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鸣凤沮河桥的嬗变

文摘   2025-01-31 09:57   贵州  


1949年以前,也就是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沮河之上没有真正意义的桥。两岸人员物资来往交流,靠的是渡船,就连县城也不例外。那时,从沮河西岸进出县城,有三个渡口,即北门河谭家渡、西门河永济渡、南门河李家渡,直到1958年。


1958年,那是大跃进的年代。试想,全国人民都在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而远安县城却还在靠三条木船悠哉游哉摆渡过河,岂不拖大跃进的后腿?于是,当时的决策者们想到了建桥。



多快好省——西门外木头简易桥跨河而立


1958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建设高潮中。由于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远安被誉为“林海。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贡献,远安已先后建成远当、远洋、远曾、远瓦4条公路交汇于县城。但因沮河阻隔,这四条公路在沮河两岸隔河相望,无法连通。归集的木材也只能靠水路放排运出远安,加之沮河属于季节性河流,一到枯水季节,木材就只有堆集在西门河岸风吹日晒,无法放排。

为了解决这一瓶颈,当时的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利用木材多的资源优势,在县城的西门河以北约100米处建一座木质过河桥,以解燃眉之急。责成该桥由县林业局、交通局联合筹资、共同修建,并成立了建桥指挥部,由林业局长朱尚义任指挥长,刘展鹏任副指挥长,杨兆德负责施工。为了确保修建质量,还专门从县建筑公司抽调木匠师傅胥家金来工地负责木料的加工质量。该桥设计为木质桩式双排架挑板漫水桥,不等跨14孔,最大跨径5.4米,最小跨径2.6米,桥身全长54.6米,桥墩宽4米,桥面宽2.9米,桥高1.1米,载重等级为汽——8级。



经过精心筹备,1958年6月1日上午,西门河外滩上,人头攒动,鞭炮轰鸣、锣鼓喧天,此桥正式开工。那时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施工机械,靠的是人定胜天的勇气和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激情和精神。施工人员凭靠双手就地取材,采用土法上马,用木头制成的支架吊起800斤重的铁质天硪,再用人力扯动打桩。桩深1.8至2.5米,然后在桩顶架上纵横梁,再在纵横梁上安装跳板,用铁件和螺丝固定。该桥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木材质量的采选。此桥最大的跨度为5.4米,且要承受一定的荷载,因此要求木材长度在6米以上,直径在35厘米以上,不仅要求材身直溜,还要表面光滑无结疤。这样大的木材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论在选材、砍伐、还是运输上都很困难。


为了满足建桥的需要,林业工人和林业局的同志们在朱尚义局长的带领下,走遍了茅坪、晓坪、瓦仓林区,千方百计将合格的木材采运到工地,以确保建桥质量。在桥梁初步建成投入使用以后,木工师傅胥家金又不辞劳苦,亲自到茅坪、回马、龙泉、太平等地选材,走遍了全县的深山老林,为维持此桥的正常通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经过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日夜奋战,在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中,这座木头桥共投工1768个,投资7900元,使用木料150立方米,于1958年8月30日胜利建成通车。这座沮河上的第一座木质桥的建成通车,使县城的交通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为木材外运开辟了快捷的通道,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服务三线——沮河上第一座永久性桥应运而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国家国防布局的调整,众多军工企业转移到三线,远安县被列入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066基地的建设正式开始。随着基地建设展开,大量干部工人、科技人员、物资设备需要进驻远安,致使远安公路上的交通流量剧增,需过桥的车辆也成倍增长。而当时横卧在沮河上的木头桥,不仅承载标准低,通过能力小,而且是个漫水桥,一遇洪水季节就不能通行,过往车辆只能望水兴叹。于是,将木桥拆掉后,建设一座现代永久性钢筋水泥的“远安大桥”就被迅速纳入到当时的县革委会议事日程。



远安大桥由当时的宜昌地区交通工程测量队与县交通局联合勘测设计,参与设计的负责人是范中允、朱伯胜、吴祖钊,设计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l型梁桥,下部构造为双柱式墩、埋置台式,上部构造为l型梁配微弯板,初步设计18孔,后改为24孔,每孔跨径16.8米,桥梁全长413米,桥面宽8.5米,桥高7.2米,载重标准旧汽——13,拖——60,设计洪水频率为1%。为确保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县革委会成立了远安县远安大桥工程指挥部,由张书楷任指挥长,杨兆德、刘文蔚、何伯钦等任副指挥长,吴祖钊、刘富荣、王新民、林天权等人任技术指导,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基干民兵1200人,于1969年11月采用民工建勤的方式开始大桥的建设。


