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失火,劫后余生的国宝

旅行   2025-01-28 01:15   北京  

公元1557年也就是嘉靖三十六年,那一年故宫紫禁城失火,失火当天,嘉靖皇帝一夜未眠,连夜三次下旨,要求力保收藏在文楼(即北京文渊阁)里的《永乐大典》。

正是嘉靖帝的这一举措,《永乐大典》才被抢救出来,也正是这场大火,让嘉靖帝有了“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的决定, 也才有了后面的国宝“嘉靖副本”《永乐大典》。

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里,“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一件件文物的展示,向人们诉说着这部旷世巨作的前世今生。


《永乐大典》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一部将文字诞生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的类书。 

所谓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书,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更恰当地说,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

 英国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的缘起  

明洪武二十一年,被后人称为明朝第一才子、时任翰林院庶吉士解缙首次向明太祖朱元璋提议编纂类书。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对此表示支持。但后来解缙因直言敢谏被朱元璋以"言辞不逊"为由贬回原籍。编纂一事便搁浅了。朱元璋死后,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当年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渐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于是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推行削藩,最终引发朱棣起兵反叛,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南京被攻陷,建文帝也不知所终。

朱棣登基后,因其是通过“靖难之役”得到皇位,总感到心虚,为证明自己的继承的合法性,笼络文人,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很快就下诏令解缙主持编纂修书。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对内容表示不满, 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同时汇集天下2000多文人,扩充内容,历时六年终于完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做序,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

 

探展典籍博物馆

寒假期间,颜悦读书会的颜悦老师带读书会的同学们一起走进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在这里一睹难得一见的《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真容。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颜悦老师对图书馆读书情有独钟,一路上为大家分享选书、读书的方法,为大家介绍如何利用好图书馆,如何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图书的技巧。

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浙江下沙奥特莱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对外免费开放。

 展览分5个单元,“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 、“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共展出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以及明抄本、明刻本、明拓本等40余册(件)古籍精品,还有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入藏《永乐大典》的相关档案复制件,系统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版式内容、重要价值、聚散流变、辑佚影印,全面展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

跟随着讲解员老师大家认真的听,仔细的看。讲解员特别提到根据珍贵文物保护的要求,平时展示的基本是仿制品,而在这里却能够十分难得看到9册真本。

不愧是国家图书馆的专业讲解老师,老师深厚的知识底蕴,把《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向大家娓娓道来,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沉浸于其中。

从编纂工程的庞大,到收藏保存中的变迁,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的转运,到多舛命运的流转。一桩桩一件件,讲的生动,讲的令观众震撼。

《永乐大典》之所以是孤本,既是当时条件所限,更是该书并非是普天之下的大众读物,而是仅限于皇家收录的典籍。与一般书籍不同,书的开本很大,书高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 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因此从装帧到内容,无一不凸显出皇家读本的气派。

《永乐大典》采用的是“包背装”,书衣以多层宣纸硬裱,外面再包有黄绢,而为何能呈现出硬裱,解说员告诉大家至今仍未能解开这种装裱的技法。

《永乐大典》誊抄一律使用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这种字体在清代被称为馆阁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乌、方、光,是科举考试考生的必须。这或与现在学生考试时要求字迹清晰,卷面整洁相似(当下考试很多已经是机读,这也导致如今书法远离生活)。

书衣正面的书签和方签,先是覆上蓝绢,再其上又覆盖黄绢,留出蓝边框,在框内题有“永乐大典”四字,字下方的双行小字是这册书的卷数。右侧是同样方法制作的方签,方签内是这册所属韵目,并注明该册是这一韵目中的第几册。妥妥清晰的搜索引擎。在当今信息时代,搜索不再是难题,而在古代,如此精准的搜索方式,精美绝伦古韵流彩的装裱,超级便捷的搜索方式令观众无不惊叹古人的智慧。
解说员老师告诉大家,《永乐大典》之所以珍贵还在于其对所收录的内容未做删改,原文抄录,其中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达到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到明初,以皇家之力,收天下之藏。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献,这与后来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内容多有删改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有观众问到这是不是原件?解说员老师为大家解释了永乐正本与嘉靖副本的来历。当年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仍存南京文渊阁,至明中期毁于大火。正本则转运到北京故宫中的文楼(即现在故宫午门的东角楼)

《永乐大典》是嘉靖帝的至爱,常常置于案头翻阅,在故宫那场大火之后他是心有余悸, 之后嘉靖帝下决心誊抄,经过五年时间,直到隆庆元年才全部完成。在副本即完成前一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此时非常诡异的是,永乐正本从此就如同人间蒸发一样,无影无踪。史书上对此也毫无记载,成为了历史悬疑。所以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嘉靖副本,但这并不能说是仿制品,这与其他文物有区别。 目前在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的遗本包括残页在内,都是当年嘉靖年间誊抄的副本。所以《永乐大典》如今都被称为“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而不是用所谓原件和仿品来区分。

