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红圈的「神」,在安徽诞生了

文化   2024-07-14 20:16   中国  

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吃饭是头等大事。


但北京一直被戏称为“美食荒漠”,能让打工人不踩雷地饱餐一顿的饭店,就成了珍贵的资源。


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在北京常年排大队的网红店,许多都是安徽人开的。


在北京,乃至于在中国,无论是深夜还是清晨,总会有一个安徽人抚慰过你的胃。



安徽人拯救打工人


在北京旅游攻略中,必打卡的地点除了长城、故宫、天安门,多半都会有一家四季民福烤鸭店。



这家2008年才创立的烤鸭店,早已超越全聚德等百年老字号,成为北京烤鸭届的顶流网红。


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四季民福的等位区永远坐满了人,想在这里用餐,排队1个小时是常态,排4个小时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旅游高峰期,故宫角楼或是前门大栅栏的景观位,早上8点就排起了长队。



6月份波兰总统杜达应邀访华时,就曾在四季民福故宫店用餐。



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关晓彤,也曾在节目之中表示过对这家店的认可。



但谁又能想到,这个让“老北京”都折服的烤鸭店,其实是安徽人开的。


它的创始人叫季红生,安徽无为人,17岁来到北京,从洗碗工一路做到职业经理人。


2008年,他创立了餐饮品牌四季民福,也造就了一个北京餐饮界的传奇。



如果说四季民福在旅游旺季火得特别突出,那么北京城夏天的“排队王”,非胡大饭馆莫属。


作为一个以卖小龙虾出名的店,坊间总不缺少它生意火爆的传言。


“饭点排队1000桌起步”“一天卖出8万只小龙虾”“一晚上等位的瓜子就消耗600斤”……


胡大的一号难求,催生出一条“代排产业链”,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代排队一次要100多元,据说线下一个号炒到过800元。



我们很难解释胡大饭馆为什么这么火,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是胡大背后的安徽人让北京人尝到了第一口小龙虾。


上世纪90年代,安徽人孙玉珍是簋街许多餐厅的水产供应商。


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在合肥火车站都能有人抢着去买小龙虾,但她在北京从来没见过这个东西,隐约觉得其中暗含商机。


于是她“南虾北运”,又将小龙虾与川味结合,开创了“麻辣小龙虾”的口味,深受北京人的欢迎。


胡大饭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在短短的一条簋街上,胡大饭馆总店和分店共有五家,家家都排长队。



在北京的“安徽餐饮军团”,又何止四季民福和胡大。


打工人的“食堂”,整体年流水超15亿元的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是安徽人。


北京单城开出近50+直营店的管氏翅吧,创始人管其兵是安徽池州人。


青年餐厅、老乡鸡、甜啦啦……这些餐饮品牌背后,都有安徽人的身影。


从各个价位,到各个类型,“安徽餐饮军团”都能满足食客的需求。


      图源:新浪图数室     


实际上,安徽人的“势力范围”早已不局限在天子脚下。


根据口碑、饿了么2019年发布的“杭州夜经济大数据”,杭州人最爱的夜宵,安徽料理高居榜首,并且和第二名拉开显著差距。



当夜幕笼罩杭州街头,打工人在红绿灯下看到一辆挂着“安徽料理”招牌的小三轮时,多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或许就是对奔波一天,拖着疲惫身躯的打工人最好的奖赏。



安徽人承包中国人的早饭


早餐,是餐饮行业中最辛苦的门类。


夜里两三点,早餐店老板就要起床,完成包包子、打豆浆等工作,早晨和上午招待顾客,下午和晚上还要为第二天的售卖做准备,数年如一日,全年无休息。


但这许多人根本无法坚持的工作,却几乎被安徽人承包了。


马未都曾经说过,在北京做早点的,十有八九都是安徽人。



安徽人虽然在早餐界占有统治地位,但却很少以安徽为招牌,坚持安徽特色,反而总是能“入乡随俗”。


从小小的包子上,就能看出安徽人做早餐的用心。


在上海,他们根据本地人喜甜喜鲜的口味,做出荠菜汤包、蟹粉汤包。


北方人无肉不欢,他们就做分量十足的三鲜包、酱肉包。


当店开在广东,他们又把握住当地人爱吃甜口的特点,把精致的奶黄包、流沙包摆上蒸笼。


巴比馒头、广州自洲包点、北京蒸功夫、杭州包客里、苏州天添包子,这些“盘踞一方”的早餐店,都由安徽人造就。


也有许多安徽早餐店招牌上只写着朴实无华的“早餐”,门类却超乎寻常的丰富。



这些早餐界的“大拿”,许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安徽安庆怀宁县的江镇镇。


2008年,这个堪称面点界黄埔军校的小镇,被授予“中国面点师之乡”的称号。



根据统计,江镇镇3.7万人中有近2万人从事馒头等面点行业,这里的人不是自己在做馒头包子,就是有亲戚朋友在做。


安徽坊间有一句传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江镇做馒头,人人有一手。”


