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学生艺术团民乐队
受邀参加
第79届联合国大会
庆祝活动
奏响民族之声
世
界
舞
台
清
华
民
乐
“音乐让我们所有人跨越国界团结起来,触动心灵,超越言语,重申我们对和平、发展和尊严的共同使命。”
——联合国大会主席菲利蒙·杨
2024年12月15日至21日,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一行14名师生赴美国纽约参加第79届联合国大会庆祝活动,作为唯一的中国表演团体亮相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了《花好月圆》和《敦煌》两首极富民族文化特点的民乐作品。活动现场,同学们用精湛的演奏技艺、饱满的舞台情绪、默契的团队配合,呈现出极佳节目效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
音乐为媒,交融东西;文化为桥,触动心弦。清华民乐队的同学们在卡内基音乐厅奏响嘹亮中国之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再添亮色。
清华民乐队同学在后台候场室合影(刘宇尘 摄)
闪耀
一袭红裳,两曲华章
清 华
民 乐
当地时间12月17日晚,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和2个观察员国的代表出席了活动。2800余名观众翘首等待着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团体用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展示人类丰富、多元的文化魅力。
音乐会开场前卡内基音乐厅座无虚席
灯光亮起,民乐队同学们身着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中国红-墨韵黑队服自信登台,一件件民族乐器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闪耀着传承千年的历史光芒。
随着扬琴琴竹抬起、落下,一首洋溢着浓郁中国风情的民乐经典曲目《花好月圆》荡漾在音乐厅的每个角落。
正如其名,《花好月圆》象征着花前月下的浪漫与美好,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在乐段的不断重复中,旋律由弱至强,节奏由慢到快,音响愈加饱满,情绪更加激昂。“乐曲的最后部分,梆笛嘹亮的音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像一块明亮的古玉,散发出极具中国古典气质的独特魅力。” 经管学院本科生、竹笛演奏员胡雨轩这样形容。
一曲结束,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短暂的安静后,古筝的一声刮奏,将现场的观众瞬间带入另一种神秘氛围之中。新笛响起,绵远悠长;古筝低音,空灵回荡,好似驼铃、古钟,引领听者穿越时空,进入敦煌那悠远而广博的世界。民族乐器与西域、印度调式的完美结合,打板、反抓等特殊表演技巧的使用,都让《敦煌》更具表现力,引发台下观众的频频惊叹。
“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演奏描绘家乡的乐曲,令人难忘。敦煌不仅属于甘肃,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是全人类的精神宝库。” 来自甘肃的人文学院硕士生、古筝演奏员霍佳雨表示。在传承和创新之中,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塞,四大古文明汇聚之地,东西艺术、文化交流典范的敦煌,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和谐互鉴、美美与共的时代新声。
收声,定势,起立,鞠躬,清华学子的自信和专业,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的双重盛宴,也为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舞台再次赢得了真诚的掌声与赞叹。
联合国大会晚会主办方对清华民乐队精彩的演出予以高度赞扬,认为“卡内基音乐厅在此刻已成为连华夏乐章、叙古今故事的一抹长虹(Carnegie Hall became, for a moment, a bridge to China’s rich legacy of music and storytelling.)”。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在演出后表示,清华学子在联合国晚会上的精彩表现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更彰显了艺术在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合作中的独特力量。
求真书院博士生、二胡演奏员,乐队首席赵绪翔表示:“音乐响起的瞬间,整个世界都变小了。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是世界音乐的最高舞台之一,我们在这里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我们倍感骄傲。”
清华民乐队同学演出
赤诚
戮力同心,山海不远
清 华
民 乐
2024年11月1日,第7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菲勒蒙·扬(Philemon Yang)一行访问清华大学。他强调,青年是世界的未来,鼓励同学们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样在2024年,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迎来了她的100岁生日。世纪弦歌、百年芳华,作为一支兼有艺术育人和文化宣传作用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清华民乐正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双向奔赴、恰逢其时,清华大学民乐队受邀参加第79届联合国大会年度晚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同台演出。面对宝贵机会,清华民乐怀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民乐的期待,欣然赴约。
时不我待,民乐队的同学倾全队之力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为展现出自己手中乐器的最大魅力,参与本次演出的同学们在业务上不敢有丝毫懈怠。从旋律到和声,从节奏到表情,他们将谱面上每一个细节都烂熟于心。即使课业繁忙、科研压力重大,大家也没有退缩,很多同学坚持每天花几个小时练琴,临行前一周更是每天开展全员合排训练。每天晚上都能在排练厅听到悠扬的曲声。
很多没有随队出行的同学也积极地参与到行前准备中来。电子系博士生刘亚龙是民乐队后勤负责人,他早早开始筹备赴美长途搬运乐器的准备工作。无论是托运乐器所需的硬质琴盒、泡沫轴、泡泡纸,还是各乐器充足的备用配件,他虽没有与大家一起前往联合国演出,却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细致周到,是毋庸置疑的幕后英雄。
中央民族乐团的老师们也在百忙之中来指导参演同学们。扬琴演奏家、弹拨乐大声部长谌向阳老师从业务到出行对同学们进行全方位的叮嘱,琵琶演奏家孟霄老师直接上手示范拍板表演,带动大家对乐曲的理解,乐队常任指挥、中央民族乐团指挥袁贝老师更是提纲挈领地指导曲目的音乐处理,直到出发前的最后一刻。
袁贝指挥指导同学们排练