远安大桥是沮河上兴建的第一座永久性桥梁。建桥伊始,进行基础开挖。时值严冬,工地上红旗招展,参战的基干民兵二话不说,脱下鞋袜,卷起裤腿,跳入冰冷的水中,热火朝天地与寒冷搏斗着。为了不耽误大兵团上工的时间,每天拂晓,东边刚露出一点点白色亮光,抽水机手们就开始基坑的排水,数十台水泵像数十条水龙,向坑外喷吐出一条条白花花的水柱。


有一次,一个基坑水泵的莲蓬头被泥沙堵塞,来自原新华大队的一名抽水机手脱去衣服,破冰潜入水中,将莲蓬头抱出水面,消除泥沙,当他清好莲蓬头爬上岸时,嘴唇冻得乌紫,浑身打着啰嗦,晕倒在基坑旁,工友们给他穿好衣服,端来姜汤和白酒,让他喝了好回去休息,但他喝完后仍不下火线,发着柴油机,继续进行基坑排水。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在1200多人的肩挑背扛下24个基坑完成了23个的开挖任务,只剩下最后一个基坑即凤山岸台的那个基坑。这个基坑已挖4米,仍不见基岩,经过技术测定,还需挖到6米,才能保证大桥的安全,负责开挖此坑的民兵们二话未说,挑灯夜战,连续奋战两天两夜,拿下了这个难啃的骨头,确保了整个建桥的进度。


基坑完工后就进入下构施工,下构浇筑基础混凝土,不仅工程量大,且需要连续施工,此时正值春节来临,指挥部为确保汛期以前墩台出水,提出了“春节不放假,工地度春节”的号召,民兵们积极响应,分成三班倒,日夜突击,春节这天,工地上更是红旗飘飘,马达轰鸣,千人大战,直到下午6点才收工。晚上,原县革委会主任丁宝恒带领县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到工地慰问演出,祝贺大家春节快乐。事后民兵们说:“今年虽然没回家和亲人们团聚,但在工地上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比在家过得还热闹呢”。


春节过后,在下构施工的同时进行l型桥梁的预制,为加强工地质量监督,地区交通局指派周泽宣同志来工地进行指导。同时,参与066工程建设的中南公路工程一处的彭总工也常到工地指导,知道工地电焊人员奇缺后,当即派来一名技术高超的杨姓电焊师傅来工地挑起电焊大梁,为大桥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经过10个月的的奋战下部构造施工结束,进入上部构造的施工。上部构造的主要任务就是吊装l型桥梁,当时没有大型吊装设备,只有2台5吨的人工手动葫芦,要把重达10吨的l型梁吊装到桥墩上就位,难度可想而知,但建设者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严把安全和质量关,采取逐层垫枕木的稳妥方法,即从大梁离开地面时就在梁下垫枕木,大梁吊多高,枕木就垫多高。就这样,硬是活生生将144根大梁用5吨的手动铁葫芦保质保量吊装完成。



到了1970年11月,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日夜奋战在建桥工地上的民兵们,也盼来了自己收获的日子,经过一年的流血流汗、艰苦奋斗,远安大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这样一座大桥,在几乎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仅耗时一年,投资76万元,投工20.5万个,使用水泥1500吨,钢筋24吨,木材509立方米,共浇筑混凝土3700立方米。


建成此桥,不仅结束了沮河上无永久性大桥的历史,解除了沮河阻隔之苦,连通了远当、远洋、远曾和远瓦四条公路,促进县域交通事业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而且开远安大桥建设之先例,为远安今后大型公路桥梁建设积累了经验。难怪熊平先生当年耳闻目睹这一壮观之后,奋笔疾书,写下了《公社架金桥》这一脍炙人口,并列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诗歌“公社架金桥,桥下水滔滔……”。


