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吴涛与室友张颂蔚、苏元宝略显紧张地站在房间里,在他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笑容慈祥,正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来到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如今一年过去了,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住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及其所在的保障性租赁房社区,在这里安居成业,结识彼此,融入城市。这个“家”,越来越有家的味道。1998年出生的吴涛来自安徽宿州,是一名物业工作者。2017年,在母亲的鞭策下,他兜里只揣了两三百元钱,就独自来到上海打拼。一路做过商场的保安、园区的物业,也做过小区物业。2023年下半年,他来到马桥工作,入住了位于华润有巢公寓社区马桥AI店内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是在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中,经区政府遴选认定的、以宿舍型床位供应为主的住房项目,为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医护等行业一线职工,定向供应价格公道、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吴涛入住的是闵行首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位于马桥镇华润有巢社区5号楼。这里提供面积为35平方米的房间138间,总共440张床,包含四人间和双人间两类户型,其中四人间人均床位租金500元/月,两人间人均床位租金900元/月。
“‘一张床’每月500元,性价比很高,房间很干净,社区管理也很好,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吴涛兜兜转转了许多地方,租过许多房子,闵行区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是他满意、希望留下来的地方,他也邀请了自己的母亲、弟弟,还有自己的好友到新家来参观。“我妈从老家来上海,在社区里小住了几天,对这里也很满意,她说社区很温馨,‘家’虽小,但该有的设施都有了!”
室友张颂蔚和吴涛的经历相似。今年34岁的张颂蔚来自河北邯郸,是上海上保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保安。他当过兵,也干过很多职业,6年前在战友邀请下来上海当保安,第一站就是马桥镇。去年11月,他和同事们住进了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而后,在那个秋天的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敲开了他们的房门。
“总书记进屋后,看了看床位,又摸了摸被褥。询问我们家是哪里的?来上海多久了?做什么工作?房租多少?住得满不满意?以后在上海有什么打算?就像长辈一样和我们拉家常。”两人说,习近平总书记看的、问的,都是“小事”。“那天总书记还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我当时挺紧张的,也没多想,就说‘随缘吧’……”回忆当天的景象,吴涛还有些不好意思。经过一年刻苦学习,吴涛考出了四级消防设施监控操作员证,在马桥镇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工作地从之前的马桥禹洲府小区调到了现在居住的马桥有巢社区,入职润加物业工作,工资待遇也比之前提高了。张颂蔚也陆续考出消防操作员四级证书、保安员三级证书、建筑物保洁经理证书,还准备报个“专升本”提升一下学历。“除了我个人,我们的‘家’变化也很大。”吴涛说,这一年来,各个方面都在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赋能,开展了各类丰富的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有夏季音乐会、美食节、沪语班、交友会等活动,他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感受到了浓浓的“家”的味道。张颂蔚还成为马桥镇“新家”宣讲团成员。哥俩从原本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118室搬到了隔壁房间,原本的房间成为宣讲阵地,还保留着那一天的情景。张颂蔚经常会在这里向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讲述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情形和他自己在上海奋斗的故事。“总书记说,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张颂蔚说,“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肯定和鼓励,我感到上海是包容的,我们也是上海的主人。”
