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济南四门塔,一个冷门的第一批国保单位

学术   2024-10-14 05:00   日本  

旅游的目标是济南四门塔,这是一个冷门的旅游景点,竟然是1961年的第一批国保单位。

站在千佛山公园门口,地图上闪着网约车的红点,它就是开不过来,果不其然,一会就借故取消了。然后又来了另一辆车,那个红点也是晃悠了半天终于开过来,我问司机是真的愿意去四门塔吗,因为路程比较远。第一批国保啊,居然去的人这么少。司机说,四门塔对你们从外地来寻古的人有吸引力,济南人确实很少去,他之所以知晓,是小时候曾经去过,那是三十年前。

就这么踏上了去四门塔的行程,一路高速和省道乡道交替行走,驶过层层山岭,到达济南历城县柳埠镇



广场口有一座石牌楼,一眼望过去寺庙建筑很显然是近年所建。行人寥寥,往右边看见红色横幅“四门塔景区欢迎您”,没找错地方。值守的是两位年长的人,一个检票一个守门。



入口还有块牌子,标题是“深山猫猫寺,悠悠四门塔”。我心想,全国到处都撸猫,这里也不例外。景点不够,猫猫凑?



迎面台阶就站立着猫,有人一路就在喂猫。



我也是个爱猫人士,可惜的是准备不足,只能让猫猫干瞪瞪地瞪着我。



空气清新,周遭葱绿,登了两三百个台阶,一路有猫猫相护,很快到达一平台。



一座方塔的身姿影现出来,四门塔的容颜露了出来了。



塔旁有一株巨大的树——“九顶松”,树龄有两千年,树枝繁茂,树围粗壮,巍巍盎然。



抬头看四门塔,我国现存最古的石砌佛塔塔高15.4 米,每边宽7.4 米,整座塔用大块青石砌成。塔檐挑出,塔顶用石板层层收缩叠筑,砌成四角方锥行攒尖顶,顶端有方形弥座,四角置山华蕉叶,中央由相轮构成塔刹。塔的轮廓简洁,浑厚朴实。



塔的四面各有一个高2.1 米,宽1.4米,顶部为半圆拱形门。因塔有这四座门,自宋以来这座塔就称“四门塔”。



近前去看塔内,正中是一石砌方形塔柱,塔柱四门各坐一石佛。

四佛分别是:东面妙喜世界阿佛、西面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南面欢喜世界宝生佛、北面庄严世界微妙声佛。原四面各是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萨和弟子,现在只剩下主佛。



这四尊佛像,是南北朝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为给先父祈福捐资雕刻的。杨显叔的官名是“冠军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票大府长流参军”,这一长串官职是啥,“冠军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司空府”相当于建设部,“西阁祭酒”属于司空的下属,“长流参军”是分管司法的官员。杨显叔供职过这些重要的政府部门,是地位显赫的权贵人物,所以才会有雄厚的财力来定制这四尊佛像。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


上世纪70年代在对四门塔的翻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塔顶内部拆下一块拱板石,在上面发现刻有“大业七年造”(611年),同时在塔心柱内发现一个舍利函、舍利瓶及舍利

隋文帝杨坚崇佛礼圣,护教有加。登基之前,获得一位印度高僧赠送的一袋舍利。荣登大宝后,他效仿古印度阿育王的做法,将这些舍利分送天下,赐福众生,让“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爱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杨坚分别于仁寿元年、二年和四年三次颁布敕令,在全国110多个州府起建舍利塔,以迎奉舍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全国范围造塔运动,史称“仁寿置塔”。

四门塔所处的神通寺是第三批获赠舍利的寺院。公元604年神通寺迎奉舍利,当年送至神通寺的舍利,放置在奉诏统一制式的木塔中座埋。后来木塔毁,僧人们将四门塔塔顶揭开,把舍利函封藏在塔芯柱内。考古人员推测“大业七年造”(611年)就是记录这次佛舍利重新安置的时间。


