圣”,在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国共合作等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而不知其故居在此也有一处。

街道两旁的各式牌匾下的门店和地摊,经营的商品主要是书法、绘画和笔墨纸砚以及有关的文玩把件,其中不乏古今名人的书画作品。由于氛围和影响力,全国各地的许多书画家都云集在这里,或拜师学艺,或以艺养生,或借力远航,期望从此走出一条自己的生存路子,走出一条成就之路,也或许为了名声从此走出书院门,走向远方。而很多人在此深耕艺术多年后就实现了这样的愿望。在小巷道里,若是不小心,就会与哪一位书画大家撞个满怀。街边的店里卖书的多是书法、绘画之类书籍,茶社里的人皆是在谈书论艺或交流书画古玩生意。由此,让这一条街道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文化氛围。不难想象,到此光顾者如果不是书画爱好者,至少都是有情趣的人。

就连多年前的一个月夜,在这里街头见到的几位兜售名人字画的贩子,其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谈古今中外书画口吐莲花,俨然一副艺术家的范儿。他们的学问和真诚让你感受不到是在做生意,而是与你在交友,与你在论道。


身在其中,闻不着铜臭味,看不见轻浮之身影,在当下,我以为是闹市里的一处世外桃源呢!


这一天,我在书院门西头伫立了许久,望着古城墙南门下南来北往的车流和人流,又仔细端详书院门牌楼外的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唐宝庆寺华塔,我油然觉得在古城墙这一个四方框内,永远有读不完的西安历史文化,且常读常新。而迈入书院门,便是迈入了书画世界之门和艺术历史之门,亦是迈入一种怡然自得的精神天地之门。


·作者简介

杨志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艺创作百人计划人才,西安市百名优秀青年文艺人才。西安市碑林区作协副主席。


来源:碑林文艺

编辑:艺皎 | 校对:禚李昊 | 审核:王丹阳





文艺资讯直通车







西安文联
发布西安市文学艺术界新闻动态,推介文艺活动资讯,助推文艺繁荣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