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百年辉煌。在新百年之际,清华民乐特推出“荷塘乐语”乐评专栏,记录队员们与音乐的故事。
作者简介
千山,精密仪器系2022级博士生,民乐队打击声部演奏员,曾任打击声部长。自幼学习钢琴,本科起零基础加入天津大学北洋民乐团打击声部,在一次次的机缘巧合中,逐渐走上一条沉迷民乐的“不归路”。
你以为民乐只在中国有吗?
今年3月31日,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艺术节开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
这真是我们民乐爱好者的福音,五位国乐顶级指挥轮番上台,共同执棒中国民乐“国家队”——中央民族乐团,这阵仗平时可见不到。七首曲目风格迥异,《大潮》《走西口》《澳门随想曲》……一曲曲民乐描绘着祖国的大好山河与古往今来,讲述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自中华大地的乐音在海内外拥有了不同的指称,“民乐”“中乐”“国乐”“华乐”,这些名称的背后都是中华音色不曾中断的千年绵延和不曾改变的血脉相连。
其中,新加坡华乐团的荣誉指挥叶聪带来了新加坡的华乐作品《天网》。
新加坡华乐团?我是个民乐铁粉,听过上百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了,但我从未了解过新加坡的华乐。就连一周后新加坡华乐团的巡演(这也是新加坡华乐团首登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都没能勾起我的兴趣。
可谁又能想到呢?仅仅两个月后,我就因为一些命中注定的巧合,迷上了新加坡的华乐。
大概正是因为“国乐之春”的热度,b站上渐渐多了些新加坡的华乐作品。有一天,我碰巧刷到一首低音笙协奏曲《世外桃园》,这首曲子是由新加坡的天才作曲家王辰威老师创作的。(感谢b站up主“扎克---施耐庵”的搬运!)
曲子播放了十多秒之后,我逐渐进入一种狂热的痴迷——为什么这么好听!为什么每一句都如此动听!我忍不住微笑,而后变成默默大笑。我脑海中的一个审美点被触发了。美妙的旋律将我从现实世界中抽离。我像是飘到了云端。
我从未了解过王辰威老师,想想也是惭愧。我发现,他是新加坡华乐界乃至全球华乐界的一位重量级作曲家。
我开始搜索王辰威的其他作品,于是有幸听到他的成名作《姐妹岛》。曲子讲的是新加坡一对儿叫做“姐妹岛”的岛屿的遥远传说。
2014年王辰威登上姐妹岛。照片从姐岛拍向妹岛。
双中阮协奏曲《姐妹岛》王辰威 作曲 | 中阮:黄孜瑜、吴卓欣 | 钢琴:王俊霖
请扫码观看!
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无法预知,就像所有的萍水相逢都不可解释。我对新加坡的海不该有什么印象,毕竟没去过,未涉足的地方耽于想象也总是飘渺虚幻。但听到《姐妹岛》开头的“海”主题时,我眼前竟出现了椰子树、沙滩,还有海的浅蓝!于是,我激动地留下第一条评论。
随着音乐,这遥远的传说涌进我的脑海。我听得浑身发麻!
第二个主题叫做“姐妹”,这一命名也有种传说式的魔力。两姐妹跳起优美的舞蹈,“姐妹岛”复活了!“抢婚”的悲剧活灵活现地上演!我为两姐妹揪着心。姐妹与海盗船先后沉入大海,令我黯然神伤。随后,伴着优美的旋律,两姐妹化作“姐妹岛”,朝夕相伴,我的心绪也随之平静下来。
新加坡阮咸学会《阮的新声:座谈暨音乐会》,2023年8月31日,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室。中阮:黄孜瑜、吴卓欣,钢琴: 王俊霖。两位中阮演员正像是一对儿姐妹!中阮这个面无表情的木偶,诉说着动人心魄的故事。
到今天,我迷上《姐妹岛》已有三个月了,听了上百遍,时常会有新的感受。
《姐妹岛》简直是南洋版《梁祝》!
《姐妹岛》和《梁祝》太像了!它们都完美地融合了当地特色的音乐语言,也正因此鹤立鸡群。它们讲的都是民间传说,两个悲剧的结构基本一致:平静美好的生活→灾难降临、反抗与斗争、主角去世→化为自然之物(梁祝是一对儿蝴蝶,姐妹岛是一对儿岛屿)。《梁祝》和《姐妹岛》的中段(“抗婚”与“抢婚”),都以独奏乐器奏出极具戏剧张力的散板,生动地复刻了主人公的哀求与愤慨——《梁祝》的小提琴双音solo,以及《姐妹岛》的中阮solo,简直是主角在说话!这两首曲子的“隔空对话”让我着迷。
自此,我迷上了新加坡的华乐。新加坡的一大主题是文化交融,这也在王辰威的作品《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加坡靠海而生,果然会有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海上第一人——郑和》(作曲:罗伟伦)。我听了听,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我不禁想起《黄河大合唱》——我把《姐妹岛》称作南洋《梁祝》,那自然可以把《海上第一人——郑和》称作南洋《黄河》!伟大的文艺作品都精准地捕捉、概括了本地的文化特征啊!
一年前我宣传民乐时,写出“民乐讲述中国故事”的口号。讲述中国故事,民乐当然最适合。而后来我愈发觉得,民乐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民乐不仅在新加坡展现出强大的文化交融生命力,还时常能成功实现世界各地音乐乃至文化的表达。王丹红的《澳门随想曲》第二部分“葡萄牙节日”简直就是一首施特劳斯圆舞曲,让我想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跳跃的音符配合手鼓,生动地展现了葡萄牙的风情。此外,外国音乐作品的民族管弦乐移植,也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拉德斯基进行曲》(完美地移植成了《老拉在东北》)《威廉退尔序曲》《雷电波尔卡》《龙舌兰 (Tequila) 》等等,这不正是民族音乐兼容并包而展现强大生命力的最好例证吗?
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二胡”的“胡”不就是“胡人”的“胡”吗?民乐是古老的,但民乐却是日新月异的。民乐讲述中国故事,是中国人血脉中的音律;民乐也能引起外国人的共鸣,甚至可以体现异域风情。从1998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民族音乐会,到如今中央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海外一票难求的巡演,我们看到,源自中华大地的乐音在海外生根发芽,传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述说着全人类共同的感情和期盼。
美国诗人朗费罗曾说,“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中国的民乐在体现中华艺术传承的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它将在广大专家和爱好者的良好互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纳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精华,让文化自信更加颠扑不破、生生不息。对此,我翘首以盼,我深信不疑。
感谢阅读!作者非常乐意宣传民乐,本想在推送中加入所有曲目的视频链接,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欣赏。但曲目视频基本是b站的资源,不仅插入困难,而且点击后也无法直接跳转至b站APP供读者收藏,多有不便。
曲目链接、版本推荐等请联系作者获取,也可自行在b站搜索。
欢迎交流、指正,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邮箱:qs22@mails.tsinghua.edu.cn
作者微信:qs25kmperh(添加请备注~)
策划丨吴浩林 千山
编辑丨千山 陈星儒 王敬宜
审核丨于鸿飞 刘雅心 龚林鹭 杨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