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普时刻丨从《浣纱记》《鱼肠剑》看京剧的虚拟性和表演程式

教育   2024-12-12 20:22   北京  


戏韵新语

“戏韵新语”是京剧队介绍京剧艺术的全新专栏。专栏内容将包含京剧基本知识、剧目赏析、京剧文化历史等。

希望通过专栏的开设,用我们的视角,带领更多同学走近京剧,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从《浣纱记》《鱼肠剑》

看京剧的虚拟性和表演程式


程式是戏曲表现手法,指舞台演出形式的标准和格式。对于京剧表演来说,就是抓住生活自然形态的特点,加以艺术加工和提炼,使之以一种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固定的表现方式。


京剧《西施·泛舟》


京剧的虚拟性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其表现就是“以虚拟实”,以假定的当作实有的。包括角色行为、场面、时空等的虚拟,其与程式化动作是紧密结合的。例如,吃饭、饮酒时并没有真正的饭和酒,而是只有碗筷和酒杯;骑马时台上也不出现真正的马,只是通过手拿马鞭来表现;在台上转一圈,就可以代表跑过了很远的路程或者换了一个空间。


京剧《红楼二尤·闹宴》,用酒杯酒壶表现喝酒


在很多观众的刻板印象中,觉得京剧难以看懂,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这些程式化动作和虚拟性。本文将从《伍子胥》的《浣纱记》《鱼肠剑》两折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帮助大家初步看懂京剧。


《伍子胥》是非常经典的京剧剧目,其以唱功为主,而在表演上应用了大量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比如动作上的浣纱、上马下马、扯四门,声腔上的哭头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是伍子胥和姬光、浣纱女等角色的性格、身份使然,他们不需要过于夸张的动作神态表现。另一方面,也能使表演更规整、简化,便于观众更专注地欣赏唱腔艺术。


《浣纱记》


《浣纱记》中的浣纱女是一个传统的古代女性角色,提篮、浣纱都是这类角色常见的行动,如《武家坡》《生死恨》中也有类似的场景和身段出现。《浣纱记》中,浣纱女提篮上场,随唱词在台上缓步走动,表现出从离开家门到溪边浣纱的路上内心的所思所虑。九龙口——台中——台右——台中的调度是常用的路线。这个过程一方面因为版式是慢板,另一方面因为浣纱女性格比较端庄传统,因此没有过大的动作,而需要靠眼神、台步、竹篮的交换等让表演不显呆板。慢板后进入节奏加快的二六,表现沿途看到的景色和心情的变化,二六的结尾,人也到达了溪边,提裙下岸,这个动作也常用于表示“下楼梯”“下桥”等。


浣纱


来到溪边,开始浣纱,即用一块白色绸布,先抖开几下,再观察有无脏污,再作搓洗状。这里受龙乃馨老师指导,在绸布中加入了一段木棍作为支撑,方便整理绸布,还能加入敲打的动作,更符合古人浣洗衣物的习惯;并将抖出的动作契合锣鼓,在伍子胥打马的同时抛出绸布,增强画面的观赏性。抖出时让绸布铺开在地面上,能够体现出纱漂浮在水面的感觉。伍子胥唱段结尾,浣纱女也浣洗完毕,将纱拧干。浣纱虽然是程式化的动作,但非常具有生活气息,从挽袖到浣洗、拧干都来自生活,又通过节奏、抖纱让生活性的动作具有观赏性,能够很好地体现京剧程式化表演的特点。


此外,浣纱女与伍子胥交谈时的“背躬”也是一种常见的程式,在这台戏中出现了两次,表达了不同的涵义。第一次是表示提防和害羞,因为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女子与男性交谈时不能直视对方,而是抬起衣袖作为遮挡。在伍子胥讲述身世之前,浣纱女抬起衣袖打“背躬”,与眼前这位陌生男性保持距离。而到伍子胥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浣纱女放下戒心,恢复平时的偏袖姿势。第二次是表示内心活动,浣纱女听到伍子胥要求她不要说出其下落,打“背躬”诉说心中所想——为表信义,决心赴死。背躬通过举袖让自己和对方之间隔开一道看不见的“墙”,用一个小小的动作对舞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短暂的重新安排,并实现内心和现实的切换,是一种具有京剧特色的程式。


打背躬


《鱼肠剑》


本次演出,《鱼肠剑》部分删去了访专诸,截取了姬光的过场和核心的伍子胥的部分,从“日过东来又转西”到“风吹云散见虹霓”。


姬光从王府出发,去御街探访伍子胥,骑马而行。随行的还有内侍和四个龙套,代表随从人员。在京剧舞台上,四个龙套即为一堂,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例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只带了司马师、司马昭和四个龙套,这就可以代表全部大军。


