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系列讲座,是有方2024全年最受关注的深度内容之一。在过去的5周时间,9场直播,讨论热度不断。我们与逾7.5万名观众共同游历亚洲,感受佛寺建筑之美与历史,这是弥足珍贵的交流。作为系列终章,此系列主讲人王维仁、徐翥,特别在新年伊始带来本场总结研讨,并邀请同样关注这一领域的4位学术嘉宾加入对谈。1月14日晚,诚邀喜爱“佛教建筑”讲座的观众前来研讨现场。期待你的互动。![]()
时间 2025年1月14日(周二)20:00—22:00地点 深圳市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3栋东侧502,有方嘉宾 王维仁、徐翥(主讲);刘妍、杨期力、杨煦、张力智(对谈,按姓名音序排列)参与方式 本场活动不设直播,将于有方502活动空间线下进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报名,欢迎现场参与,同在场嘉宾进行交流。△ 扫码报名,即可线下参与
![]()
主讲人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与城市中心主任,李景勋建筑设计明德基金教授席;王维仁建筑研究室主持人;《香港建筑师学报》(HKIA)编辑总监。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硕士,台湾大学土木系硕士及地质系学士;香港建筑师学会院士会员,香港都市设计学会及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曾担任2012—2016年香港大学建筑系系主任,201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馆策展人,2007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首席策展人;历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弗里曼讲座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以及美国TAC建筑师事务所协同主持人。建筑设计专长涵盖校园建筑、小区建筑及城乡空间改造,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包括中国传媒建筑奖、中国WA设计奖、GOOD DESIGN日本好设计奖、GBC绿建筑学会奖、远东建筑奖、AIA美国建筑师学会奖、HKIA香港建筑师学会奖、HIKIUD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奖等。
研究领域为合院建筑与中国城市形态,作品与文章发表于《建筑学报》(AJ)、《时代建筑》(T+A)、《世界建筑》(WA)、《台湾建筑》(TA)、Domus、Mark、Stradt Bauwelt、Dialogue、《城市 环境 设计》(UED)、a+u等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思考再织城市》(合著)、《围的再生:澳门历史街区城市肌理研究》(合著),以及《城市 环境 设计》2011和《台湾建筑》2010作品专辑《王维仁的都市合院主义》,《世界建筑导报》2014和《台湾建筑》2018的王维仁校园设计作品专辑。
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亚洲古代建筑史学者,专治中古佛教建筑,解读结构空间与仪式精神之间的互动,围绕佛教建筑与艺术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中古佛教建筑演变:梁武帝的无遮法会与廊院的产生》《再思皇龙寺:南北朝佛教建筑仪式变革的新罗之鉴》《边界的圣化:隋唐佛寺回廊的仪式、像设、与空间营造》《优填王旃檀瑞像的入华及其早期流布再考》。
于2006年依止智敏上师学修佛法,于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及世亲《阿毗达摩俱舍论》略有心得。曾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缅甸蒲甘、印度恒河流域及德干高原考察佛教及印度教史迹,后在香港大学开设佛教建筑与艺术通识课,颇受欢迎。建筑历史学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专业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硕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现执教于昆明理工大学。著有专著Woven Arch Bridge: Histories of Constructional Thoughts (Routledge, 2021)、《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译著《中原佛寺图考》(文物出版社,2025)。
荷兰注册建筑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荣誉毕业)、深圳大学建筑学硕士,土木石建筑的主持建筑师之一,同时在深圳和西安两地开展建筑实践。建成作品包括秦岭插头崖游客中心、秦岭金凤书院、榆林古城工贸院改造(榆林古城更新计划)、深圳红岭中学石厦校区(“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第一季)和深圳阳光小学(南山“百校焕新”行动第二季)。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客座研究生导师。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建筑历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亚洲传统建筑、中国园林景观,以及明清宫廷艺术。曾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国立大学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机构从事研究及策展。
建筑史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耶鲁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和聚落遗产保护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2部,科研项目曾获美国ARIAH东亚学者奖,设计项目曾获黑龙江省城乡规划一等奖,教学曾获全国建筑史教学观摩一等奖。
![]()
20:00—20:05
赵磊(有方创始合伙人)
20:05—21:05
主讲人总结
王维仁、徐翥
21:05—21:55
研讨对谈(主持:王维仁、徐翥)
刘妍、杨期力、杨煦、张力智
21:55—22:00
赵磊
![]()
本场活动不设直播,将于有方线下举行,地点:深圳市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3栋东侧502,有方。
诚挚邀请深圳的古建筑、佛教与历史文化爱好者到场交流,同时也欢迎设计师、学生的参与。
线下活动免费,但需报名,凭报名凭证,19:30开始入场。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讲座报名页面。进入后点击右下角“立即报名”,填写报名信息,报名成功即可获得二维码电子凭证。请截图留存以便入场。
△ 扫码报名,即可线下参与
期待你的前来!
