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30亿到手,终结了春节档

文化   电影   2024-02-22 20:04   北京  

史上最离奇的春节档落幕了。


一边是80.16亿元的票房刷新了历史纪录,一边则是接连四部电影先后撤档。



而即便是排名靠前的几部,也都是毁誉参半。


关于电影质量、营销,以及导演自身的争议甚嚣尘上。


而谁能想到,如今的春节档是营销和炒作的狂轰乱炸,但在数年之前,中国观众根本没有过年去电影院的习惯。


也就是说,春节档这方中国电影人的兵家必争之地,竟然是近几年生生创造出来的。


从一片荒芜,到如今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战场,春节档经历了怎样的过往?




按照中国人爱凑热闹的习惯,过年这一关键时期确实该有电影的一席之地。


但在文娱市场尚不发达的从前,最早与过年有关的国产电影,其实是在东方之珠,香港。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娱乐业的高度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每到年底,香港演艺圈的明星大佬们都会纷纷汇聚到一起,不计片酬地为观众拍上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贺岁影片。



因此,一个名为“贺岁档”,囊括了圣诞节、元旦节、春节、元宵节,乃至情人节等多个节日的档期也应运而生。


而又因时节气氛,这个档期上映的影片大多也以轻松幽默为主要特点,求的就是一个阖家欢乐,恭贺新禧,因此票房也都一骑绝尘。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分别于1982年、1983年、1984年春节前夕上映的《最佳拍档》《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接连三年成为香港年度票房冠军。



而我们如今熟知的一些香港电影,以及电影人其实也有许多都是凭借贺岁档才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最佳拍档》系列外,还有《家有喜事》系列,虽然只有三部,却云集了当时香港大部分当红影星。


最经典的92版,就有张国荣、周星驰、吴君如、张曼玉、黄百鸣、黎姿等香港艺人。



另外《家有喜事》这一片名,也十分符合我们印象中香港贺岁片的主旨。


即,祝愿生活团圆幸福,家庭美满。



而与贺岁片的红火相辅相成的,还有香港明星的辛勤拍摄。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90年代,周星驰都是香港电影贺岁档的领头羊,并且多次获得香港年度票房冠军。



1991年《整蛊专家》、1992年《家有喜事》、1994年《破坏之王》、1995年《大话西游》、1996年《大内密探零零发》、1997年《97家有喜事》、1998年《行运一条龙》、1999年《喜剧之王》……



优秀的香港电影人成就了优秀的贺岁片,而优秀的贺岁片也促使更多香港观众走进电影院支持香港电影。


在世纪之初,香港文娱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越发昌盛。


香港贺岁档的热气腾腾,自然也会影响到内地的电影市场,例如1995年,成龙主演的贺岁片《红番区》就在农历腊月二十九于内地上映。



但即便在票价只有几块钱的时代,一举斩获3500万的票房,也仅仅是内地贺岁档的昙花一现,并没有养成内地观众春节进影院的习惯。


真正让中国观众将过年与电影联想到一起的,其实是一位我们都很熟悉的导演,冯小刚。


1997年12月24日,由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上映。



当时的人不会想到,这部低成本的商业喜剧片,竟以3600万刷新了冯小刚的票房记录,并夺得了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而这也是国内第一部为贺岁档这一档期拍摄的影片。


开创者总是意义重大的,因此直到今日,还是有很多人在以这部片子中“1997过去了,我很想念它”这句台词,缅怀过去。



大胜之后,冯小刚继续发力,接连几年推出了好几部贺岁片。


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1年的《大腕》、2003年的《手机》、2004年的《天下无贼》、2007年的《集结号》、2008年的《非诚勿扰》、2010年的《非诚勿扰2》……



这些电影的按时上映以及超高票房,让冯小刚稳坐“贺岁片之王”的宝座。


而当时的他也不会想到,自己多年后“冯氏喜剧”的续作《非诚勿扰3》,最终票房竟只勉强过亿,还不及16年前第一部的三分之一。


这是后话。




虽然冯小刚开启了贺岁档的风潮,但这些贺岁片也只在过年之前的元旦档、圣诞档引发观看潮。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有钱有闲,中国人还是习惯在春节期间与亲友在家聚会。


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为549.15亿元,其中春节档票房占比12.3%,高达67.58亿。‍


然而,在早先的200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43亿,春节档票房仅有1.1亿,只占据了2.6%。


而观众在春节七天假期进入电影院,其实是一部外国片的歪打正着的结果。


因为贺岁档的火热,许多国产大片开始扎堆在这一档期上映,这就导致了一些外国电影为了避开锋芒被迫延期。


其中就包括本该在2009年12月18日与美国同步上映,却最终延期到2010年1月4日的《阿凡达》。



然而,因为质量之优秀,《阿凡达》上映之后掀起了观看热潮,甚至出现了黄牛买票的先例。



而又因为上映时间包括春节假期,也给了更多观众前往电影院的空闲,因此口碑相传,使得中国观众第一次在过年期间携家带口进入影院。


祸福相依,最终,《阿凡达》于春节7天内收获1亿的票房,并以13.28亿的成绩位居当年票房冠军。‍‍‍


《阿凡达》的火热也彻底带动了整个春节档的大盘,并使其在随后的两年里稳步上涨。


2011年,《武林外传》《最强囍事》《熊猫总动员》等多部影片汇聚春节档内,最终票房定格在3.29亿。



2012年,《大侦探福尔摩斯2》《碟中谍4》两部好莱坞大片进驻春节档,票房更是高达4.11亿。


而这还只是开始,到了2013年,春节档才算是正式进入大片时代。


而成就这一档期的不是别人,正是二十年前推动香港贺岁档发展的周星驰。


2013年大年初一,周星驰的新片《西游降魔篇》上映,不仅在七天内狂卷5.3亿票房,还一举打破20多项国内华语片的票房纪录。



此后,春节档的纪录开始不断被刷新。


2014年春节档总票房14.5亿,2016年春节档总票房30.86亿,2018年春节票房57.71亿,2021年春节档票房直飙至78.43亿……


而当我们看向这些在春节档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电影时,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热映,除了影片质量和春节档期,其实还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是明星的号召力。