京剧《空城计》


姬光骑马而行,台上并不出现真正的马,只是通过马鞭来表现上马、打马、勒马、下马等动作。例如上马的动作按规范都是右手按马鞍,持马鞭抬左脚,跨右脚,用马鞭打马再举马鞭。行当和身份不同,动作会有一定差异。姬光作为王室,动作比较端庄,骑马是缓步而行;伍子胥在《浣纱记》当中也有骑马、拉马的动作,虽然都是老生行当,但是伍子胥作为武将,又在逃难当中,同样的动作就和姬光有不同的表现。


姬光上马

伍子胥拉马


姬光和伍子胥分别都有一段扯四门的表演。姬光从王府出发,去御街探访伍子胥,伍子胥则是在街市上行走,手持箫管乞讨,扯四门是表现他四处游走的过程。两段唱腔与扯四门配合的主体都是西皮原板,也都从舞台中央开始,结构颇为相似。但同时一在马上一在步下,加之有无龙套之别、角色主次之分,也各有特点。


扯四门常用于表现行进过程。演员从上台开始,或从舞台中间开始,分别在舞台中间、左前、右前三个点位间弧线移动。按老先生的话讲,叫作“香蕉形”的走位。扯四门往往配合原板或三眼的唱段,在过门儿中移动,到点位站定后演唱。舞台上的扯四门很多,如薛平贵“一马离了西凉界”(《武家坡》)之后扯四门,表现的是他骑马一路从西凉回到中原的情景。虽然只是在台上走了几步,但是表现在现实中通过行进转换空间。


以姬光的扯四门为例,同时有龙套走位的配合,表示姬光从王府骑马行进到御街的过程。姬光上马之后,跟着就起西皮原板过门儿,在舞台中央唱“列国纷纷刀兵起”。随后,向左后方夹马,向右前方走,勒马转身,面向中间亮相,唱二句“周幽王宠褒姒失落华夷”。之后回到舞台中间,只压马鞭儿站好,唱三句“恨兄王谋基业自称为帝”。之后又向右后方夹马,向左前方走,一般也是三步,压马鞭儿转身向中间,唱四句“满朝中文武臣不敢评讥”。此后走回中间,站定后勒马,唱五句“御林军摆驾御街里”叫散,也有演法是没有过门儿,直接转身走回中间,边走边唱五句在中间站定。之后向右夹马,下场转身缝一句腿儿“访来贤臣保华夷”。内侍和四个龙套则根据姬光的走位,在舞台上分四个点位逆时针绕一个圈,在唱最后一句前插门儿下场。整体上,这一段唱规规矩矩,端正大方,声腔动作不加藻饰,这也是出于不与主角伍子胥抢戏的考虑,其要点在于体现姬光作为王室的风度、抱负。


姬光扯四门


伍子胥扯四门的结构与姬光并无太大不同,区别在于不上马,因此也没有夹马的动作,每次移动前转身即可。在“只落得吹箫讨饭”叫板之后,唱西皮原板。前四句与姬光走位一致,第五句“东迁洛邑王纲坠”前有过门儿,因此不必在行走中演唱。此后转快板,即在中间站定演唱。最后也无需下场。此为结构上的一点差异。整体上则要突显伍子胥家仇之愤恨与困厄之落寞,这在声腔上最突出的如“小人欺”“为江山”“费尽心计”等,在身段上则步伐应有沉重感,特别在转身中很可以体现这种感觉。同时伍子胥虽穿褶子,但身为武将,行动也不过于文弱,须有英武之气。可是又不可精神抖擞,以其落魄乞食,营养不济,加之心情郁结悲愤,并非健康疏朗的状态。


总体而言,两段扯四门的表演具有类似的结构,便于演员掌握和表演,同时又方便演员在相同相似的动作中贯彻不同的情绪、融入不同的情境



我们在掌握了基本表演程式、动作规范和行动节奏之后,应该着意去体会如何在其中加入我们的理解和思考,在程式化之中表现不同的人物。


演出信息

2025“万年欢”新年沙龙

演出时间

2024年12月14日

周六 19:00


发票时间

12月10日~12月12日

紫荆园、清芬园门前


演出节目

京剧小段

伍子胥

红娘


一出是春秋列国往事

一出是西厢巧配姻缘

一出是国仇家恨

一出是才子佳人


经典好戏

票量有限

线下领取

票不对座


供稿|刘涵钊 巩开颜 单明悦

图片|单明悦

排版|单明悦

审核|张渊沫 刘雅心 龚林鹭 杨心怡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
关注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及时收取艺术团活动信息以及演出节目详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