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观环境 ©侯博文
设计源起
△ 项目西南鸟瞰 ©侯博文
邻里中心旨在为居民生活提供一个具备粘附性的载体,成为居民生活的栖居之地。但其建设用地通常较为紧凑,并有最低容积率的要求。这些用地条件限制了邻里中心的外部场地和交往空间。内部空间由于需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空间形态复合叠加,以及垂直交通核和出入口的设置,影响了内部空间使用效率。长阳邻里中心由于其三角形且不规则的用地条件,这些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 邻里中心主立面 ©侯博文
02
场所精神再现的内驱力与空间媒介
邻里中心的设计业态组织和使用效率提升依托于城市社区的需求。本案位于靖江新城东南部,依江而建、枕水而居,同时也是规划中两片三廊两核的交汇点。项目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建筑必须具备复合性、交融性和开放性。
基地附近的原住民住宅与耕地并存的生活生产模式依然存在,为邻里中心的空间形态提供了一种原生态的样本。这种模式中,邻里关系自发形成的空间诱因被抽象出来。田间地头不经意的交往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自然且良好的邻里关系,正如西扎所认为的“场所精神”:新的建筑应该归属或融入该地区的传统,尊重场所与文脉。本案是对新地域主义进行的一种在地化的实验与验证。
03
高密集条件下的场所营造
复合与叠加是邻里中心在高密集城市地段、容积率要求下常用的设计策略,但这样往往会造成建筑形体空间的拥塞,失去创造场所精神的契机。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赋予建筑空间的松弛感,错动是其中的关键。
△ 富有乡野情趣的景观环境 ©侯博文
邻里关系是传统生活的一种典型记忆。当代城市生活中邻里记忆的减退,不仅在于现代城市建筑尺度的扩大和原住民居住、生产生活的并置,还在于缺少邻里间、田间地头里不经意的接触。这种邻里关系的修复,源于制造邻里间不经意的遇见。
坡道作为一种建筑元素,串联了不同功能之间的非必要连接。这种非必要性制造了一种意外的相遇,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重塑的催化剂。
△ 建筑细部 ©侯博文
04
社区生活,大人与小孩一起成长
靖江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引入逐年加强。这一群体中育龄人口占比较高。于是,邻里中心的功能配置重点考虑了幼教需求。小朋友成长的背后是整个家庭的付出,这不仅包括关爱,还涉及到很多日复一日的接送行为。
邻里中心旨在让大人与小孩一起成长,既解决育儿的刚性需求,又寻找大人和小孩各自时间表的共性,建立工作与生活的链接、交集与外延。对于幼儿上下学、家长停车、接送、等候等一系列需求,邻里中心从功能配置、空间串联等方面予以满足。
△ 幼儿园室内 ©侯博文
05
小结
从邻里中心远眺长江,建筑景框中的江阴大桥将时代的宏大叙事融入细微的社区生活之中。邻里中心解决的是最为平实的日常生活需求,并提供人与人接触的机会。
日常的生活中,人与人相遇相知的机会不断涌现,不经意的接触沉淀为新时代的邻里关系,勾起往昔的记忆。创作邻里中心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体会人与人关系的契机,设计师希望良好的邻里关系能够成长为一棵宜居的栖居之树。
△ 城市鸟瞰 ©侯博文
设计图纸 ▽
△ 幼儿园三层平面图 ©南大建筑钟华颖工作室
△ 幼儿园立面图 ©南大建筑钟华颖工作室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南大建筑钟华颖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