除了吴涛和张颂蔚,还有几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亲历者,他们的生活也有了改变:
去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青年职工郑岚予和母亲在有巢租住的“一套房”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今年,郑岚予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退休的父亲也从大连来到上海和她们同住,一家人在闵行团圆。那天和吴涛、张颂蔚同时在场的的室友苏元宝因工作调动,住到了浦东新区华润有巢门店,由原来的“一张床”住进了“一间房”。隔壁117室的马桥镇敬老院护理员钱丽丽搬到敬老院的免费宿舍里,她也成为“新家”宣讲团的成员之一,而室友易秀芹迎来了孙子的出生,在返回老家照顾一段时间后,11月她又回到了马桥敬老院工作。凌晨3点,当周边店铺还是大门紧闭时,马桥有巢社区门口的宁记食府已经亮起了灯。餐厅老板娘陈广翠和丈夫宁德飞如往常一样起床来到店里,开启一天的忙碌。夫妻俩祖籍安徽,丈夫宁德飞十几岁就跟随父母来到上海,经营起早餐店,也因此掌握了一门手艺。与宁德飞结婚后,陈广翠也来到上海,这期间,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也在不同地方开过餐饮店。去年4月,陈广翠与丈夫、孩子、公婆一家六口搬进了位于马桥镇中青路588弄的华润有巢保障性租赁社区,拎包入住60平方米的“一套房”,并租下了社区门口的一个店面,装修后开业,取名为“宁记食府”。上海正在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在马桥有巢社区里,就有这三种类型的住房。35平方米的两人间、四人间“一张床”面向城市一线劳动者,30平方米“一间房”的单人间面向刚步入社会的新市民、青年人,两室或一室一厅60平方米的“一套房”则面向家庭型或是有更高居住要求的人群。这一年,越来越多像陈广翠一家这样的住户入住有巢,在这里开始新生活。回想多年前刚来上海时的场景,陈广翠和宁德飞笑言,搬家次数多到数不清,还经历过房子淹水,曾经也想过回老家或者去外地发展,几经周折后还是觉得上海更适合全家人生活发展。2022年,闵行区马桥镇推出了华润有巢保租房项目,陈广翠与丈夫看到这个项目时觉得不错,就决定在这边住下开店了。“华润是央企,比较放心,租金也很实惠,没有二房东赚差价,住在这里很安心。”除了早餐供应,宁记食府也供应午餐和晚餐,来光顾的大多是社区里的住户和工作人员,大家都很熟络。陈广翠和丈夫也格外用心,菜品都是现做现炒,顾客有什么建议也会放在心上,马上对菜品进行改良。“大家住在同一个小区,在外打拼不容易,我们互相帮衬。”说起刚开店时的情景,陈广翠坦言,一开始的生意并不怎么好,但是社区物业、居委、党支部等各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包括租金减免、帮助宣传等。“在这里遇到的人都很好。”感受到温暖的陈广翠总想着为社区做点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小区周边有很多环卫工人三四点就开始工作了,但周边的店不是没开门,就是没有厕所,环卫工人们总是为了找厕所发愁。于是,她跟邻松街区党支部书记徐小燕反映了这个情况,没过多久,社区加装了公共厕所,解决了不少一线劳动者的生活需求。如今,在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温度后,俩人有了更多期待。“住进来,感觉有人管了,不会有居无定所的感觉了。”陈广翠说,入住新家一年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更加便利、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前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还协助我们办理了居住证,非常高效。”在社区里,不仅有共享厨房、共享洗衣房、共享唱吧等公共设施,还增加了插画课、沪语课等,全方位满足住户的多元需求。尽管很忙,陈广翠也会抽出时间参加社区活动、带孩子运动,在她看来,这是“小家”快速融入“大家”的好方法。去年10月,李建军来到马桥华润有巢社区,担任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在动迁小区做过社区工作的李建军很快就发现,这里与传统的居住小区完全不同。有巢是个住户平均年龄为32岁的新型租赁社区,且人员流动很大,一直都有“新面孔”。绝大多数人白天上班,晚上只想回到小家休息。如何“破冰”?李建军瞄准了社区党群服务站里的健身房、儿童游乐区、图书角等公共设施,他没事就往这些地方跑,见人就聊两句。一段时间下来,他和不少人加了微信,成了朋友。“就是厚着脸皮。”李建军这样形容自己。在聊天的过程中,大家也会向李建军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他都会一一记录,想办法帮忙解决。