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红表示,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对低空基础设施的要求会朝着网联化、智能化、感知化发展。终端、网络、平台、应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四个驱动力。目前,国内无人机注册量已超126万架,近3年年均增长率36.1%,飞行时长超2300万小时/年,近3年年均增长率8.2%,未来地面以上的空间将更加繁忙。对于未来如何让各种型号的飞行器忙而不乱,首先要控制终端。我们认为无人机只有装上支持广域覆盖的公众通信网络,才能够实现可管、可控,通过集成模组、专用SIM卡和SDK,一方面可以在远距离复杂场景下为无人机提供全程的、可靠的通信保障,实现平台便捷接入,另一方面基于通信网所特有的SIM卡用户卡号、无人机号等‘四码合一’来保障对飞行设备的唯一识别。有了这种通信网联能力,我们可以支持无人机包括飞控、视频传输、智能识别等多类应用。
黄宇红指出,有了终端的可管可控,还需要布局一张从地面到空中的网。首先充分利用地面网络,通过一定的技术优化来保障120米以下连续可靠的通信;在120-600米空间范围,按需新建低空网,中国移动创新了鱼鳞新型组网、多维干扰控制等技术来降低建网成本、保障服务质量;对于更高的覆盖需求,将灵活应用卫星网,形成空天地一体的立体覆盖网络;结合飞控、图传等不同业务需求,攻关高可靠专用保障技术,按需提供窄带、宽带、低时延多样化的通信服务。
黄宇红表示,低空经济安全起飞,要牵牢通信这根“风筝线”。对于低空飞行器的精准感知,是对低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让一只空中飞的鸽子都能被识别出来。中国移动发布的“四驱两翼”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体系,主要是以终端建入口,网络筑基础,应用创价值,AI提质效,安全强保障。终端建入口,构建全链多元低空产品。终端层以模组、网联终端、SIM卡、SDK等为核心要素,构建”网联化、可识别、低成本”全链多元产品矩阵,打通低空“通”、“导”、“管”、“用”入口。网络筑基础,实现广域可靠低空通信,攻克立体组网、干扰控制、可靠保障等关键难题,实现空天地多维协同的通信网络覆盖。实现多维立体低空感知,攻关通感一体设计、空地资源协同、多维技术融合等关键技术,实现通感一体资源共享、性能最优。平台聚能力,提供安全高效低空服务。平台层引外融内,全面构建服务监管、赋能百业的低空数智能力等。安全强保障,护航低空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移动构建了全域多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实现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黄宇红表示,未来中国移动还将携手15家领军央企、15个领航城市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将共同探索低空经济新领域、新场景,形成低空发展新经验、新模式。展望未来,中国移动将策创新之源,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攻关低空智联网技术难点和卡点,打造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技术;担链长之责,带动产业协同发展,聚合产业上下游资源,依托技术试验,促进技术成熟,建强产业生态;聚融通之力,建设繁荣应用生态,深挖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低空创新应用,打造低空智联示范标杆。
注:文章整理自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10月12日在中国移动2024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平台对分享、转载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本公众号内容为作者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平台所有,本声明适用于本平台所分享与转载的文章,谢谢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