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神仙”张至顺:在终南山隐居70年,计算自己104岁羽化登仙

文摘   2024-11-13 23:59   河北  

击👇下方卡片关注「不苦居士」,加★星标★

当谈及“仙人”这一称谓时,东晋年间的道教学者葛洪在其著作《仙人列传》中,曾有过这么一段描绘:

“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隐其身而莫能见。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江隐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里,也有这么一位被尊称为“仙人”的人,他虽然无法像传说中的仙人那样腾云驾雾、变幻无穷,但他的思想境界却已超凡脱俗。

他一生清贫,却始终坚守着悬壶济世与弘扬道教文化的信念,帮助了无数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

张志顺

他从不为金钱所动,也不为荣誉所累,哪怕面对国外权贵的诱惑,他依然能坚守自己的初心,一句“我是中华儿女”彰显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感。

他,就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陆地神仙”的道长张志顺。

“陆地神仙”张志顺,是陕西省华山上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长,道号“灵珠子”。

他不仅在道学上造诣颇深,在医学领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高深的技艺,而这些成就,与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

时间回溯到1912年,那是一个新社会与旧制度激烈碰撞的年代,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刚刚被推翻,各地的军阀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争夺地盘、划分势力范围。

而道长张志顺,便是在这样一个硝烟弥漫、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降生了。

原本,张志顺出生在一个还算殷实的家庭里。然而,由于常年战乱,他的家庭逐渐衰败,生活条件也日渐恶化。

但对他们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不久后,张志顺的母亲身患重病,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上。

他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艰难,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奢望。为了能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活下去,他们一家不得不踏上了乞讨的旅程。

年仅七岁的张志顺,就这样和家人一起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张志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这也为他日后身患多种疾病埋下了伏笔。

而且,每当张至顺在乞讨的路上,总会遇见许多和他一样为了逃避饥荒而流离失所的贫苦百姓。他们因为缺乏粮食,只能在路边无助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恐惧与绝望就会像潮水般涌上张至顺的心头。他害怕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在某个荒凉的角落,因为饥饿而默默地死去。

直到有一天,在乞讨的过程中,张至顺偶遇了一位远道而来的云游道士。这位道士一边行走,一边传颂着韩湘子修道的故事,那奇妙的情节和深邃的哲理,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张至顺。

自那以后,张至顺对修道修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幸运地得到了一个跟随师父学医的机会。

在学医的日子里,他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钻研医术。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学有所成。于是,他开始四处行医,用自己的医术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不仅如此,他从不向穷苦人收取任何费用。或许是因为自己年幼时母亲因病受苦的遭遇,他深知看不起病的痛苦,因此,他不愿看到别人也陷入这样的困境。

然而,在行医的过程中,张至顺逐渐意识到,在这个纷扰复杂的社会里,治病只能解决人们身体上的痛苦,却无法让他们获得真正的解脱。

于是,张至顺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他要踏上寻找心中那片修道圣地的旅程。后来,他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在陕西省有一座道家的仙境——终南山。

于是,年仅十二岁的张至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地离开了父母,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终南山的征途。

且不说他年纪幼小,身体又单薄,仅凭一双脚走到终南山,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张至顺历经千辛万苦,却始终未能找到那座道家的圣地。但他从未灰心,也从未想过要放弃。

“只要心中有念,必有回响在耳边。”

在张至顺十七岁那年,他终于在陕西省的一个军队里找到了一份既能填饱肚子又能领取薪水的工作。

他的任务就是跟随军队,负责照看马车和搬运军需物资。这份工作虽然繁重,但至少能让他免于饥饿和寒冷。

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在不经意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道长刘明苍。这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军队中,道长刘明苍通过与张至顺的几次交谈,得知了他是因为追求修道才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道长刘明苍被张至顺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决定助他一臂之力,实现他的修道梦想。于是,他带着张至顺离开了军队,前往全真教。就这样,张至顺正式出家,成为全真教的一名弟子。

原本以为,张至顺终于可以在全真教实现他的修道梦想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顺利。

初入全真教的张至顺,因为资历尚浅,又缺乏经验,所以并没有人愿意带他一起参禅悟道、学习道家经典。

因此,他在全真教里只能做一些挑水、洗衣、砍柴、做饭之类的杂役。

就像古人说的那句话:“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使其心志受到煎熬,使其筋骨劳累,使其身体饥饿,使其生活困顿,使其行为受到阻碍。”

对于张至顺而言,即便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些与修道看似无关的事情,他也从不曾有过半句怨言。在他看来,这正是对心志最好的磨砺,因此,他总是会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一件事。

时光荏苒,他终于得到了与大家一同学习的机会,这对他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不仅如此,他还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慧根”,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领悟了别人需要十几年才能参透的《金刚经》和《长寿功》。

正是这两部秘籍,让他得以修身养性,还治愈了缠身多年的顽疾。就像张至顺后来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之所以能够长寿,这两部秘籍功不可没。