“小区到地铁站很不方便,能不能想想办法?”不少住户都向李建军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立即将大家的想法梳理出来,反映给相关部门。同时,区人大代表也就这个问题向交通部门呼吁,要做好交通配套服务。很快,问题得到了区交通委的积极响应。区交通委与市属公交企业巴士二公司紧密合作,经过多轮调研与规划,最终确定了在社区附近增设881路公交站点。新站点中青路北松公路站,距离有巢社区大门仅约50米。881路不仅可以到达轨交5号线北桥站,还连接起“大零号湾”、江川地区及马桥镇其他区域,为住户通勤、购物、就医等都提供了方便。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拉近了住户与党支部的距离,也激发了住户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在党支部的牵头下,社区成立了“有巢YI家”议事会平台,全面收集住户对社区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邀请住户代表、党员代表、社区运营方和相关人士,就近期社区内的热点问题开展商议。在议事会的推动下,从增设电动车充电桩,到提供社区直播、视频剪辑等“微创业”技能培训课程,再到设立有巢润苑社区卫生服务站,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实施措施陆续出炉,满足了住户的需求,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这段时间,社区9号楼的三层公共服务配套楼即将启用,有关9号楼的话题成为“有巢YI家”议事会上的热点话题。“原本9号楼2楼规划了一间和高校合作的录音棚,但在经过几轮议事会与问卷调查后我们发现,大部分住户对它没有太大兴趣。”李建军告诉我们,另一边在议事会上有住户代表提出,社区里年轻人多,现有的3号楼健身房有些不够用,人多时大家要排队用器材。最终,经过公开讨论、方案修改,录音室变成健身房,并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充实了运动器材。如今健身房即将装修完毕,马上就将和9号楼里的有巢润苑社区卫生服务站、亲子活动区、电竞房、烘焙室等设施一同启用。“自己家里的事,自己说了算。”在李建军看来,住户参与社区治理,并且他们的建议意见能够实现,才会真正有家的感觉。当社区一点一点变得更好,原本一扇扇紧闭的房门无形中被打开了,一些住户走出了家门拥抱社区,并且拥有了新的身份。去年10月,刘婷婷辞去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跟随丈夫离开山东赴上海打拼,一家三口住进了位于马桥镇的华润有巢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今年,他们还从“一间房”搬进了更为宽敞的“一套房”。这间60平方米的房子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从墙上的挂毯到客厅里的摆件,处处都是彩虹元素。在充满童趣的“彩虹房”里,刘婷婷常常与孩子席地而坐,一起读童书或是玩游戏。
如今的生活有声有色,但回想起刚来上海的日子,刘婷婷觉得那是一段有些黯淡的时光:“从山东来到上海,一切还很陌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很巨大的变动。”身处异乡的孤独感需要时间去弥合。
对刘婷婷而言,2024年的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5号楼的共享厨房外,只有一面之缘的李建军准确地叫出了她的名字,邀请她和宝宝一起参加厨房里正在举办的元宵节活动。一方空间汇聚了来自四海的人们,上海特色的鲜肉汤圆在锅里翻滚。刘婷婷捧起碗筷,冻僵的手指在氤氲热气里回温,心头也涌起一股热意。
“您对社区活动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一起把想法落地。”了解到刘婷婷曾有活动策划的经验,李建军便鼓励她参与到社区活动的策划中。
2024年春天,刘婷婷成为有巢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她举办了第一场亲子活动。社区的羽毛球场上铺开一张巨大的卷轴,孩子们趴在卷轴上涂鸦,把捡到的树叶和花朵粘贴在上面,吸引了许多家庭参与。社区工作人员也主动参与到物料搬运、场地布置、展板设计等准备工作中。儿童节活动上,李建军骑着电瓶车赶到现场,身后飘了一长串给孩子们的卡通气球。想起孩子们的笑脸,刘婷婷也笑了:“社区的助力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会更有动力和信心继续做下去。”活动中,刘婷婷也注意到社区里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全职妈妈,她们希望通过社区活动与社会接轨,孩子也需要适应新环境和更高质量的陪伴。一个想法逐渐在她的脑海中成型,“宝妈间可以形成团体的力量”。在一次“有巢YI家”议事会上,刘婷婷把想法提了出来,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之后,刘婷婷在社区遇到新的家庭便会邀请他们进群,半年内从只有三位宝妈的小群发展成有着二十余组家庭的互助群体。