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房高窗带来的柔和光线 摄影:吴清山
建筑设计 MAT超级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山东烟台
建成时间 2024年8月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树林之下,山海之间
△ 养马岛海的颜色与礁石海岸 ©MAT
埠舍民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发出来。场地位于岛内马埠崖村,是一个由瓦房和板房围合而成的方形大院,原为村集体使用。场地地势低于道路但又位于马埠崖村的高点,西侧和北侧是面对大海防风的树林,东侧为空地和球场。从院子里可以眺望牟平以及更远处的昆嵛山。
△ 檐下和坡地的树林 摄影:MAT
在这样一个场地中,我们没有选择海岛上常见的“白房子”形式来进行设计构思,而是希望能够塑造一种让内心安宁的方式,借助场地周围树林之下的“野趣”和远处的山景,通过海岛上常见的灰瓦、石墙和石头地面,形成一个自然而然、返璞归真的方院子。
△ 下雪的院子 摄影:MAT
改造设计从置换轻钢板房开始,在保留修复了场地北侧的瓦房之后,我们将西侧和南侧的板房置换成单坡的钢结构建筑,从外往内起坡,在院子里形成较高的檐口;其次,在内院界面上增加了外廊,廊下空间既作为主要交通路径,也是客房和公共内院之间的缓冲。连续反弧形的外廊带来的戏剧性景框效果,也和庭院景观相得益彰。
△ 廊下的慵懒时光 摄影:MAT
客厅和接待区通过重檐屋顶形成了挑高空间,下部分通透的落地玻璃让西侧树林和内院景观产生视线贯通和空间连接;重檐屋顶之间,一侧采用梁上玻璃砖砌筑,给公共区带来更多柔和的自然光线,同时,另一侧的长向高窗也让室内的人可以透过两层屋面之间看到树梢的绿意。大厅里下挂的弧形吊顶和锥体的壁炉,也增加了山野建筑空间原型的“野趣”体验。与接待大厅相连的咖啡厅由原有瓦房改造而成,我们保留了瓦房的坡顶和简易桁架,让历史建造痕迹成为室内空间中的一个独特记忆。
△ 公区的日常 摄影:MAT
建筑语言上,东西两侧建筑立面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东侧立面位于空地前的高台上,贯穿整体的连廊在东侧放大形成主入口,并在面对远山的轴线上上翻起拱,形成一个具有“仪式感”的观景窗口,也赋予外立面一个标志性符号语言。西侧立面低于树林,从岛内道路上看,树林后方长向展开的单坡屋面和压低的檐口,独特又有力量;咖啡厅和接待厅,其双坡顶三角形的山墙和重檐的弧顶,也成为长向立面上点睛的主要视觉符号。
△ 咖啡厅 摄影:吴清山
在建筑材料和色调上,我们选择了花岗岩片石以及象征着海岛礁石色彩的质感涂料作为外廊和室内外墙面的主要材料。在充分回应材料语言的在地性同时,暖色调的处理也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空间氛围。廊子顶部和地面采用深灰色,用来柔化海边刺眼的阳光,形成室内空间的油润光感,同时也加强了室内外过渡空间的层次。
△ 高窗滤下的光线 摄影:吴清山
建筑结构上,除了保留的北侧瓦房之外,新建建筑采用钢结构建造。我们建立了一个结构体系,将主体建筑、外廊和挑檐等不同截面的钢构从大到小整合在一起。主体结构采用方形梁柱形成连续的整体结构,高低坡顶的挑檐通过外露的变截面挑梁支撑;外廊采用圆柱和边梁与主体结构拉结,形成下方宽敞的廊下交通空间;外廊的挑檐平面为弧形,越往中间出挑越大,设计采用了间隔600mm的钢板肋从上方吊挂,在满足结构逻辑的同时也增加了檐口的细节美感。
△ 院子里的小径 摄影:吴清山
在埠舍民宿这个具体的场地上,我们通过对原有乡村肌理的重新演绎和对北方海岛“在地性”理解,不拘泥于对“海边民宿”的常规解读和大众标签,让这样一个“方院子”在生长在山海树林之间。在半透明高窗的光线过滤下,在油画一般光感的客房里可以面对树林静思休憩,在高大宽敞的客厅里围炉煮茶、远眺昆嵛,或是在廊下和院子里游走玩耍,这个树林之下、山海之间的小建筑提供了城市近郊的舒适度假体验,既可以作为海岛旅游的一个休憩地,也可以成为宁静致远、自我升华的避世之所。
△ 树下的客房和远处的昆嵛山 摄影:吴清山
施工现场 ▽
△ 屋面完成 ©MAT
设计图纸 ▽
△ 立面图 ©MAT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