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PPT画饼上市的“飞行特斯拉”,再次迎来反转

汽车   2024-12-27 17:31   北京  

原创|Jaden  编辑|Cong

两个月前,有“飞行特斯拉”之称的电动飞行汽车eVTOL初创明星公司Lilium突然宣布破产,令全球为之震惊。
不过,就在这个圣诞节前夜,Lilium突然迎来了转机。根据Lilium官网的消息,欧洲投资者财团Mobile Uplift Corporation已经签署了收购Lilium子公司经营资产的协议,并计划在明年一月重新启动业务。
而此前因为破产被解雇的1000多名员工岗位也得以保留,这一消息正好在圣诞节传达给了所有员工。
Lilimu在公告中并没有公布收购价格,不过行业有消息称这笔交易可能高达数亿欧元。
此前Lilium破产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得到政府担保,从而没有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导致资金链彻底断裂,无法再运营两家全资子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其股价也跌到不到一块钱。此后还被被纳斯达克摘牌退市。
12月22号,Lilium正式宣布停止运营。但两天后,Lilium就迎来了新的投资人,也为Lilium找到了续命的转机。戏剧性的一幕也让Lilium再次成为媒体焦点。

这家eVTOL公司的一举一动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其集合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因素。作为一个基于超前概念诞生的电动飞行汽车初创公司,在没有任何产品被生产出来之前,该公司创始人团队只是通过PPT一遍又一遍给投资人画饼,竟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一度高达百亿美金,而且还拿到了数百订单。

01

概念超前的PPT画饼公司


2015年,四位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友,在Daniel Wiegand的带领之下,共同成立了Lilium。他们当时在PPT上打造的概念,正是基于这四位创始人在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学以及制造技术上的专业优势,而这些优势足以打造一家能够“创造更环保的航空方式”的飞行汽车公司。这也是Lilium能够仅仅凭借画饼就能不断从投资人手上拿到钱的重要原因。
2015年左右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电动汽车开始起步没多久的时间,电动飞行汽车eVTOL概念还是非常超前的。所以从这点看,Lilium的确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开创了电动飞行汽车eVTOL赛道的先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Lilium能被包装成“飞行特斯拉”的原因之一。
在成立当年,Lilium就获得了欧洲知名投资机构Freigeist 资本的种子轮融资,并得到了欧洲航天局的支持。此后几乎每一年Lilium都能完成新一轮融资,包括腾讯、Freigeist、Atomico、Obvious Ventures、LGT资本等投资方在内,这些老股东几乎坚定地出现在每一轮投资人名单中,足可见资本对这家初创公司的青睐。
2021年Lilium通过SPAC方式在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巅峰市值一度超过百亿美元。Lilium是继Joby之后第二家在美国以SPAC方式借壳上市的电动航空企业,也是继亿航和Joby后第三家在美上市的电动航空企业。
成立9年以来,Lilium累计完成了8轮融资,共筹集了约15亿美元,公开的消息中,腾讯至少参与了其中7轮融资,而且至少3轮是领投方,合计投资超过40亿元。
一面是在资本市场的如火如荼,但另一方面,Lilium的产品却一直难产。2019年Lilium曾经宣布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架全电动喷气式五座飞机原型机Lilium Jet,并完成首次试飞,即便这距离交付还遥遥无期,但这之后也再没有进展和下文。
虽然这架原型机只能飞行几分钟,但它还是为Lilium赢得了大量融资和订单,仅沙特航空集团一家就订购了100架电动飞机,总价值约为4.5亿美元。Ambitious Group也订购了8架。
另外,Lilium还提到过自己还有600多个预订单。不过这些预订单,在行业看来是有很多先决条件,是非约束性订单,不能真正称为真实订单。
此前Lilium曾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实现首次载人飞行,但这个目标也一改再改,前不久Lilium才刚刚宣布完成全电动Lilium Jet的首次系统启动,可惜很快就宣告了破产。
虽然行业中对Lilium的技术路线有争议,但总体而已,航空产业是一个长周期赛道,除了技术,还要又雄厚的资金、持续的研发投入、成熟供应链和足够的耐心,比如传统民航飞机从概念设计、研制、验证、试飞到最终交付并投入商业运营,周期可能长达5-10年。
eVTOL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需较长时间,行业对此已有共识。但成立十年的Lilium,旗下没有任何能够看到规模商业化落地可能的产品,这也逐渐消耗掉了投资人和市场的耐心与信心。这种无底洞式的输血,从其财报上其实能够看出端倪。
2024年上半年,Lilium的研发费用为1.31亿欧元(约10亿元),同比增长55%。管理及销售费用分别0.49亿欧元(约3.8亿元),以及0.06亿欧元(约0.48亿元),同比增长22.7%以及49%。累积亏损额1.86亿欧元,同比增长45%。
因为Lilium一直没有收入,所有费用支出都是来自股东融资和贷款,所以一直面临着持续的亏损和负运营现金流。要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就要持续融资和贷款,在没有新融资且银行贷款也迟迟无法获得的情况下,Lilium不得不宣布破产。
在IPO时,Lilium设定的目标是预计到2024年底实现2.4亿欧元的收入,到2025年底实现盈利。但显然这个目标是无法达成了。