“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我得以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这里,我被看到、被尊重、被需要。”刘婷婷还惊喜地发现,已经搬离社区的宝妈们依然会在群里发言、分享近况。这张逐渐扩大的社交网络由住户们共同编织,也由住户们共享,一个熟人社区正在孕育。今年,在社区的帮助和支持下,刘婷婷正在申请成立一个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希望把社区活动越做越好、越做越有特色,同时也把更多优质的社会资源链接到社区,为住户提供更好的居住体验。”刘婷婷说。社会组织被定名为“好拾光”,名字也蕴含了对有巢社区住户的美好祝愿:“希望每位居民都能在这里收获一段美好的回忆”。在有巢,更多的党员、社区能人达人正在成为“社区主理人”。如今社区里已有9个社群,开展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群活动、交友活动。篮球队长谭郁优建立了80多人的“球友群”,书法达人李祖亿构建“书法群”,还开出了青年夜校,短视频达人余玓瓅开展“有巢活动、直播探店”系列活动,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骑行群、羽毛球群、巢物置换群等。一个个由相同爱好连接起来的社群朋友圈,拉近了人际关系,也让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参与者,与社区“双向奔赴”,真正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无可奈何的是,很多人因为工作、生活的关系,不得不离开有巢。“流动性大是我们这类租赁社区的特征,但反过来看,也是一座城市有活力的象征。”李建军说,但很多人都和他说,只要社区有需要,一定会回来帮忙。“只要大家回想起来,这个‘家’是温暖的,这就足够了。”
尾声
前不久,张颂蔚回了一次老家,见到了牵挂已久的妻儿和爸妈。今年春节前,张颂蔚第二个孩子在老家邯郸出生,然而工作原因,孩子出生第二天,他就回到了上海,他只能在视频里见证孩子的成长。张颂蔚准备再努努力,多挣些钱,等二宝再大一些,在有巢租个大一些的房间,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接到上海来团聚——这也是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自己的愿望。
吴涛也想在上海成个家。“我那天对总书记说,想在上海,考个证书,提高自己的薪资再找个女朋友,在上海安一个家。如今小目标完成了一半,另一半也在努力中。”吴涛腼腆地笑了,现在他已有了心仪的女生。“我喜欢上海,喜欢这个‘家’,喜欢在上海这个城市奋斗的感觉。”
随着事业稳定、孩子长大,陈广翠一家子的生活充满了盼头。“房子越住越大,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前不久,夫妻俩在浦东的新店开业了,他们依旧开在了华润的保租房社区里。陈广翠说,现在的家给了他们扎根上海的信心,所以在未来,也会尽自己努力回馈给过自己帮助的人。
成立社会组织后,刘婷婷对未来的社区活动也产生了许多新想法。依托社区的文体服务中心和社区学校资源,将成立多样化的社团,除了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书法社、亲子社和篮球社等,还可以面向小众兴趣爱好,成立艺术疗愈社、摄影社。“这里是我来上海的第一个家,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个家。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在上海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刘婷婷充满期待。
入夜了,我们告别了有巢和这些憧憬梦想的人。
深秋的上海,风里带着些许寒意,让人不禁裹紧外套。公寓里灯光逐一亮起,那是忙碌了一天的住户,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
这样的景象,想必还发生在更多地方——闵行加快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不仅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已从1家扩展至22家,近年来还筹措了6.7万套(间)、上市供应5.3万套(间)的多品类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让更多人在闵行有了温暖的家,也让更多梦想在这座城市有了扎根的土壤。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个个窗口的灯光汇聚,透出这座城市的温度。
记者:方雨斌 李逸 刘成荣 毛海萍 陈奕宁 杨陶然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