12月17日上午10时,12位参与演出的同学们开始了他们演出前最后一次排练。由于没有合适的排练场地,同学们不得不挤到一间小小的酒店标准间,古筝和扬琴放在床上,其他的同学坐在床边、桌上、地上、甚至洗手间门口。狭小的空间限制了行动,却凝聚了情感,大家全心专注于音乐,互相提醒每一个业务细节,认真排查每一个可能的疏漏。吹拉弹打的乐声共振起过往一起练琴、一起欢笑的日夜。“那一刻我突然很自信,我坚信我们晚上的演出一定会成功!” 化学工程系博士生、中阮演奏员梁潇予回忆道。
小小的一方天地,赤诚的心凝聚成一团热烈的火焰。它终将绽放,终将迎来世界的喝彩。
同学们在酒店房间内排练
交融
中国声音,世界回响
清 华
民 乐
在卡内基音乐厅候场准备时,清华大学民乐队与哥伦比亚大学合唱团共用一个化妆间。当民乐队的同学们在化妆间争分夺秒地合排结束后,哥大合唱团对民乐表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喜爱。用餐间歇,两个团体展开热烈的交流,同学们把由民乐队成员美术学院22级本科生王辰玥同学原创设计的百年队庆“荷塘乐梦”纪念徽章赠送给这些因音乐而结缘的外国友人。他们对徽章上的民族乐器非常好奇,并立刻佩戴在身上。
清华大学民乐队与哥伦比亚大学合唱团在后台合影
另有一件插曲令人感动。许是好事多磨,尽管已尽全力保护,仍有一把琵琶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损坏,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此时距离演出开始已不到12小时。同学们向此前在线上有过交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民乐队发出求助,他们迅速联系到一位当地的琵琶演奏员,慷慨地把琵琶借给乐队同学使用。从求助到确定用琴仅用了45分钟。虽然两校相隔万里,虽然学子们素不相识,可对于中国民乐共同的热爱让同学们团结在一起,度过难关。“守望相助的珍贵情谊,是行走在异国他乡时温暖而坚实的后盾。”建筑学院博士生、琵琶演奏员陈美竹深深地感慨。
清华民乐队琵琶演奏员余佳煦(左一)借用当地学生的凤尾头琵琶彩排
晚会结束后,日新书院本科生、二胡演奏员王敬宜作为乐队代表受邀参加了年度晚会后的交流分享会。会上,各国代表都对清华民乐的演奏做出了高度评价。代表们兴奋地模仿弹拨类乐器敲击面板的表演形式,直言同学们的表演“beyond beyond perfect” “amazing” “unbelievable”,更有代表表示希望前往中国聆听更多经典民乐。王敬宜说:“我从未想过,民族音乐能以这样盛大的方式响彻大洋彼岸。那些曾经写下的遥不可及的信念,在刹那间实现。我们走了很远的路,这些鼓励让人觉得,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我们的底气可以更强大,青年的声音可以更嘹亮。”
交流分享会合影
演出次日,民乐队师生赴联合国总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进行座谈。座谈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负责人,纽约总领馆文化处、教育处工作人员代表,纽约校友会代表等都对民乐队参加此次演出的意义与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与学生代表就未来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及青年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音乐直击心灵,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不断滋养中,中国民乐传承千年、生生不息,散发出独特魅力。它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一张鲜明的中国名片。
青年朝气蓬勃,是交流与沟通的使者。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成长,中国青年自信乐观、开放包容,彰显了当今中国昂扬的精神风貌。他们勇于担当时代责任,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
特别鸣谢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美术社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学生艺术团美术社赵心月、熊晓煜、詹子谊、殷子涵、于航五位同学联手创作了中国书画折扇。作为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送给联合国的独家礼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另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美术社同学为此次交流出访绘制折扇(正面)
扇面正面以清华二校门、中国传统山水为主体,参考青绿山水、清代四王等风格。青山环绕,绿松成荫,紫荆点缀,二校门卓然而立。扇面背面摘录谢混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参考褚遂良楷书风格,刚柔并济,空灵内秀。
美术社同学为此次交流出访绘制折扇(背面)
音乐与美术是全世界人民共通共赏的艺术形式。清华民乐与清华美社有幸携手共同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展示清华人对文化与艺术的热爱,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
本文编辑
霍佳雨、余佳煦、李瑞、王敬宜、梁潇予
素材提供
清华民乐联合国大会晚会代表团全体成员
本文审核
梁潇予 刘雅心 龚林鹭 杨心怡
关于我们
清华大学民乐队始建于 1924年,于2013 年荣膺教育部颁发的“ 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民族管弦乐团”称号。在 2010年至 2022 年期间,乐队六次参加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均荣获一等奖。现任指挥袁贝是国家一级指挥以及中央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多次代表国家文化部在重大国事演出中担任指挥工作。
近年来,乐队代表清华大学出访美国、日本、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和2023年,民乐队两次参加“ 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均荣获器乐类优秀奖;2022年,民乐队参加“第十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荣获民族器乐类银奖;近年来,民乐队与全国各地高校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曾受邀参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暨庆祝澳门回归 20 周年的京浙澳大学生《回归之夜》文艺晚会、香港中文大学 60周年校庆环球学生音乐会、“大学之声·民族之夜 ”四校联合音乐会等;2024 年,“荷塘乐梦·百年弦歌"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建队 100 周年专场音乐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上演。
一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乐队一直致力于推广普及民族音乐,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成长为一支融合演出、演奏教学和民乐文化交流等多种元素的学生文艺团体。如今,民乐队在吕建强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现已成为一支声部建设齐全,演出风格多样,融合演出、演奏和教学为一体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