南面欢喜世界宝生佛  ▼


从此,这座原本供奉四方佛的石塔,肩负起“封藏佛舍利”的神圣职责,这一担当就是1400多年。迄今为止,虽然与“仁寿置塔”有关的舍利函、舍利瓶以及舍利塔下铭出土不少,但作为舍利塔而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四门塔和陕西周至县法王塔。1998年法王塔整体搬迁后,仅剩四门塔,是中国大地上屈指可数的、历经千年以上仍巍然屹立的石筑单层古佛塔。因此,它当之无愧的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面庄严世界微妙声佛  ▼


日本学者常盘大定1921年来华考察时,所拍摄的照片显示四门塔的南侧墙壁出现了纵贯上下的巨大裂缝,而与他同时代的瑞典学者喜仁龙所拍摄的照片也显示东墙壁出现了多条纵行的裂缝。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考察时,所见四门塔已被荒草野树所掩,成为狐兔的栖身之地,塔顶长满瓦松和小草,以致看不清塔的全貌。


1936年梁、林来济南拍摄的四门塔老照片  ▼


当年迎奉舍利的寺庙风光无限,但风光无限神通寺已成废址,四门塔成为其遗存标志。因为地处偏僻和冷清,使得我们的阿閦佛遭遇了一场磨难。
阿佛,阿閦佛,是东方妙喜世界的教主,阿閦佛在梵语的字义是不动摇(Aksobhya),意为不动如来。《佛说阿閦佛经》中说阿閦佛为菩萨时,在大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妙喜”。释尊时代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生此土的。
“阿悶”就是“无嗔恚”“无嗔怒”的意思。过去阿閦菩萨说过,“愿少善根者,闻我名号而欢喜,可处于我界女人胎中而生”。阿悶佛的净土对女人特别眷顾,阿閦佛净土是人间的净化,并且人间胜过天上,在净土中,女人除了生育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痛苦,这样提高了女性的地位。过去女子分娩前,常常祈求阿閑佛来保佑母子平安。

东面妙喜世界阿佛  ▼

1997年3月7日夜晚,春寒料峭,月黑风高,阿悶佛头像被不法分子盗走,消息传来,震惊了国人。这尊深受广大女信众崇拜的古阿悶佛头像,很快就以6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文物贩子,然后流落到了海外。漂泊五年后被的佛教信众重金购得,辗转捐赠给台湾法鼓山文教基金会。法鼓山圣严法师第一眼看到这尊佛像时,就对周围的人说“他有生命”,并即刻拜了他。
圣严法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禅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曾先后担任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馆长、佛学研究所所长等要职,是台湾法鼓山的开山鼻祖。圣严法师不但佛学造诣极高,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慈善家,长年在国内外倡导心灵环保、种族和谐,为推动世界和平而不遗余力。圣严法师后来对大家说:“当这尊面带慈悲微笑的古佛头像在我面前出现时,内心的感动与欢喜难以形容。”他强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立刻俯伏在地,拜了下去,“好像流离失所的孩子,重逢慈母,投怀相依”。
征得共同捐赠人的同意后,法鼓山文教基金会毅然将古佛头无偿送回四门塔“让佛头回到佛身”,2002年12月21日佛头修复归位。


仔细打量,阿佛的脖子上有一道痕迹,它曾经身首分离,而今又神奇愈合。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惊动世人的因缘际会,这是犹如“神通”再现般的一段传奇经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塔、这佛、这山,连同这儿的土地、草木,甚至空气,都是融为一体的。这才是古佛生存的环境,他们融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绕塔三周后,参拜这棵古老的树。“九顶松”植于汉代,树龄有两千余年,它早早地等在这里,等来了四门塔和舍利。传说隋文帝杨坚册封其为“通灵神松”,因在粗壮的树干上有九大枝干得名。实际上它明明是侧柏,因“柏”与“悲”音谐,为了忌讳,人们一直以来都称它松树。


