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伴,潜心求学,他在南大逐梦古典文学殿堂

文摘   2024-10-25 09:02   江苏  


从漳州到南京,千里之遥

他心怀热爱,逐梦古典文学殿堂

从南京到台湾,跨越海峡

他潜心求学,追寻闽台文化印记

 

南京古城墙下

他寻觅历史的足迹

南大校园里

他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

 

以诗为伴,与友偕行

初心不改,坚定前行

用诗词书写青春,用热爱点亮未来

他就是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李昱圻




李昱圻,共青团员。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基地2021级本科生,高中毕业于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目前已直博至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曾任南京大学林下诗社社长。曾获张晖奖学金(一等奖)、汝立奖学金、基础学科专项奖学金优秀奖、校级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奖励。


论文作品获2023年南京大学文学院520本科生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第二十五届基础学科论坛三等奖,曾参与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本科生古典学论坛。诗作曾获“天府双流杯”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亚军、“荣昶·文治杯”全球华人大学生诗词大赛一等奖、樱花诗歌邀请赛二等奖等奖项数十种。在《中华辞赋》《青年文学》《当代诗词》《诗词报》等国家级、省级杂志、报刊发表诗作、诗论多篇。



漳州→南京:逐梦古典文学殿堂


自小学升入初中时,李昱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附属中学的六年一贯制实验班,那时的他以为自己的未来将被理科的严谨与逻辑所定义,文学与历史不过是课余闲暇时的爱好。直到初二第二学期的尾声,他初次邂逅诗词的韵律与格律之美,古典文学的深邃与魅力便牢牢吸引了他,引领他一头扎进了史书诗册的浩瀚海洋。自那时起,他的学术航向便悄然定格。


“高中三年,南大一直是我心中最闪耀的那颗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让李昱圻对南京充满了无限向往与憧憬,六朝古都的繁华、千年文化的积淀,无一不令他着迷。而南京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的卓著成就,更是令立志深耕古典文史的李昱圻心驰神往。高考前夕,当南京大学的朱国荣教授亲临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宣讲,李昱圻郑重地在朱教授递来的那张梦想约定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关于文学的学术梦想,也在这张绚丽的纸片上悄然绽放。


高考后,李昱圻被录取至南京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经过一番努力,他如愿在大类分流结束时进入文学院。在专业学习上,李昱圻遵从本心,将大量时间倾注于经典作品与学术论著的研读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对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多感悟。从大一至大三,他在课程论文之外分别撰写了关于黄遵宪、朱彝尊、钱谦益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是他对古典文学热爱的结晶,也是他学术旅程中的宝贵财富。


李昱圻宿舍一角的“迷你书城”


在南大文学院的学习经历,为李昱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其中,大三上学期选修的张伯伟老师的《中国文学批评》课程更是给李昱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伯伟老师以其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洪亮的嗓音,将课堂变成了一场场知识的盛宴。张老师讲课时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贯通中外古今,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兼顾文本分析,其思辩性之强,让人不禁赞叹:“原来还能这样读诗!”


文学院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浓厚的学术氛围,这让李昱圻能够尽情追逐自己的学术理想。在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基地的支持下,他积极参与筹办讲座、论坛,与师长、同学共话诗词创作、学习方法与论文写作技巧,每一次交流都让他受益匪浅。


对李昱圻而言,在南大的学习与生活是一段纯粹而美好的时光。“我们能够在校园任何一角自由地读书、和友人因学术观点争辩得面红耳赤、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必过早地为未来焦虑。”他坦言,自己并不擅长做长远的规划,每当有空闲时间,他总是希望能抓紧时间多读些书。


回忆起疫情期间的封校时光,李昱圻经常在傍晚在梦川、香雪海之间漫步,赏读化工院外墙上的梅花诗,那份静谧与美好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那段时间生活似乎很慢,无论是仰看夕阳,还是俯视游鱼,都带给李昱圻别样的思考与感悟。


22年春李昱圻摄于香雪海


读诗→写诗:意气风发少年时


学习之余,李昱圻常常以诗为伴。2019年冬,他曾通过层层选拔,参加央视一套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高二寒假时,李昱圻已写诗两三年,也经常在网络上与同龄人交流诗词。突然有一天,一场意外的“踢馆”挑战悄然上演。比李昱圻年长一岁的诗人叶显子以其犀利的眼光,从字词雕琢到句法运用等方面,对李昱圻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面对严苛的批评,李昱圻欣然向叶显子求教。在叶显子的引领下,他开始阅读《两当轩集》等优质诗词别集,攀上了学诗之途的又一级台阶。此后,经由叶兄的引荐,李昱圻结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诗人,彼此之间的情谊日渐深厚,李昱圻也常说“叶兄吾师也”。