那些在蒸笼前流过的汗,都被从这里走出的人转化成了财富。


江镇包点从业人员中,超过40%的人年收入超过五万,全镇每年可赚4个多亿,江镇成为安徽第一个邮政储蓄破亿的小镇。


有媒体报道,一对从这里走出去的夫妻,曾经一年收入能在浦东买三套房。


      图源:乙图     


甚至有人戏言,江镇的豪车里,都是香菇韭菜的香味。


那一个个小小的包子里,暗藏着安徽人的“财富密码”。



安徽餐饮军团的王者


安徽人之中,总是不缺能把生意做大的人才。


老乡鸡、同庆楼、巴比食品和小菜园,就是安徽餐饮军团之中的领军者,这几个品牌要么已经上市,要么正在冲刺IPO。


回首过去,这些资本市场的“弄潮儿”,多半有一个算不上高的起点,以及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同庆楼创始人沈基水原是一名公立医院放射科医生,在医院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几年。


那时大家工资都不高,工作之余,他想开家小饭馆,却需要向同事借钱,才能把饭馆开起来。


生意有点起色之后,他辞职下海经商,生意越做越大。


2004年,他以27.3万元的价格拍下当时经营不善,商标都被拍卖的“同庆楼”,用20年的时间,让一家濒临倒闭的百年老店起死回生,把它打造成了“婚礼宴会”第一股。



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读到初中就辍学了,离开家乡四处闯荡,21岁时,他带着仅有的4000元钱孤身来到上海,创业却屡战屡败,第一个开的包子铺半个月就倒闭了。


后来他调整思路,到上海本地最好的包子铺去打工学习,回来又开了自己的包子店,一步步把一间小店做成了“中国包子第一股”。



1982年,从军队退伍的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挪用”准备结婚用的1800元,开展了养鸡事业。



养了20多年土鸡后,他希望打造成中国自己的快餐品牌,于是投身餐饮业,一步步把门店从安徽开到全国。


小菜园创始人汪书高出生在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18岁就踏入社会,他为了生存当了厨师,后来又和妻子一起开了一家主打安徽菜的餐馆。


有了些积蓄之后,他开了十几家连锁酒店,但因为投资亏损,这门生意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失败,他最终决定还是回归初心,在2013年开办“小菜园”,经过用心经营,小菜园规模不断扩大,今年1月,小菜园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品牌,可以发现“平民化”是这些品牌的关键词。


老乡鸡的官微整天和网友们打成一片,创始人束从轩更是亲自下场拍视频、讲段子,成了知名网红。


小菜园用平价的炒土豆丝做引流,用招牌菜臭鳜鱼赚钱,定位于正餐市场,但能将客单价控制在50元至100元区间内,让一桌子有肉有素,契合中国用户的用餐心理。


卖包子馒头的巴比馒头客单价5元到9元,同庆楼主打宴会市场,但价格也有竞争力。


当时代的浪潮涌来时,这些品牌又能及时拥抱变化,才能在市场有立足之地。


同庆楼及时开启了外卖业务,搭建了鲜肉大包直营店,进一步触达消费一线。



巴比馒头不止做馒头包子,还进军点心界,推出仅此一家的螺蛳粉水饺。



小菜园曾经定下现炒、25分钟上菜的铁律,为了在快速扩张的规模下保证守住这条“底线”,它开始自建中央厨房,生产调味包、速冻制品、酱卤制品和净菜,帮助门店尽快制备菜品。


老乡鸡开启数字化转型道路,甚至已经开始“消灭”收银员。



这些从安徽这片神奇土地上走出的品牌,正在成长为一个个庞然大物。


餐饮江湖从不缺新的英雄人物,但安徽餐饮,总能扛起大旗,在江湖中屹立不倒。



安徽人的发家秘诀


安徽人做餐饮厉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造就的结果。


安徽地处“吴头楚尾”,省内地形复杂,人均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安徽人都爱出门远游,寻求机会。


古代甚至流传一句话:“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北方的超大城市北京,汇聚千万北漂,排名前10的外来人口来源地中,唯一一个南方省份正是安徽。


      图源:图数室     


安徽人仿佛骨子中就有一股坚韧,为了事业,能吃下许多旁人吃不下的苦。


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身无分文,把自己的手表卖了维持生计,咬牙坚持自己的事业。