有诗赞曰:“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烧残五代空,惟有四门古塔下,长松九顶尚葱葱”。千年古松是有灵性的,绕树身转圈许愿,能心想事成。


从四门塔的平台往上,去寻找上面的一座宋塔


半坡上,找到这座宋塔,一座三级方形石塔。


这座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的石塔位于石块上,感觉岌岌可危,实际还是比较牢固的。石塔最层的一侧面刻着塔铭,密密麻麻的文字仍清晰可见,铭文说宋塔“毗近四门塔”,这是今天所见到关于四门塔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站在半山坡,望着周围的山峦,决定从另外一条路去找路标上的一座小唐塔


清幽的道上,游人甚少,只时不时闪出一只猫。


看见了这座小房子,唐塔就在里面。


小唐塔,塔身东侧有唐开元五年(717年)造塔题记,于1972 年从柳埠镇西北突泉村皇姑庵移此,俗称“皇姑塔”。塔身上的裂痕非常的显著,因此必须得维护起来,使其免遭风雨的进一步侵蚀。


石塔为方型密檐式,典型的唐风,高3.25 米,原高7级,现存6级,最上一级及塔刹已毁坏。塔身布满浮雕,有伏莲、乐伎、飞天等;南有拱门,门侧有天王像,室内雕有阿弥陀佛、迦叶和阿难。


顺着小唐塔下山,路过石桥。这座桥是横跨两山的通道,桥下是步行道,不是河流。


路过了滴水泉,看来古代这里有流水的,现在地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来到对面。


这里有块牌子“我在济南很想你”,环境清秀,非常舒适,于是不由自主的停下来跟它合了影。旁边巨石上写着“千佛崖、龙虎塔、神通寺遗址”的景点标志。我在这个时候还尚不知四门塔与其这几个景点的关系和意义,肤浅了。


接着往前走,走过去看见一片墓塔林。


其北有三面回廊,中间是宫殿遗址


长方形宫殿遗址,是唐代中期的建筑台基。台基束腰部界格中央内的石板上,刻成壶门形小龛,刻有高浮雕伎乐人物。


猫咪们在唐代台基上吃着猫粮。喂猫的人士告诉我,他每天坐公共汽车过来喂食。


塔是中国古代一种佛教建筑形式。梵文称塔为“浮屠”,汉时按音译作“窣堵坡”、“塔婆”、“佛固”等,按意译作“方坟”、“园冢”、“灵庙”等。佛祖释迦牟尼故世后,塔被赋予特殊意义,佛教信徒向埋葬佛骨的窣堵坡顶礼膜拜,以示虔诚和信仰。塔在东汉随着佛教的兴起由印度传入我国,佛教信徒造塔,以收藏佛舍利、经卷、供奉佛像等,并逐渐演变成了中国塔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片墓塔林里有墓塔46座,墓碑15座,是宋金元明清时期神通寺上层僧人墓地。这里塔的造型有密檐式、亭阁式、钟形、圆筒状、经幢形,上面刻有铭文,雕饰有人、动物和花纹图案等,造型各异。


从塔林往南,路旁上山的台阶被建筑围栏拦住,千佛崖摩崖造像处于修缮中,暂停对外游览。介绍说,这处位于西北白虎山崖壁上的摩崖,是山东省内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遗存。在南北长60多米的壁面上,雕凿了大小窟龛100余个,造像200余尊,题记40多条,其中有纪年的题记10条,包括唐高祖武德、太宗贞观、高宗显庆、永淳和睿宗文明等唐初4帝5个年号。主要造像者多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及僧侣等。


