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并举推进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部网站报道华南理工大学经验
近日,教育部简报〔2024〕第35期收录了华南理工大学推进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以《华南理工大学大力实施全球引才战略 引育并举推进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为题,在教育部网站刊登。全文如下:
华南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全球引才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深化改革创新、拓宽全球视野、优化发展生态,引育并举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学校加速迈向全球百强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
把牢人才工作“方向盘”
一是加强系统设计。学校党委统筹谋划新时代人才工作,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校人才工作大会,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契机,大力实施全球引才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出“师资队伍跃升行动”,实施“人才育引倍增计划”,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资源和力量,着力形成“一盘棋”统筹抓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压实学院主体责任,建立“述职、述廉、述人才”的年度考核模式,将学院人才工作成效与进人指标、研究生指标、绩效奖励、场地空间等资源分配挂钩,形成“资源跟着人才走”的激励导向。三是加强思想领航。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人才队伍建设首位,着力构建“12362”教师工作体系,即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压实校院(系)两级责任,落实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重视教职工理论学习、加强新老教师“传帮带”三项引航举措,建设宣传教育、考核评价、监督反馈、典型激励、违规惩处、警示教育六大工作机制,推进“底线”思维与“高线”引领两条主线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深化改革创新,
激活人才引育“源动力”
一是改革聘用制度。推进新聘教师的岗位聘任、薪酬体系、晋升评价、考核评估等全链条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有华南理工特色的预聘长聘教职制度,提升全球人才吸引力。目前,新聘师资中,40岁以下占比90%,76%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国家级、省级标志性人才占比42%,队伍呈现高水平、国际化、年轻化的特点。探索校地联聘模式,聚焦省市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与广东省实验室实行人才共同引进、共享使用,实现校地双方在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交融、合作共赢。二是优化人才梯队。实施“兴华学者人才计划”,构建“青年学者—精英学者—杰出学者—卓越学者”人才接续培养育成体系,发挥“卓越学者”头雁引领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近三年,新增两院院士2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1个。三是健全评价体系。系统推进职称评审“破五唯”改革、教师绩效评价改革、“一院一策”改革与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推动人才多元发展、分类发展。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人才评价方式,单列“绿色通道”支持特别突出的人才,通过特定成果认定统计办法支持跨学科合作,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拓宽全球视野,
打造聚才引智“强磁场”
一是靶向引才精准发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引导院系结合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在需求端解决“需要引进谁”的问题。主动搜索前沿领域学术大师和青年拔尖人才,参考科技发达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名录、全球相关研究领域高被引科学家、获奖科学家、国际学术机构委员会等各类名单,构建全球引才数据库,在供给端解决“国际化人才有谁”的问题。二是全员引才协同发力。采取“以才引才、以会引才、以平台引才、以团队引才”等方式,灵活开展引才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平台拓展全球招聘宣传“朋友圈”,全面覆盖亚太、欧洲、北美等地。围绕“高精尖缺”等领域,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外访交流,主动物色优秀人才。举办海外青年学者论坛,打造“宣传覆盖+精准邀约+直播互动”全过程引才新模式,每年吸引300多位海外青年人才参加。三是项目引才高效发力。瞄准“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领域和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构建“开展预申报、申报培训、定期跟踪学院进展、校院专家指导、院长汇报会交流互鉴”等全链条工作机制,着力打造战略人才储备的“蓄水池”,高层次人才入选数成倍提升。
优化发展生态,
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是坚持先行先试。将广州国际校区作为先行示范区,推动“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互促双强,构建教研系列、教学系列、专职研究系列等人才分类聘任发展体系。目前,广州国际校区新聘教师300余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60%,100%具备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超75%具备全球排名前100高校的学习工作经历,超20%具备全球头部公司研发经历。二是厚植创新沃土。面向前沿软物质、微电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等新工科,构建交叉学科群和跨学科研究机构,创设“学院+高端研究院”新型学科载体,建成7个新工科学院、9个前沿交叉研究院、5个公共高端实验平台,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在新加坡、新西兰、法国筹建联合实验室和互设离岸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攻关联合创新平台,实现人才与科技双向流动。三是做好服务保障。推动人才安居工程,广州国际校区新建1300多套人才公寓,提供优质住房保障。建立具有双语能力的职业化管理服务团队,高效落实科研启动经费、实验用房、研究生招生、博士后招收等工作条件,并在出入境、居留、个人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社保参保、医疗保健等个人生活方面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贴心服务。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引导服务,实施海归青年教师导师制,提供“一对一”回国职业发展指导,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教育部官网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