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考热点密押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概况
1、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总体呈复苏态势。
2、通胀水平延续回落。
3、劳动力市场稳健。
4、国际金融市场分化。
(二)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
1、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日本加息。
2、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
(三)未来主要趋势
1、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偏弱。
2、商品价格回升和服务通胀持续或阻碍通胀进一步回落。
3、贸易和投资增长压力较大。受单边主义、地缘政治、产业链重构 等多重风险因素叠加的影响,近年来国际贸易投资增速大幅放缓。
(四)国内经济形势
1、消费持续恢复,投资规模扩大,进出口较快增长。
2、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服务业继续向好
3、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生产价格降幅总体收窄。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同比上涨 0.3%。
4、财政收入略有下降,财政支出稳定增长。
5、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6、国际收支总体保持平衡。
二、货币信贷概况
(一)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二)金融机构贷款量稳价降
(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四)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三、1-9月主要货币政策操作
(一)公开市场操作
(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
(三)下调准备金利率
(四)继续完善宏观审慎制度和管理框架。
(五)发挥货币政策结构优化作用
(六)提升信贷政策服务质效
(七)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八)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九)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十)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服务能力
2024 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需 求平稳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4.8%,市场预期逐步 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推动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1、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巨大潜力和有力支撑。
2、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的增量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 扩大内需。
3、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4、物价将延续温和回升态势。
事件:2024年9月19日星期四,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5.25%至5.5%调低至4.75%至5%。这标志着美国开启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美国主要股指收跌超过2%。
二、本次降息的影响
1、本次降息具有信号效应,加息意味着美国衰退的靴子落地,加重了对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
2、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经济的全部问题。
(二)降息背景:
1、美国经济显著放缓,GDP增长率有所下降;、
2、通胀显著回落(8月CPI同比增长2.5%);
3、就业数据疲软(失业率上升至4.2%)
五、降息的影响
对美股影响:降息落地等同于官宣经济恶化,对美股影响利空。但是利空后,特朗普上台普遍预期会实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股会继续上涨。
对美国经济:对实体经济提升有限,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短缺问题并未解决。
债市:市场避险情绪加剧。对无风险投资品需求增大。
黄金:黄金长期处于上涨趋势,信用货币的信用进一步崩塌
外汇:美国虽处于降息阶段,但由于其他经济体利息更低,所以有可能资本反而会流入美国。
实体:需求扩张政策,刺激总需求,同时推高资产价格。
对中国:打开我国货币政策空间
汇率:有利于人民币汇率走强,缓解我国资本流出压力,削弱中国商品竞争力;外汇储备面临一定压力;
资本流动方面:推高我国股市价格,可能导致投资性资本短期流入五、我国具体应对措施
事件: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兑换CFETS货币篮子升值并存,说明人民币强,美元更强。
原因:
1、降息前中美利差持续增大,美国持续加息,中国持续定向降息;
2、我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央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逆周期调节减缓人民币贬值趋势。
7月份以后,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人民币开始反弹
影响:
坏处:
1、资本与金融账户,人民币贬值导致资本流出压力上升;
2、经常账户,人民币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
3、国内货币政策方面,人民币贬值压力对货币政策空间造成掣肘,美联储降息前,我国无法轻言降息;
4、资产方面,人民币贬值加大外债还本付息压力。
好处:
1、经常账户方面,人民币贬值提升出口竞争力。对于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为利好。
一、现状
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56%下降至2.29%,3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2.46%,分别下行27个和38个基点——预示了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负面预期。
定价机制:长期利率=(预期的短期实际利率均值(潜在的)+通胀预期)+(期限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
三、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国债的供求
长期影响因素: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如果预期一国经济变差,则居民和企业的避险需求上升导致对国债需求上升,进而引发国债价格上升,对应国债到期收益率下降。
资产荒发生的原因:
1redian、居民资产配置行为剧烈转变。
2、居民存在提前还贷潮,居民存款转为房地产贷款,无法变成消费,导致企业部门无法回暖。
3、城投债收缩较为厉害,地方政府化债压力很大,导致城投债发行速度减缓。
五、政策建议
1、财政政策方面,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发国债,增大供给;加快专项债发行力度,增加专项债投资方向。
