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是中国戏剧中流播最为广泛的一项声腔。
弋阳腔,又名“高腔”、“京腔”,元末明初时发源于江西弋阳。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 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唯昆山腔,止行于吴中。”
——徐渭《南词叙录》
在明初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与昆山腔中,弋阳腔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包括北京、南京、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在发展过程中,弋阳腔演变出徽州腔、青阳腔、乐平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弋阳诸腔系统,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
嘉靖、万历年间,弋阳腔风靡全中国,流布区域辐射半个中国,波及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浙江、江苏、安徽、北京、 福建、广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而尤以对安徽、云贵、湖广、北京等地的地方高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形成了北京京腔、湖南湘剧、广东正字戏、福建四平戏、以及浙江婆剧、四川川剧、 安顺地戏、云南白剧等全国13个省的47个高腔剧种。
弋阳腔流播甚广,原因在于其通俗性。
弋阳腔演出的故事具有极强的民间性,文辞通俗,妇孺能解,声调慷慨激昂,闻之血脉贲张,更契合普通民众的趣味。
早期的弋阳腔没有管弦乐器伴奏,配乐依靠金鼓铙钹等打击乐曲。其尾音用多人随和,称作“帮腔”。
弋阳擅长“改调而歌”,移植其他非弋阳腔的合适剧本。戏班子走南闯北时,还常变换所使用的方言,入乡随俗,随机应变。
除去唱腔上变化以外,弋阳腔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那就是增加了“滚调”——“滚白”和“滚唱”。这种东西很像文章的注释。但文章的注释不是文章本身的一部,而“滚白”和“滚唱”则是增益到剧本中的新曲文。文人创作的戏曲曲词深奥,不容易听懂的,加上这些新曲文,就容易听懂了。由于曲文的增加,演出时,不论在内容上、语言上、音乐上和表演上,也都因此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弋阳腔是与昆山腔双峰并峙的一大声腔剧种。而弋阳腔与昆山腔不同的是,它始终不顾及文人高士的口味,不在文辞、声韵上争奇斗胜,却瞩目于当地普通观众的喜好和需要,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形态,突破包括最先遵循的曲牌联套体在内的许多束缚,获得热烈的活力。它广泛地流布于民间,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其普及程度,实非昆山腔所能抗手。
弋阳腔在清代有着两条发展路线:除了通俗化,弋阳腔更不断雅化、官化,与昆腔并列被奉为官腔,受到不同阶层的一致欢迎。昆弋竞争在清代具体表现为“花雅之争”,花雅之争在北京表现得比较激烈。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又称“京腔”。两家的竞争,很快就分出了胜负。
震钧《天咫偶闻》云:“国初最尚昆腔戏,至嘉庆中犹然。后乃盛行弋腔,俗呼高腔。”
- THE END -
初 审:余 绚
复 审:秦 岭
终 审:袁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