胡大饭馆的老板娘,生完孩子5天后就回到了店里干活。


老乡鸡的创始人束从轩,为了把鸡养得更好在鸡舍打地铺,与上千只鸡同吃同住,一住就是7年。



白手起家,吃苦耐劳,是安徽餐饮人的底色,几乎每个如今风光无限的创始人,都有一段早出晚归的艰辛岁月。


安徽人吃得下苦,也有灵活变通的头脑。


他们走到哪里,就能给当地美食带来新气象,还总能获得当地人的认可。


鸭血粉丝汤堪称南京第一网红美食,游客来到南京,吃一碗鸭血粉丝汤才算是不虚此行。


但是当时光往回退三十年,南京只有一种叫鸭血汤的小吃,里面一根粉丝都没有。


据说,是安徽老板将粉丝加入汤中,并多加盐和辣油,赋予了这款小吃不一样的口感,让更多人认可了这种吃法。



安徽人在“煎饼果子圣地”天津开的南楼煎饼,被天津煎饼果子协会评为二十强,晚上8点开门,7点40就已经有人排起了长队。



上海一顿饭要花费千元的高端日料店里,握寿司的师傅有许多来自安徽牛庄乡,他们独特的手法,赋予Omakase独特的口感。


      图源:颍淮视野   


如果说勤劳和灵活变通,是安徽人出门闯荡的装备,那么安徽人的“内功”,是浓浓的人情味。


当安徽餐饮人创业有了起色,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拉身边的朋友一把。


管氏翅吧的管其兵,在北京站稳脚跟之后,马上就拉了一把弟弟,兄弟二人把烧烤生意越做越大。


一年之后,在1998年,兄弟俩就赚了两万块钱。


胡大饭馆的孙玉珍,曾经找来自己的亲妹妹帮忙。


创办南城香的汪国玉,最开始在南城卖羊肉串。


随着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在外边开三轮车运送羊肉串,开拓市场,在家里切肉的、串串,保证“后勤补给”的,都是他的亲戚。



生意越做越大,但安徽人在经营的过程中始终有这种人情味。


他们在对待员工、客人,乃至于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都能给予善意。


小菜园有约2万名员工,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员工宿舍也安排在离门店5-10分钟路程的地方,还都是精装修。


小菜园还给每间员工宿舍配备一位保姆,保姆替员工处理叠被子、洗衣服等生活琐事。


小菜园这么做,是为了让白天累了一天的员工们,回到宿舍可以安心休息,不必被这些琐事再消耗时间精力。


四季民福成立三年后,季红生就大手笔地给员工们“分钱”。


他推行身股制度,让员工成为四季民福的股东。


“分钱”后的第一年,就有25%的员工分到了身股,在2014年,四季民福6名员工的年收入超过了100万。


“分的是钱,留的是感情。大家到一起来做生意,感情弄不好,如同蒸馒头没放酵母。”


南城香没有公关部门和营销部门,总部只有三十多人,汪国玉没司机也没助理,所有访问都由他本人亲自接待,连短视频都是他自己拍自己剪。



南城香没有会员卡、打折卡,汪国玉认为,自己的价格已经到底了,办不办卡都一样,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尊重消费者。


在南城香,外卖小哥在非高峰时段吃饭可以打6折。


在汪国玉看来,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都能走进南城香踏踏实实地吃一顿饭。


他说:“很多工地上干活的人,身上脏、衣服破,不好意思来我们家吃饭,一般都是吃街边的盒饭。其实我们很欢迎他们,我就是农民出身的。”


散发出去的善意,常常会回馈到他们自己身上。


2020年,餐饮行业经营普遍都很艰难,南城香用3天时间在公司内部筹集1800万元,这项活动是员工自发的。


当时有的新员工来了一个月,就把自己家底都掏了出来,捐给了公司。



冲着这浓浓的人情味,消费者也愿意捧场。


坚持不加盟、不上市、不融资的南城香,数量只有一百八十多家,其单店日均流水,是全国快餐连锁店每天平均流水的5倍,南城香整体的年流水则超过10亿元。


这或许也是安徽餐饮的立身之本。


最近几年,每个城市因互联网获得的“泼天富贵”, 常常以美食为落点,淄博烧烤、哈尔滨冻梨、天水麻辣烫……


足可见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是人生头等大事。


花里胡哨的营销概念总会过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安徽餐饮品牌,或许能做到在潮水之中屹立。


参考资料:

1. 《在北京,总有一个安徽人喂饱过你的胃》  每日人物
2. 《4个安徽人,统治中国快餐半壁江山!》 职业餐饮网
3. 《安徽餐饮军团,正在酝酿新王》 斑马消费
4. 《安徽“餐饮帮”,正在统领半个北京餐饮圈!》 职业餐饮网
5. 《安徽餐饮人,为什么能扛起餐饮圈大旗?》 餐饮界
6. 《救命,安徽人快把北京人钓成翘嘴了!》 槽值
7. 《安徽人“喂饱”北京打工人》 图数室
8. 《一条街连开5店,等位瓜子一天消耗600斤,它火了22年!》 饮品报
9. 《没吃过安徽料理,算什么杭漂打工人》 网易上流
10. 《安徽人,可能承包了中国人的早餐》 网易上流
11. 《好吃不贵、利润率碾压同行,9个关键词看懂新徽菜「小菜园」丨IPO观察》 36氪未来消费
12. 《“皖里饭”,香全国》 凤凰网安徽
13. 《快餐卷王汪国玉:开店离南城香远一点》 中国企业家杂志


14 / Jul / 2024

监制:视觉志

编辑:离荫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视觉志
看见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