华丽转身——鸣凤沮河桥的二次嬗变


自1971年远安大桥(后改名鸣凤沮河桥)建成通车起,到2008年止,37年间的营运,大桥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鉴于鸣凤沮河桥建设的先天不足,2008年初,该桥被列入宜昌市危桥加固维修项目,迎来了第一次改造的机遇,并于当年4月2日开工,至同年12月6日竣工,本工程施工图批复总额74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738万元;合同工期9个月,实际工期8个月,并于2009年4月3日圆满通过了交通主管部门组织的交工验收,工程质量评分为91分、质量等级为合格。该桥加固维修后的技术标准为:荷载等级,城——B级;设计洪水频率:1%,桥宽8.9米(净7+2*0.95)。



时间到了2012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骨架的拉大,远安县城——鸣凤镇已远非昔日可比,城镇人口剧增,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鱼贯而过,就连原先鸣凤桥西头那充满田园风光的向家畈,也蝶变成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凤山社区了。而连接两岸的鸣凤沮河桥还是1970年11月竣工通车的那座7米多宽的老桥,虽然进行了一次改造,但未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仍然像一个衣衫偻烂的老人,横躺在沮河上,与飞速发展的城市风貌格格不入。于是,大桥的再次改造提级就摆在决策者们的面前,列入议事日程。


这次改造叫扩建,即在原有的桥面宽度上再加宽一个相等的桥面,使改造后的桥面宽度由原来的8.9米增加到19.4米。为确保改造扩建任务保质保量圆满完成,该项工程按照现代建设工程管理要求建立了“远安县鸣凤沮河一桥扩建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了设计单位为宜昌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为湖北江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宜昌超越路桥有限公司。



按照交通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的相关规定,经过县交通运输局的多方努力和争取,2012年7月,县发改局以【2012】165号文对鸣凤沮河一桥扩建工程可行性进行了批复,同年11月9 日又以【2012】298号文对该项目施工图设计进行了批复。2013年1月8日县交通运输局对施工许可进行了批复。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为增加车流量,减轻老桥压力,在老桥上游侧加宽9米,上部结构为24×16.8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下部结构为轻型桥台,双柱式圆柱墩,灌注桩基础。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设计速度为30公里/小时,桥梁长度414米,桥梁宽度为1.75米人行道及栏杆+0.25米路缘带+2×3.25米行车道+0.25米路缘带+1.9米中间分隔带+0.25米路缘带+2×3.25米行车道+0.25米路缘带+1.75米人行道及栏杆=19.4米。桥面横坡为1.5%,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工程于2013年3月1日正式开工,2014年6月20日完工,完成的主要工程量为:桥梁,Ф1.2m钻孔灌注桩757m,混凝土3410.2m³,钢筋692T,钢绞线54T,混土桥面铺装4223.3㎡,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2648㎡。接线路基:底基层:厚21cm水泥稳定砂砾共966.2㎡,基层:厚22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共966.2㎡,面层:厚3.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776.1㎡,厚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76.1㎡。防护工程:M7.5浆砌片石挡士墙139.1m³。



整个扩建工程预算投资270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759.12万元。鸣凤沮河一桥的扩建工程建成通车,极大的改善了鸣凤城区的交通环境,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对提升城区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优化区域路网结构,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如今,走在宽阔的人行道上,看着车水马龙往来穿梭,敞亮的路灯,映着雕花的桥栏,还有路中间的隔离带中密植的常绿植物,春天,有花的芳香,夏天,有叶的葱绿。两岸,高楼林立,万家灯火将沮河水照的通红,节日的彩灯,炫耀着桥身,似一条斑斓的巨龙,横卧在沮水之上。


文末需要说明的是:1958年在老县城西门河外向北约100米处建的这座桥,叫简易木桥;1970年改建成永久性钢筋水泥桥时,因是远安县内建的第一座跨河大桥,所以叫远安大桥;1981年建桥10周年时,地区公路总段投资1万元对此桥两头进行装饰维修,立了碑、放置了石狮,镌刻了楹联,并经县政协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将此桥定名为“鸣凤沮河桥”,并镌刻于石碑上。为了缓解鸣凤沮河桥的压力,县委决定,在离此桥下游1500米处新建一座横跨沮河的大桥,该桥1995年12月6日开工,1997年6月26日竣工通车。通车后,就将原来的“鸣凤沮河桥”更名为“鸣凤沮河一桥”,而将后来新建的这座桥定名为“鸣凤沮河二桥”。


微信广告合作 | 18827473645
编辑 | 清欢
审核 | 筱蓉


大美沮漳
远安论坛成立于2005年,以正能量、公信力受到各界普遍认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