录取结果尘埃落定的那天晚上,得知自己即将踏入南京大学的校门的李昱圻立即关注了南京大学林下诗社的公众号,并积极在交流群中互动。进入大学后,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与林下诗社师长们的互动,让他对诗社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日益增强。回忆起与师长们共聚一堂、举杯对饮、谈笑风生的场景,李昱圻总是满怀激情:“兴致高涨时,我们便吟咏古人诗篇,击节称快,那份洒脱与豪迈,颇有名士遗风”。


在李昱圻心中,钱谦益的诗作独具魅力,尤其是其入清后的作品,沉雄博丽,坚劲苍凉。中学时代,他便能将《投笔集》熟稔于心。后来再去看《初学集》与《有学集》,也让李昱圻收获颇丰。“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等,都是李昱圻很喜欢的诗句。


2023年,南京大学博物馆举办《花间集——唐宋词意绘画作品邀请展》,作为林下诗社的一员,李昱圻与社员们踊跃参与、反复探讨,共同为画展上的画作配诗、配词。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配诗、配词获得了画家、博物馆以及校内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次活动经历,不仅让李昱圻感受到了被信任、被委以重任的幸福,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南大师生之间那份淳朴而美好的情谊。


李昱圻在画展开幕式上发言


出于对诗词的热爱,李昱圻参加了各类诗词大赛。“一开始只是想检验自己的学诗成果”,后来,随着所获奖项越来越多,李昱圻逐渐意识到“诗作的优劣高下并不是简单的排名所能论定的”。现在,李昱圻对待诗赛的态度更加淡然,一方面,赛事的奖金为他实现经济独立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每一次颁奖典礼,都成为了他壮游河山与拜访朋友的契机。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参赛作品传递出自己的诗学理念,和其他优秀的年轻诗人一同努力,呈现佳作,共同打破外界对当代诗词的某些偏见。“年轻气盛时,不妨拿出风雅代雄正在我辈、挽回大雅舍我其谁的气概。”


李昱圻赴成都领奖,与来自川大、兰大的诗友同游武侯祠


南京→台湾:跨越海峡的文化探索


大三下学期,李昱圻踏上了前往台湾的旅程,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交换生活。之所以选择台湾,李昱圻说,这份选择不仅源自家乡福建漳州与台湾之间难以割舍的文化亲近感,也因为台湾的诗词社团、吟诵社团深厚底蕴的吸引力。“选择台湾中山大学,是多重因素的融合”,李昱圻说,台湾南部丰富的民俗文化、高雄的繁荣与文化的积淀、探索海域活动的乐趣,以及中山大学依与母校厦大附中相似的优美环境,都让他心生向往。


在中山大学,李昱圻不仅选修了风帆课程,掌握了实用的航海技能,还先后体验了趴浪板、独木舟、surf板、镭射帆船等多种水上项目。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他对大海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因此愈发深厚。


李昱圻与友人在台湾中山大学西子湾垂钓


李昱圻还选修了《闽南语概论》课程,并在课上系统了解了自己母语的发展脉络、各个片区闽南语发展的差异与特色,同时也掌握了一些闽南语研究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此外,《台湾闽南语叙事工坊》这一课程也颇为有趣,李昱圻与同学们在课上合力用闽南语写成剧本《哭爸!圣君堂》,讨论亲子关系、传统宗庙的现今发展等议题,并彩排、公演,这份对地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让他深受感动。在社会飞速发展、方言与民间信仰渐趋式微的今天,仍有人愿意扮演“少数派”,去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这令李昱圻非常感动。


交换生活中的点滴趣事,也为他的这趟旅程增添了鲜亮的色彩。从被台湾猕猴“抢劫”水果,到与钓鱼社友共赴海洋的邀约,从深夜在高雄港的机车狂飙,到与台港同学共唱闽南语、粤语歌曲……每一刻都成为了他心中难忘的记忆。


谈及未来,李昱圻满怀憧憬。“我喜欢听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它们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与情感。我希望有一天,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作一些闽南语歌曲,留下属于我们的文化印记。


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多读自己想看的书,

大胆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尊重自己的个性,争取过得洒脱。




— 推荐阅读 —

四年211个学分,南大“三三制”为他的多元发展赋能!


飒沓如星 纵马前行——请向烧杯中加入一剂探索的勇气!


“地球”+“篮球”,他凭热爱探索NJU的无限可能!


采访 | 马艳蓉
组稿 | 马艳蓉
美编 | 姚欣怡

封面 | 林方逸
责编 | 潘奕忻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宣传与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