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金牌圆满落幕,马龙再见了

文化   2024-08-10 23:58   北京  

乒乓球女团决赛,孙颖莎、陈梦、王曼昱组成的国乒女队战胜日本队,成功实现五连冠!


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巴黎奥运乒乓球项目全部5枚金牌!


乒乓球女团金牌和男团金牌一样,最终顺利地落入中国队囊中。


国乒女团和男团,都以绝对实力取得了胜利。



有人说老将马龙就是主心骨,他不能退役,也有人说小将孙颖莎、王楚钦才是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国乒。


不管怎样,乒乓球+中国人,似乎就代表着实力。而这种实力不只在中国队存在,在世界各地的乒坛上,都活跃着从中国走出去的乒乓球运动员。




纵观整个巴黎奥运会,国乒的团体赛是赛程中观众看得既紧张又笃定的。因为赛前大家都预判金牌一定会被中国队拿下。


本届奥运会,国乒女团成员战绩傲人。前不久获得奥运女单冠军的陈梦、下一任“大魔王”孙颖莎和今年没上奥运女单一直在继续力量的王曼昱。有人说,王曼昱和孙颖莎年龄相仿,未来国乒的双子星很可能就是她们。


如此实力强劲的女团以总比分3比0战胜埃及队、中国台北队和韩国队,最终在决赛与日本队对战。就在刚刚又以总比分3比0战胜了日本女团,完成奥运五连冠。



而由马龙、樊振东、王楚钦组成的国乒男团以碾压式的3:0比分战胜埃及、韩国和法国,最终挺进决赛。


他们中有双圈大满贯马龙,有刚拿到超级全满贯的樊振东,还有整个奥运饱受争议因此憋着一口气想要证明自己的王楚钦。



于是整个乒乓球男子团体赛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


马龙的粉丝终于等到他上场,拼命为他摇旗呐喊;樊振东的比赛主打戏剧效果,让看球的“观众”不白来;王楚钦打球就是主打“复仇”,誓要把男单没使出来的牛劲释放出来。


虽然比赛的紧张感有所减弱,但观赏性依旧很强。毕竟是团体赛,运动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就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实,国乒队内部运动员间的关系是很融洽的,赛后马龙做采访,樊振东和王楚钦就可以站在一边放空,做背景板——



这可能就是团体赛存在的意义,体现的更多是一个团队凝聚力。在今年的奥运会上,日本队的张本智和在输掉男团比赛后崩溃大哭,有人说,让他崩溃的原因是团队只有你——这种无力感让人绝望。



这样的事在国乒队并不会发生,因为无论怎样,教练组、队友都是坚强的后盾。但还有人残酷地指出,张本智和的水平如果在中国队可能都没有上场的机会。


这也在侧面揭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乒乓球大国,我们优秀的运动员实在太多。很多人就算对打球充满热情,就算训练多年,依旧没有得到足够的展示机会。或是他们曾经有过打球的巅峰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步空间逐渐缩小,最终小将辈出,只能遗憾退役。


这些人中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有人则另辟蹊径,离开中国,开始在他国的乒坛上崭露头角。




国乒队在09年曾提出过一个“养狼计划”,那是蔡振华接管中国乒协时提出的一项着眼乒乓球未来发展的长远计划,目的是帮助外国乒乓球运动员提高水平。也就是说,我们就是要把盘子做大,让更多人了解乒乓球,让乒乓球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强势运动。



其实,通过今年巴黎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大家也看得出来,虽然中国在这项运动中仍处领先地位,但各国也都在奋起直追,中国队确实压力不小——而在这些奋起直追的国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中国面孔”。


互联网上有个搞笑的说法,说中国人是世界街溜子。如果运动圈也能找到符合这一说法的群体,那么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绝对能排上一号。


今年巴黎奥运会上有两位“中国面孔”引发了巨大讨论。一位是61岁的倪夏莲,今年是她第六次代表卢森堡出战,她也是奥运会乒乓球史上年龄最大的选手。



倪夏莲1963 年生于上海,79年进入中国乒乓球队。83年东京世乒赛曾搭档郭跃华拿到过混双金牌,86年退役后就辗转海外,后来定居卢森堡。91年倪夏莲开始代表卢森堡参赛,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37岁的她圆了自己的奥运梦——之后她连打五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奥运老面孔”。