后来,因为刻苦钻研、勤奋努力,他得到了师父的倾囊相授,成为了全真教的首席大弟子。

然而,即便身份地位有了显著提升,道长张至顺也从未有过丝毫的骄傲自满。他依然潜心研究道法和医术,孜孜不倦。

直到1955年,张至顺在道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才开始跟随师父下山弘扬道教文化。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白云观的主持,负责观中的大小事务。他还曾多次被推选为观中的管理者或者领袖。

就这样,张至顺在社会上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却从未将这些名利放在心上。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去谋取私利,而是始终坚守初心,为大家传授道法。

他经常说:“道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其中的精髓我不能独自享用,我要把它传播出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了解它、受益于它,都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除了传播道教文化,道长张至顺还常年坚持为穷苦百姓免费看病。据说,他曾经用自己的医术成功治愈了数位身患绝症的病人,其中包括七位癌症患者。

就这样,他凭借自己在道法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精湛的医术,拯救了无数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

但他的善行远不止这些。

1961年,陕西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许多人食不果腹。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幼年时的悲惨经历,让他更能感同身受。

所以,当他看到大家陷入如此困境时,毫不犹豫地打开道观的粮仓,用粮食帮助大家度过了难关。

据说,在他所在的村庄,没有一个人因为饥荒而饿死。

渐渐地,道长张至顺的名声远播,人们被他那高尚的品德所打动,亲切地称他为“在世仙人”。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人,也无法完全摆脱人世间的纷争与黑暗。

在文革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道长和和尚一样,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但幸运的是,由于张至顺在当地深受人们的尊敬,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有一天,一位满脸泪痕的老妇人蹒跚着来到道观的山门外,跪在地上恳求道长张至顺下山,救救她身患重病的儿子。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道长张至顺答应了老妇人的请求。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妇人的儿子在病愈后,并没有对道长心存感激,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他们以“你救我,就是想贿赂我,我要揭露你”的荒谬理由,来诬陷道长张至顺。这让张至顺深感痛心,甚至因此病倒。

几年后,类似的事情再次上演。道长张至顺被人诬陷贪污道观的公款。但调查人员在搜查他的房间时,除了发现一张写着二十元欠款的纸条外,没有找到任何贪污的证据。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源于张至顺道长经常免费为他人治病赠药,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想要排挤他。

随后,道长张至顺选择前往终南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一心一意地修行悟道,从此不再涉足尘世。

直到1987年,在周围村民的再三恳求下,他才重新下山,主持修建了一座亭子,供人们论道学习。亭子建成后,他又开始了游历四方、传授道义的生活。

1992年,道长张至顺受到了中山大学的邀请,前往该校讲授养生之道。他还为师生们展示了金刚功和长寿功,场面蔚为壮观。

在他传授道家养生知识的日子里,礼堂里每天都挤满了人,座无虚席。

1996年,他又受邀前往上海,弘扬道教文化。当时,上海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对他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不仅如此,上海的各大媒体也对道长张至顺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实,道长张至顺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1998年,当泰国得知中国有一位道教学者非常了不起时,便诚挚地邀请道长张至顺前往泰国,为他们传授长寿功法。

要知道,泰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然而他们却对道教学者张至顺充满了敬仰,这足以证明他在道学上的成就非同一般。

更值得一提的是,泰国的某位高官为了挽留道长张至顺,开出了许多优厚的条件,甚至送给他一张可以随意在泰国通行的名片。

然而,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张至顺道长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便婉言谢绝了。

岁月如梭,年岁渐长的他,已经无力再四处奔波去传播道法的种子,于是,他重新回到了终南山,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虽然不再出山,但他心中那份对道教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却从未熄灭。为了不让道教的文化瑰宝失传,他开始广收门徒,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希望弟子们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继续将道家文化发扬光大。

时间来到了2015年7月,此时已经104岁高龄的道长张至顺,仿佛预感到了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提前将一切事务安排妥当,换上崭新的道袍,端坐在蒲团之上,带着一份宁静与安详,告别了这个人世。

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这句话用在“陆地神仙”张至顺的身上是非常的合适的。

回顾道长张至顺的传奇一生,他经历过人生的种种磨难与考验,也享受过无上的荣耀与尊敬。然而,面对种种诱惑与考验,他始终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

他一生致力于悬壶济世,用自己的医术和道法拯救了无数苍生,却从不求任何回报。他像一位真正的“神仙”一样,普渡众生、解救世人,却从不居功自傲。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像道长张至顺那样,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不被利益所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活出精彩的人生。

业余作者——松塔

居士微信:18519736632

松塔微信:18504323803

不苦居士
通过种种清理业障的方法,有效帮助有缘众生解除种种身心之苦,得到心灵、身体、家庭、事业、财运等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的圆满。以独特的沟通形式让人真正明了、相信因果,行走在人生的正道上。愿将一切功德悉皆回向法界如母有情,得获暂时及永恒的安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