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公好意挽救这位老革命,却被他算计,此人后来结局如何?
在和马天水谈心以前,邓小平始终认为马天水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是一位实干派,深明大义的老同志。
邓小平相信马天水投靠“造反派”是被张春桥权势所迫,毕竟多年来得益于马天水的努力,在工业领域,上海的经济腾飞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他不糊涂,找他聊一聊还是能说通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1975年,邓小平约见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马天水。
实际上马天水早已沦为“造反派”的“爪牙”,是“四人帮”主政上海的“喉舌”,在权力和贪婪的诱惑下,主动投入了“造反派”的怀抱,死心塌地,早已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一次的谈话,邓小平带着极大的诚意和努力,竭力说服马天水让他脱离“破坏份子”的泥潭,不管于公于私,邓公都不愿意看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然而,已经沦为“造反派”“忠臣”的马天水耳朵灌铅,除了“咬人”,他是听不进任何肺腑之言的,结果只能不了了之,不欢而散。
邓小平同志对马天水一番推心置腹,反而为他日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而能被邓小平如此看中的马天水,是如何堕落至此的呢?
宣统二年(1910年)末,河北唐县一家农户诞下了一个结实的小子,父亲老马十分欣喜,为他取名马天水。
老马家世世代代都是勤奋务实的农民,靠着勤俭节约挨过灾年,父亲吃了没文化的亏,一心想着把孩子培养成才。
马天水自小身体强壮、刻苦钻研,聪明好学,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学文化也不比别人差。
在新式学堂里,进步平等的革命思想大行其道,马天水亦受其影响,年纪轻轻就投身于国民革命,屈身于国民党安放不下一颗立下济世安民之心、报国安邦之志。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并逐步向华北蚕食,国民政府不承认不抵抗的消极对待,引起举国义愤。
彼时彼刻,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大力倡导全社会各阶级团结起来救亡图存,一肩挑起了中华民族的抵抗星火。
爱国革命青年马天水在黑暗无明的世道,看到中国共产党如同一团炬火照亮革命的希望,遂弃暗投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加入我党的马天水如鱼得水,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挥洒自己的才华,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宏伟志向孜孜不倦宵衣旰食。
在一线部队伏击日军、端掉碉堡,在敌后战场宣传抗日,统战工作极为优异,有力地团结了各阶级。
马天水在抗战后期主政革命根据地,深入一线,积极解决群众问题,积极参加劳动,热衷于和农民同志一起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坐在田垄上论政议事,勤劳俭朴、认真负责的他受到了根据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马天水对各种数据十分上心,常常顾不得吃饭,将这些数字熟稔于心,深知这些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关乎民生大计、国家大政方略的颁布施行,这个好习惯在日后成了他登上权力的“天阶”。
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好干部,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解放以后马天水被任命为主抓工业生产的上海副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上海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肩负着我国东部工业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主抓工业生产的副市长,马天水深感责任在肩。
他继续发扬抗日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原本对工业一窍不通的马天水,通过向专家请教和自己的勤奋钻研,衣不解带地泡在厂房和书本中。
几年的时间,马天水成了令工业领域专家赞赏和党员干部敬佩的“工业大拿”,得益于马天水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道亮眼的增长曲线领跑全国,正是马天水辉煌政绩的集中体现。
十年动乱,“造反派”对革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们滥用权力,扶持亲信,排除异己。
马天水也曾仗义执言,对“造反派”破坏生产的所谓“革命指标”大为申饬,并公开中伤“造反派”核心份子张春桥,然而“造反派”权势滔天、睚眦必报,眼看着全国形势“一边倒”,马天水自知惹上了“惹不起”的人,遂对张春桥“负荆请罪”。
张春桥度量狭小,对马天水存心刁难,问一些苛刻、复杂的数据,意图让马天水当众出丑,以解自己心头之恨,谁知马天水对这些数据信口拈来,对刁钻的问题对答如流。
“造反派”对马天水起了惜才之心,遂许以重利委以重任大加拉拢,而马天水对“造反派”亦死心塌地,衷心拥护,沦为“权力的奴隶”,为“造反派”鞍前马后,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邓小平看不得这样一位革命功勋老将堕落至此,然而早已“病入膏肓”的马天水听不进邓小平的肺腑之言,在“造反派”再次“批斗”倒了邓公后,马天水更是将邓小平当日的逆耳忠告出卖给“造反派”的骨干,换取了“造反派”对其“入常”“进中央”的不实承诺。
然而正义永远不会迟到,真正的革命卫道者回归朝堂重振朝纲,“破坏份子”的下场只能是认罪伏诛。
中央革除了马天水一切他不应得到的沾满罪恶的权力和功勋,这对于“嗜权如命”的马天水来说,如同抽离了灵魂和信仰,留在人间的只剩下一具精神失常的躯壳,整日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般活着。
马天水彻底疯掉了,直到死他都没有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