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房的屋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是建筑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公元605年,当古莱什人决定重建天房时,首次为其安装了屋顶。当时,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年仅35岁。这一举措不仅使天房更加坚固,也标志着其建筑设计的新篇章。
古莱什人决定重建天房的原因主要与麦加频繁的洪水有关。这些洪水导致天房的结构逐渐被侵蚀,并带来了严重的损坏。此外,天房内被用作存放贵重物品的地方,因为它被认为是极其神圣的,无人敢侵犯。然而,一些不法分子还是对存放在天房内的财宝进行了抢劫。为了增强安全性,古莱什人决定对天房的建筑结构进行重要改动。他们拆除了两扇门中的一扇,将保留下来的门抬高,以减少盗窃的可能性,并首次为天房安装了屋顶。
天房的屋顶实际上由两层组成:内层和外层。这种双层设计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结构强度,还为天房提供了额外的保护。两层屋顶之间的距离约为一米,用于减缓环境的侵蚀和洪水的影响。从天房内部的楼梯可以到达第一层屋顶,而再攀登几级台阶即可到达外层屋顶。
楼梯入口处有一扇金色的门,被称为“忏悔之门”(Bab ut-Taubah),它位于天房入口的右侧。这扇门通往一个封闭的楼梯,连接到天房的屋顶。在1977年的修缮中,原本的木制楼梯被50级圆形铝制楼梯取代,更加耐用且便于攀登。
天房的屋顶结构中有许多引人注目的设计。屋顶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排水孔,被称为“Meezab-e-Rahmah”,用于排出积水。周围的金属杆则用于固定覆盖天房的Kiswah(天房布)。屋顶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天房在防护功能与美观之间的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房的屋顶结构出现了破损。1957年,在沙特国王的统治时期,天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包括对屋顶的全面翻新。修复期间,天房四周竖起了木质围栏,用以保护施工现场。修缮的关键环节是更换支撑外屋顶的木材。为了确保质量,选择了来自缅甸的柚木。这种木材因其抗压性能强、耐高温和抗潮湿的特性,常被用于造船和重要建筑。
修复工程中,工人们将柚木加工成横梁,并固定在天房的屋顶上。这些横梁不仅增强了屋顶的支撑力,还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通过这一系列的修缮措施,天房的屋顶焕然一新,得以继续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