02

冰火两重天的低空赛道


尽管整个低空领域的eVTOL玩家,都还处在烧钱阶段,都同样面临巨额亏损,但形势却是冰火两重天。比如同样在美国上市的Joby,其亏损情况比Lilium更严重,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其亏损高达2.9亿美元,净亏损为2.18亿美元,而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4亿美元。
但与Lilium不同的是,Joby背后有丰田这样一位资金雄厚的大金主。丰田给Joby的总投资达到8.94亿美元,包括前不久丰田刚刚宣布,将额外投资5亿美元以支持Joby电动空中出租车的认证和商业生产,以实现两家公司的空中交通愿景。
目前Joby在整机取证上有了新的进展,FAA试飞员已经开始认证测试飞行。其目标是最早在2025年启动商业运营,目前已经与阿联酋、英国、日本等国家签约或达成了合作意向,整体商业化进程在加速进行中。
不止是Joby,美国的Archer商业化进程也不错,除了投资人的巨额资金,还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签订的价值10亿美元的200架eVTOL飞机订单,并且可选择再订购100架。
在国内低空赛道的竞争也是日益激烈,目前中国有超过30家企业已经进入eVTOL整机研发领域,其中约有15家载人eVTOL整机研发企业,完成了数千万元以上的融资。
除了各类飞行器eVTOL公司,比如亿航智能、沃兰特等,国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同车企的加入,包括小鹏、吉利、长安、广汽、奇瑞、宁德时代等等在内,都已经在电动飞行汽车赛道开始布局,包括整机和供应链。
就在前几天,小鹏汇天宣布其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首批交付,售价不超过200万元。此前小鹏汇天也曾提到,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竣工,并预计在2025年10月末取得中国民航的型号合格证。

最近长安汽车与亿航智能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长安飞行汽车的战略规划蓝图,未来5年,长安汽车将在低空经济领域投入超200亿元,未来十年投入超1000亿元,探索陆海空及人形机器人立体出行解决方案。
广汽集团最近也发布了全新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以及该品牌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在此之前,广汽首款分体式多旋翼飞行汽车已发布并成功首飞。
另外,奇瑞对外展示了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并完成了首航试飞;吉利控股旗下沃飞长空全自研战略产品 AE200 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验证机完成国内第二次对外公开演示飞行。今年六月还宣布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创下了近两年国内eVTOL行业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
当然,如今的低空经济的发展还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计划进入飞行汽车和人行机器人赛道,何小鹏曾表示,现在对于飞行汽车的时机,也许相当2007年的移动互联网,或者是2012年的新能源领域。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2万亿元,eVTOL市场保有量有望突破10万架,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3.5万亿元。从飞行器制造到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布局就意味着占有了市场先机。
而中国低空经济如此火热的很重要原因之一,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全国两会已经从国家级战略的高度肯定了以飞行汽车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并首次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也被视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元年。
各地政府也不想放弃这个万亿级的市场。截至目前,北上广、江西、安徽、广州、武汉、重庆等多个省市已发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基金规模从10亿元至200亿元不等,其中,贵阳、武汉和苏州三地更是以基金集群的形式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Lilium在此前的公告中,将自己破产的原因归结于德国政府的不支持,并特别提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竞争对手,都获得了各自国家的资助和贷款。其创始人Daniel Wiegand特别愤怒地说,如果能够重新选择,他绝不会在德国创业。

不管怎么说,在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抢占市场先机很重要,但也并不意味着就能一直留在牌桌上。行业有先驱也有先烈,这是正常现象。Lilium给eVTOL玩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这都是初创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四维图新要做自动驾驶领域的NO.1

不到2小时!小鹏P7+订单破3万,验证爆款逻辑

新能源车进入四强,奇瑞捱得新天地

大模型上车,智能座舱穿越“无人区”


我就知道你“在看”

车云
车云(http://www.cheyun.com)是一家汽车科技媒体,始终专注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电气化趋势,注重探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汽车产业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