有些遗憾,但再走几步,看见了一座非常精美的塔,这座塔因雕有龙虎而得名“龙虎塔”。


龙虎塔通体黄色,周身高浮雕繁纹斑斓,在阳光下可谓是熠熠生光。它与四门塔的古朴风貌,形成鲜明的对照。


龙虎塔为砖石混合建筑,单层重檐,方形,塔高10.8 米。从风格上推断,塔基和塔身建于唐代,塔顶补建于宋代,是座跨界塔


塔基为三层平台大檐的须弥座,每层束腰部位,都用伏莲、乐伎、狮子等浮雕精心装饰。塔身用四块完整的方石筑成,四面各有一个火焰状纹饰的门,南门和北门两侧雕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像;东门两侧雕有阿难和迦叶像;周身布满高浮雕龙虎、乐伎、飞天等图案。上配砖砌重檐塔顶,檐下双挑华拱承托,上由覆盆和相轮构成塔刹。


塔的四门是石雕佛龛,各龛内四个佛像,龛额刻飞天、云纹,还有佛陀的故事。


整座塔,构思精巧、气势飞动、优美刚劲、雍容华丽,用再多的形容词都不为过,它展示了盛唐风度和气质,为唐代佛塔之精品。由于塔身塔顶建于不同朝代,属于“唐代身躯宋式帽的组合”。1988年龙虎塔与旁边千佛崖一起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塔旁正在工作的戴帽者大概就是林徽因。

1936年梁、林来济南拍摄的龙虎塔老照片  ▼


围着龙虎塔转了三圈,把这座与众不同的塔刻在脑子里,正要离开,有小猫轻身漫步过来,躲在椅子下凝视着我,守塔人支在院中的桌子上放了一本书《龙吟狮吼的山川——济南神通寺史迹钩沉》(高飞著),我饶有兴趣地翻阅起来,了解神通寺的前世今生。


感觉这里是世外桃源,最终要告别了,守塔猫虎虎地目送我下山。


下面是神通寺遗址,剩下的完全是一片瓦砾和地基。


神通寺,始建于公元351年,时名朗公寺,由开山老祖朗公创建而得名,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从东晋到隋唐,一直是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地,至公元584年时隋文帝杨坚将其改名为神通寺。经历1600多年,至清末衰落。
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僧朗秉承其师弘扬佛法教旨,来到山东,在柳埠金舆谷创建了朗公寺。此后朗公和他的寺院受到当时朝廷的高度重视,皇王们或致书慰问,或赠物送钱,给朗公的佛事予以扶助支持,朗公寺规模遂日益壮大,其影响也声威远扬。道宣《续高僧传》云:“燕主以二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干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 。朗公寺因为高僧朗公的慧眼所识,德行所感,虎狼远遁,圣水出世,王侯贵族礼敬崇拜,遂一举成为东齐第一名刹,是泰山与济南地区最大最早的佛教传播中心。
我的游记《济南灵岩寺》描述了郎公,从这里翻山过去距离40公里的古刹灵岩寺是神通寺的下院,同样辉煌千年。可见当时当年济南僧团的情形是多么壮阔。


神通寺残余庙宇建筑的最终坍塌时间在上世纪40年代末。1959年《济南建筑史草稿》记载神通寺内屋舍“现已全部坍塌,一片瓦砾了。仅存一塔,即全国闻名的四门塔。”

1936年梁、林来济南神通寺拍摄的残垣断壁  ▼



再往南,就出景区了。



位于景区门口即刚到来时望见的庙宇,是新建神通寺,部分宫殿还在修建中,佛事也已恢复,在这里修行,是一处有深厚历史美妙风景的好地方。


偌大的广场,剩下一个卖商品的妇人,问我怎么来的怎么回去。她指着路口的公交站牌说,坐公共汽车最方便,同时在手机里查询车辆将于9分钟后到达。谢过农妇后,我站在青山绿地环抱的路口等车。上了一辆同样青翠干净的公共汽车,乘车的主要是附近的村民,一路上上下下热情招呼,他们都认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67路公共汽车把我拉到了济南市中心,刷了支付宝3块钱。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