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生活分崩离析,一切变得纷乱不堪的时候,我们内心渴望的并非所谓的遥不可及的“成功”,而是平凡而恬淡的时刻。
当我们珍视的某个人过世,我们怀念的,一定是和他坐在沙发上一起聊天的平凡时光。
当我们失去心爱的工作时,我们怀念与同事打声招呼,或为他们泡杯茶这样的小事。
站在终局来看,人对人的评价,断然不是种种外在的标签与光环,因为那是虚无缥缈的,而人对人的感受,是有温度的。
这个温度,一定不是他有多少钱,他有多少权,地位有多高…..而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与ta在一起的某些具体时刻,给我带来的是欢乐?痛苦?虚伪?无聊?虚荣?开心?或是其他…
当我们病倒时,我们渴望有足够的力气出门散散步。
当疫情席卷全球时,我们渴望那些平淡的日常活动,比如看一部电影,或是与好友聚餐。
然而,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些平凡的瞬间仿佛变得一文不值。
媒体或颁奖典礼不会歌颂这种渴望。
我们将这些宝贵的时刻贬低为毫不重要的可笑琐事。我们对此视而不见,争先恐后地向下一个目标进发,追逐下一个大热门。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被我们忽视的平凡时刻其实就是成功,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一切。
你对世俗成就感到满足吗?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追求世俗的成功,即便到了生命的尽头,也绝不放弃!
如果不满足,你要如何为生命找到意义?
这两个问题虽然简单,却是许多人一辈子无法解答的问题。
戴维·布鲁克斯就提出过两种美德,“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
简历美德指的是你在简历中列出那些丰功伟绩,是你拿出来在别人面前炫耀的,所谓的金钱名利地位。
悼念美德指的是你灵魂深处希望自己拥有的那种美德,是你岁月老去,希望别人如何评价你的墓碑词。
将人生比作攀登山峰,那么“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便是不同的人生层次。
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第一座山”,忽略了“第二座山”。
“第一座山”的核心在于建立自我、定义自己,成为不断力争上流的精英主义者。。
“第二座山”的重点恰好相反,在于放下自己,贡献社会,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与他们携手同行。
我们还可以把第二座山的意义放得更加宽泛一些,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卧病在床时有人端茶倒水悉心照顾、一同欣赏日出日落、看小孩开心地踩水、聆听悦耳的鸟鸣、在大自然中徒步远足、收到来自朋友的亲切问候….
也就是说,要有时间和空间来注意到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能够为当下的生活腾出更多的空间,不需要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也不需要反复思量重大的人生目标。
你完全可以着眼于身边最不起眼的小事,从这些小事上寻找快乐。
成功并不是仰望少数有权有势的名人,认为他们手握成功的秘诀,其实秘诀就在我们的心中!
事实上,我们羡慕成功人士,只是嫉妒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生活中成功的最大标志就在于爱自己、肯定自己,做自己的后盾。
丢掉来自外界社会的沉重负担,相信本自具足。
没有自暴自弃便算是成功,重新发现我们内心那个单纯的自己。
我们拼命地追寻外在的一切,却不知内心已富足到可以拥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