今年倪夏莲与孙颖莎的比赛被称为“祖孙之战”,这两位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中国球员的情谊。


先是国乒混双比赛遇到了黑马朝鲜队,他们很少出来打比赛,所以没什么人知道他们,也没什么人研究他们。


朝鲜女球手的打法和倪夏莲的打法十分相似,中国队就去拜托倪夏莲做孙颖莎和王楚钦的陪练——那时候倪夏莲甚至还有和孙颖莎的女单对决没有打。但倪夏莲还是答应了下来,她觉得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现在的自己,所以当国家队需要帮助时,她义不容辞地站出来。



那场混双比赛,孙颖莎赢了。之后与倪夏莲的比赛,孙颖莎也赢了。


但笑得最开心的是倪夏莲。很多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奥运精神,倒不如说,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精神。



其实今年还有另一位同样高年龄的乒乓球运动员,就是58岁的来自智利的华裔乒乓球运动员曾志英。她的故事相比倪夏莲就唏嘘许多。出生于1966年的曾志英因为母亲是乒乓球教练的关系,9岁就开始练球,之后一路打进了国家队,但成绩并未好到让人瞩目。


1984年她落选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国际乒联的改革让她必须更换球拍,从头适应新的打法,这让20岁的曾志英选择了退役。退役后,以前的队友邀请她去智利一个北部城市当乒乓球教练,她同意了,并在那里结婚生子甚至做起了生意。


直到疫情期间,退休后她重拾了对乒乓球的热爱。当时智利国家队发通知到各个乒乓球俱乐部,说有个预选赛,冠军可以进入国家队。于是曾志英就这么一路打下来,并在57岁进入智利国家队。



曾志英不是天才,在奥运会上也仅仅是“一轮游”。她说现在输球比以前还难受,因为这种机会太难得了。但自己还是不甘心,她说回了智利要继续训练,继续打比赛,就在球场上一直打下去——因为打球让她高兴。  



像曾志英这样因为在国内打不出来,放弃乒乓球事业的还有很多,他们中也有一些人选择了去国外发展的道路。比如前国乒女将田志希,她虽然曾被看作是国乒的“潜力股”,但成绩一直不温不火,所以在19岁时决定改为韩国国籍。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她首轮就爆冷被淘汰。



而更戏剧化的是,淘汰她的人,是来自葡萄牙的华裔选手付玉。


78年出生的付玉今年已经42岁了,她是前河北队的队员,但在上个世纪末,河北队藏龙卧虎,付玉连上场的机会都很少。甚至她在葡萄牙打了一年甲级联赛后再回国都机会渺茫。直到2001年乒协换届,领导特许付玉去葡萄牙打球,希望她能够在国际赛场上扬名,付玉也在国外打比赛的过程中,一点点找回了她的能力和信心。



今年另一位大热的中国面孔的国乒选手当然就是张本智和,他在乒乓球男团半决赛输球后情绪崩溃,跪地大哭,甚至表示“如果能死了解脱,真想去死”。



很多人说张本智和是因为队友不争气导致的崩溃。


张本智和的父母都是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2014年全家人正式加入日本国籍。张本智和确实继承了父亲的乒乓球才能,2015年12岁的他成为了国际乒联历史上最年轻的男单冠军,未来绝对是乒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实际上,日本人并不接受他。他们认为张本智和在乒乓球场上展现出的是几乎和中国运动员一模一样的作战风格,也厌恶张本智和在比赛中经常发出的呐喊。



倒是中国的网友,虽然我们对张本智和入日本籍诸多调侃,但看比赛时大家关注最多的还是实力。在今年樊振东和张本智和贡献了非常精彩的男单比赛后,不少网友就表示他其实打球很厉害,对他的态度也有所改观。


还值得一提的是张本智和的妹妹张本美和,2018年和她哥哥张本智和一起入选日本乒乓球国家少年队名单。2024年是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也在比赛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过,目标就是金牌,总之也是野心很强的选手。


