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68年吞药自尽身亡

文化   2024-12-18 21:55   浙江  

翦伯赞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为何这位在学术上成就斐然的智者,最终会选择在1968年吞药自尽呢?

1898年,翦伯赞出生于湖南常德一户寻常家庭,自幼聪颖好学,5岁便进入私塾接受教育,6岁转入清真小学。

他的求学生涯一帆风顺,14岁进入常德中学深造,1916年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学习经济。

1924年,翦伯赞远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在经济领域深造,这段海外经历不仅拓宽他的视野,更让他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

翦伯赞在异国他乡体验到深刻的种族歧视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这更加坚定回国的决心,一年后毅然选择回国投身实际的革命斗争。

回国后,翦伯赞受到乡人唐生智的邀请,加入武汉国民革命军。1926年,他南下广东参与国民革命军的行动,被任命为总政治部特派员。

翦伯赞负责动员各地军队起义,积极响应北伐战争,为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国的政治形势变得异常复杂严峻,翦伯赞受到历史学家吕振羽等人的影响,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

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背叛,革命火焰一度受到严重打击,在这样形势下,翦伯赞被迫离开绥远逃往上海以躲避战乱。

即便身处困境,翦伯赞依然没有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通过多种方式继续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有一次以山西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宁粤分裂时期的“广州政府”成立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除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卓越表现外,翦伯赞还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学研究成果丰硕且深远影响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治学严谨,著作丰富,为史学界所推崇。

他的《历史哲学教程》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史纲》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及其转变。

翦伯赞致力于史学建设,发起编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亲自主编了其中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

除此之外,翦伯赞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这些工作推动中国史学界的发展,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受严重的迫害,中央专案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借口,对翦伯赞进行了连续的逼供。

翦伯赞被错误地指控为“反革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等罪名,被迫写下“自我批评”和“坦白书”。

这些不公正的指控和斗争,给翦伯赞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尽管他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但在这场运动中他仍然无法幸免于难。

1968年12月18日,翦伯赞和妻子戴淑婉在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绝望中,选择吞药自尽这条极端的道路,遗憾离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