2、货币政策方面,通过降准、降息提高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消费和投资需求。
3、房地产政策,通过不断政策加码扭转地产下行预期。
央行8月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央行进行买卖国债的原因:央行向市场喊话,提示长期国债风险,担心硅谷银行事件在我国发生。其目的在于提高中长期利率而不是压低,不属于典型的扩张政策。
第一,丰富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通过央行买入卖出国债,从量上调整基础货币;
第二,央行开启国债买卖是转向价格型调控的必由之路,通过央行买入、卖出国债的操作,可以影响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实施价格型调控;
第三,央行买卖国债操作可以看做是货币与财政互相配合,可以熨平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可能带来的流动性冲击,避免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
第四、通过拉升国债到期收益率,降低中美利差,缓解汇率压力。
央行买卖国债的影响:
1、释放强烈政策预期信号,防止非理性过度自我强化,防范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风险。
2、对市场供需产生影响,对收益率曲线纠偏,防止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
3、人民币贬值压力减轻。7月2日,中美即期汇率上浮30个基点。
长期看,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基本面
一、我国证券行业现状
我国证券行业现状
1、证券行业投资银行业务同质化竞争明显;
2、与全国经济体量相比,证券行业规模整体较小,反映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不足;
3、我国证券行业整体国际化程度不够,未来无法面对金融开放后剧烈的国际竞争;
4、我国证券行业数字化程度不够。
二、本次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进行合并的原因
1、通过合并能够提升头部投行的竞争力;
2、两家券商都是上海国资委旗下证券,通过合并可以整合上海优势金融资源;
3、为后续证券行业的重组做出表率。
事件: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李云泽,证监会主席吴清公布一系列增量政策
(一)货币政策:
1、降准,提供长期流动性,近期将下调0.5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政策:
1、需求侧: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2、供给侧:将“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周期10年,最长可达15年,期间无需还本金再贷)两项政策延期两年;
(三)股市政策:
5000亿用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3000亿用于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
(四)其他政策
三、本次政策影响
(一)对金融市场:
对于货币市场而言,下调后的MLF利率已经接近市场利率水平;对于债券市场而言,权益市场回暖对债市形成利空,有利于打压国债价格;
(二)对商业银行
存量房贷利率下降,银行面临转型压力,传统利差模式进一步降低效益
(三)对房地产市场
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帮助地产市场企稳。
924公布一揽子政策后,股票市场大幅反弹。股市大幅上涨的原因
1、我国发布一揽子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超预期;
2、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
3、地缘冲突不断,但是我国基于绝对安全的环境成为资本市场的避风港。
1、政治局会议对国内基本形势的认知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二季度增长率4.7%,远低于全年5%的目标;内需持续偏弱。
2、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
在财政政策方面,扩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和范围将是重要看点。
就房地产政策而言,强调“要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促消费方面,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到,“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产业政策层面,会议再次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政治局会议对国内基本形势的认知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二季度增长率4.7%,远低于全年5%的目标;内需持续偏弱。
2、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
在财政政策方面,扩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和范围将是重要看点。
就房地产政策而言,强调“要落实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促消费方面,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到,“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产业政策层面,会议再次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本次事件概况
事件:6月6日,欧央行降息25个基点。第二次降息是在9月份,降息25个基点。9月18日,美联储降息后,欧央行继续降息25个基点。此次调整将存款机制利率降为3.25%,主要再融资利率降为3.4%,边际借贷利率降为3.65%,于10月23日生效。
原因:
1、欧美地区通胀预期放缓。
2、降息属于扩张性经济政策,能够刺激欧元区经济增长。
影响:
1、对欧元区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利好股市
2、对中国:有利于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强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
3、本次降息依然面临未来不确定性。由于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欧洲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未来欧元地区通胀率有可能卷土重来。
一、事件
特别国债是服务于特别政策、支持特定项目发行的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中央主动背负超长期的债务,无偿支持地方用于重点领域的项目建设资金。
二、我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原因
1、我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问题凸显(人口问题、服务业升级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世界局势动荡)
2、内需不足,居民部门收入低,债务负担重。
3、储蓄向投资转化受阻。近年来居民部门还贷潮导致储蓄无法转换为投资,宏观层面M1 M2剪刀差扩大。
三、本轮发行中长期特别国债的特别之处
1、本轮发行超长期国债由投向特定领域向全面投资建设转变。之前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定向需求,比如抗疫特别国债,本次用于全面投资建设。
........