在今天的女团比赛中,很多人发现张本美和的球打得很好。其实在之前和德国的比赛,虽然她被德国队的考夫曼3-0横扫,但在第四场比赛中完胜41岁老将单晓娜,最后一局更是打出了11-0,很多人说,假以时日她的实力也会是中国队的强劲对手。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拥有外籍的华裔乒乓球运动员都有这种“实力赦免权”的。


1964年出生的何智丽是早年中国非常优秀的乒乓球选手。她在81年进入国家队,85年第38届世乒赛获得团体参赛名额,跻身主力阵容。后来她退役嫁到日本,并改名“小山智丽”,开始代表日本打球。


在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女单决赛中,她曾击败当时的国乒头号主力邓亚萍。其实击败主力并不会让人愤怒,毕竟大家都知道竞技体育的规则,但小山智丽在比赛中不停叫喊“呦西”“八嘎”等词却深深伤害了中国的观众——


因为历史原因,这些词对于曾经的我们来说很是敏感的,外国人不知道,曾为中国人的小山智丽也不知道吗?



所以当时小山智丽引来的几乎是一边倒的愤怒情绪。


后来邓亚萍回忆起这场比赛,说因为自己的打法很猛,她比赛前期觉得小山智丽根本不足为惧。但偏偏比赛那天发现自己的进攻“打不死她”,最终还是输掉了比赛。



这场比赛对邓亚萍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她看来,自己已经用尽了全力,就可以坦然面对失败。这对于当时还在巅峰期不断攀升的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刻,也让她的抗压能力,面对胜负的心理状态得到了锻炼。



当然不管是国乒的“养狼计划”,还是散落在外国的华裔国乒队员,他们的存在都是把乒乓球这个“蛋糕”越做越大,即使这样做的代价,是让我们运动员的夺冠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奥运男子游泳队终结了美国队在4X100米混合泳接力项目上长达40年的垄断,扑面而来的就是外媒对中国队是否使用兴奋剂的质疑和指控。他们之所以敢做出这样武断地判断,就因为在西方媒体看来,西方强势项目的金牌不会被东方人夺走。



然而竞技体育本来就不存在永远的胜利者,每个拼命训练的运动员都是以夺得金牌为目标奋斗的。弱势项目强力追赶,优势项目继续保持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原则。


国乒队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危机感也从未消除。


樊振东获得奥运乒乓球男单金牌的那天,很少有人注意到乒乓球男单的奖台上同时站着两位欧洲人所代表的含义。


要知道,上一次这样的情景是在30年前。那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当时的冠军是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亚军则是法国的盖亭。



也是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后,国乒开始崛起,“双子星”刘国梁、孔令辉、“大魔王”邓亚萍的出现让中国进入了乒乓球强国行列。而后,一波又一波的乒坛“魔王”出现,捍卫住了中国在这项体育运动中的地位。


因此很多人认为国乒夺冠是毫无悬念。在他们看来,金牌本来就应该是我们的。


但从来就没有这种应该,体育竞技之所以吸引人就因为它的不可预知性。


以这届奥运会为例,在战胜日本队之前,没有人认为朝鲜队会是国乒混双夺冠的有力竞争者,日本队一直在研究中国队的打法,却最终败给了朝鲜的“神秘之师”。



本届男单冠军樊振东在晋级决赛前,鏖战7局战胜日本的张本智和。那场比赛樊振东开局大比分失利,又追回比分,然后再失利再追平,最终战胜对手,看过的观众都知道是怎样的紧张和窒息。


再看樊振东决赛战胜的对手,除了张本智和,来自瑞典的莫雷加德02年出生,第三名的法国选手勒布伦06年出生——他们都是首次参加奥运男单比赛。在樊振东夺冠后就有许多球迷意识到,这两位在未来几年必能成长为国乒队最强劲的对手。



而当年“国乒队”之所以异军突起,除了优质球员的出现,更是全民拧成一股绳——从运动员到球迷再到普通观众,我们支持运动员,信任运动员,国民的信任也是一种力量,让运动员更心无旁骛地比赛,取得胜利。


一流的选手,专业的教练团队,信任支持地民众,让乒乓球成为“国球”,也让国乒称霸世界乒坛。


这才是真正的“国乒精神”。


10 / Aug / 2024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飚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视觉志
看见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