欢迎添加有方君微信architravel2019,备注“讲座”,加入有方讲座交流群,获取最新有方讲座信息。![]()
本系列讲座为三联文化基金开方讲堂,将介绍中国及亚洲各地的佛教建筑。讲座着重佛寺建筑的空间和视觉形式,通过多个实例分析佛寺建筑的形式与空间、类型与发展、美学与意义、建造与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仪式功能同时呈现宗教想象。讲座从历史和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的概念和原型如何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地理语境下发展和转变,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互动如何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讲座结合建筑史、艺术史和文化史,探讨佛教物质文化的发展及其背后的社会语境,以及物质文化影响人类及其建成环境的方式。除了对石窟寺、佛塔、寺院、庭园、造像进行年代和专题介绍外,讲座也探讨中国建筑的空间形式、建造体系和视觉传统,如何成为影响东亚寺院发展的关键媒介。
![]()
△ 桑奇大塔 摄影:徐翥
![]()
△ 法隆寺 摄影:王维仁
![]()
△ 佛光寺大殿 摄影:王维仁
![]()
△ 婆罗浮屠 图源:Borobudur, Golden Tales of Buddha
第一讲
讲座围绕佛教建筑在形式、功能、结构、内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简述佛教教义、崇拜理念及宇宙观之下的空间概念,强调空间概念和文化传播在地区营造传统的影响下的佛寺建筑原型的产生,并以此勾勒佛教建筑历史与地理发展的整体框架。
浮图与僧伽蓝:印度的起源
主讲:徐翥
在印度,纪念性的佛教建筑自阿育王时代诞生。至迟在公元前后出现三种原型:瘗埋舍利的窣堵坡、集众礼塔的支提、僧团居止的毗诃罗。讲座将介绍三种原型在信仰转变下的发展,并关注最后一种原型——具有高耸希诃罗的佛祠——在笈多时代晚期的出现。 佛塔与石窟寺:从西域到东夏
主讲:王维仁
以塔和石窟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纪念性建筑类型为例,介绍印度建筑文化向东亚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融合与演变。透过塔在寺院整体建筑配置中的位置改变,关注东亚合院对印度僧伽蓝的重塑。形制 · 供奉 · 礼拜:东亚寺院的古典时代
主讲:王维仁
讲座将以六座公元7至10世纪中日寺院为例,介绍中古东亚佛教黄金时代的建筑文化。讲座关注中国大木框架结构所形成的“开间—合院”空间,如何形成经典的“一尊一间”的殿宇尊像配置,以及与之相协调的参拜供养方式。
空间 · 配置 · 仪轨:东亚寺院的中世演变
主讲:王维仁
讲座将以五座公元10至14世纪的中日寺院为例,介绍后古典时代东亚寺院中因宗教思潮演变而萌生的空间概念发展,其中特别关注因仪式室内化倾向而引发的结构和平面布局变革。多元的宗派传统:宋元以降的东亚
主讲:徐翥
唐代萌芽的宗派性佛教活动,至宋元时代逐渐影响到建筑空间的营造。讲座将结合东亚佛教宗派史与中日建筑实例,介绍净土信仰、密宗、律宗三种形成自身独特建筑传统的佛教宗派,关注其核心理念投射至建筑领域所产生的震荡。中日的禅寺:东亚寺院中的建筑与庭园
主讲:王维仁
作为中古晚期影响力最大的东亚佛教宗派,禅宗对僧团制度的重构极大改变了隋唐以来像殿主导的寺院格局。在宋元中国,禅宗以清规指导僧人日常活动,建立起伽蓝七堂布局制度。在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这一制度连同南宋五山大剎所采用的江南建筑风格风格一并作为“禅宗样”引入;而日本禅寺独立的方丈又结合“书院造”武家住居形式,发展出禅观与居住圆融一体的塔头庭园。主讲:徐翥
讲座将介绍公元8到15世纪全面处于南亚文化洗礼下东南亚诸印度化王国佛寺建筑的两种范式。一方面,8世纪印度帕拉时代的摩诃毗诃罗大寺以金刚乘曼荼罗宇宙图像为布局的理念,传入东南亚后受到以神王自居的王室青睐,并糅合印度教的圣山崇拜,发展出前所未有的庙山,成为爪哇夏特连拉、高棉吴哥、缅甸蒲甘等王朝国寺的经典形制。另一方面,10世纪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则强调寺院是僧团修行为主的场所,发展出回归支提、戒堂、像殿等早期印度佛寺遗韵的漥寺。
讲座将介绍藏传佛教在藏地并经元清统治者推广而产生的跨文化建筑传播。吐蕃王朝时期的佛寺是在继承三种印度原型的基础上,结合西藏营造传统和汉地建筑风格所作的尝试。元明时期,藏传佛寺逐步吸收重构汉地的合院布局,至15世纪将之转化为方形密柱、前座后像的经堂措钦,而整体寺院配置则在系统学修体制下形成类似大学的学院集合体。措钦成为后来晚明蒙古地区佛寺效仿的原型,但其依赖于汉族匠人的营造实况使佛寺呈现汉地建筑的外观。一统蒙藏的清帝则频频将中原皇家寺院的形制嫁接于藏地神圣原型之上,复合为政治宗教的教化场所。![]()
△ 纳西克石窟 摄影:徐翥
![]()
![]()
△ 云冈石窟 摄影:徐翥
![]()
△ 天龙山石窟 摄影:徐翥
![]()
△ 嵩岳寺塔 摄影:徐翥
![]()
△ 唐招提寺金堂 摄影:徐翥
![]()
△ 独乐寺观音阁 摄影:王维仁
![]()
△ 平等院凤凰堂 摄影:王维仁
![]()
△ 奉国寺大殿 图源:《义县奉国寺》
![]()
△ 隆兴寺摩尼殿 图源:《正定隆兴寺》
△ 宁波天童寺 图源:王蒙《太白山图》
![]()
视觉 / 方泽楠、饶安林
本文由主讲人授权有方发布,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
![]()
以“在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