四、本轮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意义
1、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解决重大项目的资金问题。
2、优化国家治理。
3、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于金融领域无法适应激烈竞争的机构该退出要退出;
4、帮助解决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
5、帮助化解国内系统性风险,通过中央政府发债置换地方政府债降低地方债务负担。
一、央行当前立场,即对过去央行工作的总结
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对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展望
展望未来,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同时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一,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
第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
第三,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第四,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第五,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
一、时间概况
事件:社融,全称社会融资规模,它表示一段时间内实体经济从金融系统里面获取的融资增量。4月新增社融规模,-1987亿,是2005年10月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同比去年4月少增了1.4万亿
二、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发生负增长的原因
居民贷款新增-5184亿,同比去年4月少增2773亿。企业债券融资新增493亿,同比去年4月少增2350亿。企业贷款 新增0亿,同比去年4月少增5570亿。政府债券新增-984亿,同比去年4月少增5532亿。
概括起来,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居民、政府 三大核心部门都不在借钱了
1、受房地产价格下降和疫情伤疤效应影响,居民部门不再投资和消费。
2、需求下行,工业品生产利润减少,企业部门不愿意进行投资
3、地方债务高企,地方债发行速度减慢,政府部门减少贷款。
三、中央银行对此的解读
1、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
2、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
3、是直接融资的良性替代效应。
四、解决方式
下一步,要正确认识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变化,保持合理的融资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事件:2024年个别月份,国内CPI低于0
一、价格持续下行的影响
1、对消费:价格持续下行,作为理性人会推迟消费
2、对投资:价格持续下行,导致实际利率超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上升,导致投资下降;由于短期工资粘性导致劳动力成本实质上升,压低工业利润,投资进一步下降;
3、对资产价格,利率在分母上升,未来现金流不变的情况下,分母上升导致资产价格下降。
二、我国发生通缩的原因
1、后疫情时代,我国需求复苏不足
(1)疫情的伤疤效应,虽然疫情过去了,但是疫情导致的心里状态没有过去;
(2)受国际局势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整体偏紧;
(3)股市、房市价格持续下行产生负面的财富效应,居民部门受此影响降低消费和投资,
2、供给侧,供过于求。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我国需求政策的扩张,CPI有可能温和提升,我国不存在长时间通缩的基础。
四、政策建议
1、加大逆周期政策力度,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降息降准)和财政政策(降税、增支、发债)。
2、与市场对话,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
3、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主要问题
1、经济领域,美国人用美元换取实际产品,一些具有贸易顺差的国家,拥有大量的美元资产,花不出去,而一些不能产生贸易顺差的国家容易发生债务危机
2、美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三)世界范围内去美元化的原因
1、随着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美国贸易总额相对占比下降
2、俄乌冲突
3、特朗普大选上位,预计美国的经济政策将以保守主义为主。
4、美联储采用超常规货币政策,超发严重,美元信誉下降。
二、未来的货币体系发展趋势
未来发展趋势:建立超主权货币
三、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汇兑损益和外汇风险
(2)收取国际铸币税
(3)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地位的体现
2、消极影响
(1)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如果进行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必须被动开放资本和金融账户,将增加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央行数字货币
(一)定义
央行的数字货币(央行发行的主权货币的数字形式)英文全称是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简称DC/EP。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发行,上层为央行,第二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
(三)发行数字货币的原因
1、减少发行成本
2、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使用纸币大大减少
3、有利于央行反洗钱
4、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维护货币主权地位
发行数字货币的好处:
1、提高支付效率(央行背书,提高双方互信;可以实施电子化支付、企业间支付、跨境支付可以使用央行数字桥极大提高交易效率);
2、推动金融惠及每一个人,特别是以前的弱势群体。
(五)发行数字货币的坏处
1、对货币政策整体上有一定正面影响
(1)数量上,能够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2)基础货币乘数上,影响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导致货币乘数难以控制。
(3)对总量性货币工具(准备金)和结构性货币工具有积极影响,央行可以控制货币的投放方向;
(4)货币政策传递方面,能够降低货币政策时滞。
2、对商业银行产生一定影响
(1)进一步提高吸储成本;
(2)中间业务方面,影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
(3)能够提升运营效率。
3、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能够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当前货币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摘自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
1、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
2、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受损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
3、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也不顺畅,具体来说,消费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弱,原因是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居民对未来信心较弱,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也较弱,原因是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同时国有企业和央企并不以盈利作为第一目的,银行在放款的时候倾向于国有性质企业,而更加需要资金的私有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获取资金。
一、时间概况
事件: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共9个部分,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国务院第三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简称新“国九条”。新“国九条”锚定金融强国建设这一奋斗目标,分阶段提出了未来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发展目标,从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质量、行业机构发展、监管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勾画了发展蓝图。
二、新国九条主要方向
1、总体要求资本有资本的规律,中国有中国的特色,资本在中国,就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2、严格上市公司准入,提高上市和再融资标准;
3、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完善减持和分红规则
4、加大退市力度
5、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
6、加强交易监管,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7、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银行资金、社保基金、理财资金、信托资金可以入市。
8、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9、推动形成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以下是《25考研431热点》资料的部分截图👇全新资料!!!覆盖最新热点+常考热门话题,加lucky姐微信: 18910638154 单独领取这份考前冲刺
领取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