正如早些年的“冯氏喜剧”,“欠他一张电影票的”的周星驰,以及极富观众缘的黄渤、沈腾等人,观众更喜闻乐见在电影院出现一些自己熟悉并喜爱的导演或者演员。



然后是大众情绪。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每一部春节档的爆款电影,都迎合了一项群众情绪或是社会痛点。


《流浪地球》是爱国,《你好李焕英》是亲情,《红海行动》是刺激,《唐人街探案》是热闹……



说到底老百姓并非专业的影评人,能吸引他们进电影院看电影无非两个字,好看。


而“好看”的底层逻辑,就是让他们的情绪在观影过程中被带动,无论是快乐、感动,还是激动。


所以,春节档的火爆,不仅是时间的充裕,钱包的厚实,更因为老百姓的喜爱。




然而,世间万物都是多则杂,多则乱,多则滥。


算起来,警钟敲响的时刻应该在2019年。


在前一年春节档的烈火烹油后,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人都对这一年的春节档充满期待与信心。


《唐人街探案3》《囧妈》《中国女排》《姜子牙》等多部万众期待的电影蓄势待发。



然而,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让电影市场直接停摆,这几部电影也就只能各自须寻各自门。


可当我们看向他们的最终结局时,反倒该庆幸他们没有进入春节档,因为如果按时上映了,按这几部的质量,2019年可能会出现史上最差春节档。


这背后,其实是春节档火爆之下,电影市场趋利所致。


从无人问津到鱼贯而入,春节档已经成为最能收割票房的档期之一。


因此,一些闻风而动的资本开始有了自己的计量。


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本于2015年12月31日上映,很明显是踩在元旦档,但在发现贺岁档的潜力之后,第二部的上映日期迅速被改到2018年2月16日,也就是当年的大年初一。



而本该于2020年春节档上映的第三部被疫情耽误后,硬是等到了次年春节档。


结果电影上映后,急剧下滑的质量获取差评一片。


但即便如此,还是狂揽票房45.22亿元。


而在《唐探3》的畅聊会上,陈思诚也表示过自己在操作《唐探3》时,就是为了迎合春节档的热闹气氛,才在影片中东拼西凑填鸭式堆积笑料,结果使得影片在本身逻辑推理线就偏弱的情况下,被这一谄媚操作反噬了质量。



陈思诚只是趋利的飞蛾之一,面对春节档大盘的诱惑,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试图搭上春节档的快车。


观众的审判之下,必然有凭借口碑绝地反击的。


例如《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等,哪怕上映之前无人看好,但凭借扎实的口碑,最终逆袭飞升。



但更多的,是一些只为在牌桌上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的电影。


而随着体量的变大,一些市场厮杀乱象也开始在春节档出现。


比如有电影会跟影院签订协议,强制要求自己的排片比例。


根据“华夏时报”报道,年前有影视发行公司要求影院在影片上映首日及次日,对自家影片非幽灵场情况下排片达到22%、12%、10%不等的比例,否则将不提供后续密钥。


这一操作明显限制了院线根据市场反馈,从而进行自主排片的自由性。


而影片发行方进行这一要求的背后逻辑,其实就是为了争取春节档的第一批观影受众,这样无论影片质量如何,首批票房的一锤子买卖至少能赚到。


除此外,在流量为王的当下,不少影片还会花大价钱在网上进行前期营销。


好一点的,就是用片场花絮或者精彩片段,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一睹为快。



但更有一些电影,为了得到票房,甚至会进行错位营销。


比如2022年大年初一上映的《四海》,在映前的宣传物料中,几乎都是“好笑”“高燃”“浪漫”“沈腾”“刘昊然”等积极正面,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



然而,当观众进入电影院,却被结尾的悲情结局打得措手不及。



但这些还只是之于电影本身的操作,而今年春节档更是出现了一项前所未闻的有关电影的争议。


在某歌星盗摄《飞驰人生2》放到公共平台,且在被指出错误不以为耻反以为傲的情况下,所受损害最大的春节档电影人竟然集体沉默。


唯一直接表示反对的,还是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年会不能停》的导演董润年。



盗摄本就是对电影版权的一种恶意侵犯,但在利益面前,却无一人表示抵制。



可见电影这一事物,已经在中国从艺术作品转变为商品。


诚然,电影生产是得先有财力,才能施展艺术,但面对这般羞辱还不置一词,等待唾面自干,实难让人感受到国产电影的骨气。


而从这一点看,春节档也像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缩影。


庞大的体量下,认真拍电影的自然是有,但更多的是向“钱”看的赌徒。


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时间会检验一切牛鬼蛇神


这些人将春节档看成福地洞天,以为只要一头扎进去就能骗到观众的钱,但最后获得的也可能是赔本和骂名。‍‍


而我们也应该相信,随着中国观众的清醒,泥沙俱下的电影市场终会吹尽狂沙始到金。


只有尊重观众,尊重市场的好电影,才会成为老百姓的最终选择。


参考资料:

《谁操纵了你的春节档?》人物

《中影扭亏后迎票房热战,押中5部电影拆“爆款盲盒”》华夏时报

《贺岁档四十年变迁史》毒眸

部分图片和素材来自网络



22 / Feb / 2024


监制:视觉志

转载:张益州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视觉志
看见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