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9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实践》南京特辑发布会及学术沙龙在南京“金陵金菱”文化客厅隆重举办。
这是中国建筑学会,首次将学术级探讨落地非公共场域,中海·江南玖序有幸承担本次活动,其精神建筑金陵·金菱文化客厅,与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安达仕等一并收纳进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实践》杂志南京特刊,成为代表南京的建筑文化符号。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实践》主编曹嘉明先生;《建筑实践》社长李晓炜先生;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局长叶斌先生;中海企业集团南京公司总经理冯昌中先生,中海地产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经理尤蕊女士出席此次活动并致辞,共同参与了新刊揭幕。
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张雷先生及雷晓华女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先生出席此次活动并发表感言。
“人们认识城市往往是从建筑开始的,《建筑实践》南京特刊收录近期代表南京的作品,阐述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沉淀,也昭示南京美好的未来。这些建筑代表着时代感情,具备高度的社会价值与公共属性,从专业走向行业,从行业走向社会,为城市带来关注度与影响力。”曹嘉明——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实践主编、上海建筑学会会长。
“南京的城市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一直想要将近二十年代表南京的优秀建筑作品做一个归集,因为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一定会给未来的城市设计带来灵感,塑造更美的南京。”叶斌——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局长
“金陵文化塑造了南京的面孔,也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中海·江南玖序,从南京3100年深厚文化中汲取养分,将文化注入作品内核,让南京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回到自己的审美体系,回到真正让我们内心有归属感的地方。”冯昌中——中海企业集团(南京公司)总经理
“中海·江南玖序以及文化客厅金陵·金菱,尊重城市文化,尊重场地文脉,更展示了工科中海的匠心,用中海45年的工艺密度实践我们对城市文化的思考,不仅是建筑作品,也是南京骄傲,是人居的精神场所。”尤蕊——中海企业集团 设计管理部总经理
“南京既有非常深厚的传统和坚守,也拥有敢于突破的潇洒与勇气。坚守“金陵帝王州”的正派与礼序,也敢于自我革新,迎接国际化与新时代的生命力。”倪阳——全国建筑大师,南京城墙博物馆、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三期总设计师。
以建筑艺术承载城市精神,以场所精神赋新城市文化,从深厚历史中读取城市价值与生活密码,指引未来建筑设计、空间设计,是本次学术研讨的课题。
作为本次获奖作品,中海·江南玖序文化客厅——金陵·金菱。其两位主笔人,张·雷设计研究联合创始人张雷先生及雷晓华女士,以“在南京、去南京、回到南京”为主题,将他们在设计金陵·金菱过程中的思考进行分享。
“‘梧桐树下的金陵文艺复兴’,我们从接到这个挑战,历史8个月。去思考如何通过建筑,表达南京的气韵、形意、技艺。”
“金陵的“陵”,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表现富有生命力的向上生长。人在这边土地上,获得向上的生命力,像两股交织的气息盘旋而上,这便是南京生生不息的气韵。”
“而形意,我们取自南京明城墙,城墙除了是南京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同时也对照菱形的形意。另外,南京内秦淮河现存河房建筑中保存最完好和历史文化价值最大的一处,也是现存唯一“菱形”河房。其平面呈菱形,地砖及部分房屋构件亦呈菱形,轻敲能听到铜钱落地的“金石之音”。“
“技艺的实施过程,要感谢中海坚守的匠心。在800万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以参数化设计手段,将13.99万块陶砖,固定在18米高的异性钢结构骨架上。需要克服建筑承重结构,克服曲线与直线的交接等实操困难。中海团队用1:1的态度,在现场反复实验,最终得到我们现在所在的金陵·金菱。”
“气韵、形意、技艺,正是对文化的深究,对形意的还原,对工艺的不妥协,让我们以建筑的艺术形式,回到简单与平和,回到南京的气定神闲,回到河西的一眼千年。”
建筑因人而美,因生活而鲜活。相信建筑不仅作用于美化城市,同时也美化人心。中海·江南玖序金陵·金菱文化客厅,本次获得中国建筑学会的认可并隆重举行学术活动,正是学界对我们努力的共识与认可。
中海,也将持续探索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生活的关系,用建筑塑造城市的面孔,用建筑保护自然环境,用建筑抵达人心所期。
金陵·金菱,作为中海·江南玖序精神文化符号,即将从建设阶段迈向运营,真正开始履行其服务人们生活的使命。同时意味着实景示范区正式公开,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亲临现场,共赏金陵文化,共赴美好生活。
文化地标恒产 传承墅厅峯藏
中海·江南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