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 | “书香漫北辰 网聚好声音”音频展播活动第66期

民生   2024-12-09 08:57   天津  



全民阅读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读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大爱好,他多次讲述与书籍的不解之缘,分享读书学习的感悟,倡导建设书香社会、书香中国。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全民阅读良好氛围,北辰区委网信办联合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开展“书香漫北辰 网聚好声音”音频展播活动。


本期活动,我们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这本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述的109个故事,包含廉政故事、治理故事、励志故事、人民友好故事、文化融通故事、国家交往故事,还有他亲历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生动而具体,通俗而深刻,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故事,事半功倍,我们期待更多的读者朋友与我们一起分享好书,推荐好书,享受阅读的快乐。

对外篇——历史情感故事:“万里尚为邻”

朗读者:天津工业职业学院 李美璐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

延伸阅读


纵然是深沉的黑夜,也遮不住光亮。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在金陵古城沦为“死亡之海”的危急关头,德国友人约翰·拉贝联络了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拉起了一道“生命防线”。有人因此称拉贝为“中国的辛德勒”。在日军的轰炸声中,拉贝不仅毅然留在南京,保护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还写下了2400多页的《拉贝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日军的各种暴行,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翔实的史料之一。

同样是在南京被攻占期间,丹麦友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则以他所在的南京江南水泥厂为阵地,为中国百姓提供避难场所。为了阻止日军进水入泥厂,辛德贝格特意在厂房周围插满丹麦和德国国旗;他还让人在厂房屋顶上,用油漆绘出了一面近1350平方米的丹麦国旗,“升起了一面在中国最大的丹麦国旗”。从1938年2月中旬到3月中旬,辛德贝格他们庇护的中国百姓达1.5万人以上。

视中国为“我的家”的美国朋友约翰·马吉,在南京期间,用家用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了下来。他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长约105分钟,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1946年,在东京,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法庭上,他又勇敢地走上目击证人的席位,当场指控日军在南京的血腥暴行。如今,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约翰·马吉拍摄的这段珍贵影像资料仍在每天循环播放。

正义永远不会被忘记。人性的光芒,不会因为黑暗而熄灭,这是人类永恒的希望。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回顾中国人民与国际友人守望相助、共御侵略的故事,就是要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更不会忘记在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在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与13岁的大屠杀死难者后代袁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揭幕。其寓意,正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后人”“永失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铭记历史的瞬间,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坚守。


◆编辑:徐浩然

◆审核:胡宝玲

◆终审:霍云龙

转载请注明来源:“网信北辰”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快来参赛吧!





点个送个

分享给更多人吧

↓↓↓

网信北辰
带你了解北辰区网信工作新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