解说员老师为大家介绍说,对于《永乐大典》的“永乐正本”的去向,众说纷纭,有说成为当年嘉靖帝的殉葬品带入永陵地宫陪葬;有说是李自成进京时一把大火给烧毁;也有说正本藏在故宫隔壁皇史宬的夹墙里,理由是皇史宬城墙超级厚。当年或是因为对《永乐大典 》的倾心,某人动议挖掘了十三陵,因为当时没有找到永陵地宫入口所以才从定陵开始。后因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和技术原因,国家停止了后续帝陵考古挖掘,定陵是第一座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座主动挖掘的帝陵。根据现在的探测技术发现,永陵地宫已经进水,即使永乐大典是在其中也早已毁损了。

永陵(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正本不知所终,就是副本也遭罹难。雍正年间,《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离开了皇史宬,被移到翰林院敬一亭(现在国博东侧的公安部院内)。自此之后,完整的《永乐大典》便不复存在。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发现已经丢失一千多册,尽管乾隆帝下令严查,最终也是不了了之。随着众多官员监守自盗,至光绪元年清点时存书不足五千册,至光绪十九年更是只剩八百多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所处东郊民巷地区成为战场,经过战火和掠夺之后,翰林院遭劫难劫《永乐大典》仅剩64册。被清末大臣陆润庠(同治十三年状元)运回府中。 

跟随着解说员老师的讲解,大家看到了一张鲁迅照片,看到大家惊讶的目光,解说员向大家介绍道:

周树人(鲁迅)曾担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第一教育科科长14年之久(1912年-1926年),当时社会教育司的职务涵盖了通俗礼仪、通俗教育、美术展览、图书馆和博物馆、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正因如此, 鲁迅主持了京师图书馆的搬迁、管理工作,使得京师图书馆向国家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经教育部同意并呈国务院批准后,教育部派员去陆润庠处将他的64册劫余的《永乐大典》取回,4册存放于教育部图书室供展览,60册送交京师图书馆保存 。京师图书馆经多方征集,到1934年,已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藏《永乐大典》增加到93册。

自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外国势力就开启了对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掠夺,古籍文物就是他们的主要目标。而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有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华更是那些贪婪目光所关注。北平图书馆根据教育部电令于 1933年5月 开始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等古籍南迁,其中一部分被运到上海,随着战事发展,其中一部分(其中有60册《永乐大典》)运到美国,交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书(包括《永乐大典》)均被运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下,全世界现存的《永乐大典》分册已离散四方。据统计,我国目前藏有《永乐大典》241册,美国藏有54册,英国藏有51册,日本60册,德国5册,越南4册,爱尔兰3册,韩国1册,全世界藏书总量汇集起来也大约只有原书的4%不到。

近现代的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正在想尽办法收集、修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残本。建国之初,前苏联就归还了部分书册,其中的标签显示的俄文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商务印书馆捐献了21册。还有许多收藏家、普通百姓得知手中残本价值时,也会无偿捐献。

讲解员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在1983年,一个偶然机会山东掖县文化馆在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疑似《永乐大典》其中一册。并报告给当时的北京图书馆请求鉴定,得到消息后北京图书馆立即派专家前往掖县鉴定,确认是“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卷3618、3519“门”字韵),经多方协商,最终将其入藏到北京图书馆中。

该册是孙洪林的姑奶奶自幼家藏的。老太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去世了, 因为老太太不识字,所以将书的天头地脚都剪了下来,做了女红花样、鞋样。

万幸的是,由于中国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凡是有字的纸不能破坏,所以老太太并没有损坏其中有字的主体部分。

如今我们看到的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大门,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先生根据这册《永乐大典》中的“凌花双龟背”图设计的。

介绍到这里,解说员老师还特意卖了一个关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进门时看到展板上的展览主办方和协办方的名单,其中协办方名单上有一家公司的名字,大家能猜到为什么吗?
一则旧闻:2020年7月7日晚,在法国巴黎 Drouot 拍卖行,两册《永乐大典》 以起拍价5000欧元举拍,一位中国藏家以640万欧元拍得,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为812.8万欧元。据其介绍,她是受中国内地买家委托,专程赶来竞拍。 这位中国藏书家便是上海春竹集团董事长、浙江奥特莱斯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藏书家金亮。
《永乐大典》副本目前仅发现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
在展览最后解说员老师又为大家介绍了古籍的修复工作。 

修复古籍,“修旧如旧” 是铁律。前人改过装帧的,得改回包背装;书芯完好的,尽量不拆纸捻;书上有烧痕的,也得留着,那是岁月的 “伤疤”。补纸还得跟原纸有色差,让人能分清哪儿是补的,就像给书的伤口做了个 “标记”。

在展厅触摸屏前讲解员老师告诉大家,在触摸屏提供了供大家查阅《永乐大典》回归图表和《永乐大典》数据库,而且现在“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  已经上线,大家只要上网便可以随时看到《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入口

 电脑端可输入网址进入:www.yongledadian.com.cn

参观完展览,看到几位学生志愿者在馆内也在为观众讲解,《永乐大典》的故事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一棒接一棒,才让中华文脉代代相传,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颜悦老师说,通过看展,让我们了解了《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特别是突回归和再造的艰辛历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走进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去传承,去宣传,一起为文化传承助力。

易沃克旅游
易沃克旅游人联盟是旅行社朋友成长发展的摇篮,这里有更多的经验教训可以分享,这里有优秀的旅游人以及精彩的产品与您分享,这里是旅游人的加油站,这里是旅游人自己的联盟。易沃克旅游人课堂已经上线,尽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