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少年得志,中年被贬,老年辞官,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崭露头角,一首《长恨歌》天下知,一首《琵琶行》成瑰宝。无论是少年得志,还是中年被贬,抑或是老年辞官,白居易始终用自己的行动去为民请命、去兼济天下,但同时他又不委屈自己去强求,没有能力兼济天下之时,他就做好独善其身,为自己所辖之地百姓服务。
作者:青杏;主播:丁大猫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公元787年,县长之子白居易从南方小县来到繁华的大唐都城长安。
车马缓慢,山高水长,一路风尘仆仆。
行至长安,16岁的白居易打起车帘,那一刻一眼万年。
所有赶路的疲惫与奔波,在见到繁华的长安城时都不值一提。
白居易看见四海口音、五湖衣装的百姓步履匆匆又精神抖擞地走在长安街头。
宽广的朱雀大街,乃是少年白居易所见街道繁华之最。
他不由感叹原来前辈王维诗中所写皆为真,正是:
“九天阊阖(chāng h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miǎn liú)。”
长安城的繁华坚定了少年白居易对繁华都市的向往,他立誓要扎根于长安,在长安拥有自己的家。
于是白居易去拜见了长安城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开口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你叫白居易,长安城米价贵,房价更贵,你想在这里居住下来不容易啊。”
但是在看完16岁少年白居易所做的诗,顾况大为惊叹,马上改口说:
“你能写出如此好诗,想在长安居住下来自然容易。”
于是,少年白居易开启了他在长安城的第一次崭露头角。
打动顾况的那首诗,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长安城再繁华也终究是他乡,白居易深知现在的他只能把长安作为一个憧憬希冀的梦,一个誓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何况,在家乡还有他日夜思念的姑娘,他要等她长大,娶她入门,和她共赏长安繁华。
少年白居易心上的姑娘叫做湘灵,豆蔻少女,天真可爱,19岁的白居易曾写诗夸赞15岁的湘灵道: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有些人相遇太早,人生得此良人,是为幸事一桩,可有些人相遇太早却成了一生憾事,陆游与唐婉是如此,杜牧与张好好是如此,白居易与湘灵亦难逃宿命天定。
白居易与湘灵青梅竹马坠入爱河的事情,很快就被白母知晓。
由于白居易家是世代小官僚家庭,而湘灵只是普通平民家的女儿。
在如此开明的现代,婚姻嫁娶尚都讲究门当户对,何况是在崇尚门第郡望之风的唐朝。
要知道“门当户对”一词最早出现就是在唐朝,所以白母坚决反对两个人的婚配。
为了拆散两人,白母举家搬迁离开湘灵的家乡,而且让两个人连送别的机会都不曾给。
湘灵知道白居易要离开的消息后,徒步追了十几里,这个倔强的女孩子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对爱人说出口,只是丢给白居易一个木匣子就转身离开。
木匣子里面放置的为何物,白居易在暮年时的一首诗揭开了谜底。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暮年的白居易,打开湘灵临别时送给自己的木匣子发现里面是一面铜镜,镜子背面是交颈厮磨的双龙,镜子前则是白发苍苍,老眼浑浊的自己。
他不禁老泪纵横、双手颤抖,曾经许下承诺要娶之人,却耗尽终生都没有实现。
从少年相爱时的欢喜到暮年爱而不得的落寞哀伤,湘灵始终是白居易心中永远也忘却不了的白月光。
最初在与湘灵分别时,白居易是焦灼、愤懑、不甘的,他无心做任何事,日夜思念着湘灵,白居易写过《寄湘灵》《长相思》《寒闺夜》等多首送给湘灵的诗。
特别是在他23岁春天那年所作的长相思中,他写道: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在爱而不得的心碎中沉沦多年后,白居易突然清醒,母亲不同意他们两人的婚事,是想要找到门当户对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的女子。
那如果他足够优秀不再需要婚姻的助力,母亲是否就会同意他迎娶湘灵呢?
于是他开始勤学苦读,口舌生疮,手掌生茧也不曾放弃,终于在27岁那年,白居易进士及第。
春风得意之际,白居易挥毫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今年进士及第一共17人,我白居易是其中年纪最小的。”
此时的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期待衣锦还乡之日可以迎娶心爱的姑娘,带她走出县城,扎根于繁华的长安城。
然而在白居易返回家乡,求得白母同意他与湘灵的婚事时,白母依旧无情的拒绝了。
从此后他在长安,她在符离。
他是长安城中少年得志却始终爱而不得的苦闷人,她是南方小县中不求结果苦苦等待心上人迎娶的待嫁人。
从此后,他在北方的寒夜里孤枕难眠。
从此后,她在南方的艳阳下形单影只。
16年的寻觅苦求,让杨过在绝情谷底寻到小龙女。
可对于白居易来说,纵然所爱之人就在家乡,就在那里静默又心怀期盼的等待自己迎她入门,可两个人依旧没能得偿所愿。
公元806年,那一年白居易35岁,是对湘灵爱而不得的第16个年头。
那年,35岁的白居易在长安下辖的县城任公安局长,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玩。
三人眼中的马嵬驿,已是人流不息、一派太平之景,可就在50年前,大唐第一美人杨贵妃却命丧于此、香消玉殒。
三人想到马嵬驿兵变,内心感慨万千,白居易决定写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让后世以史为鉴,勤勉治国,不要再让悲剧发生。
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此诞生。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最初的笔墨都重点着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着于二人纵情声色,祸乱朝政。
可当写到马嵬驿兵变,李隆基不得不亲手杀死爱人,杨玉环也命丧马嵬驿时,白居易心软了。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他开始心疼起这对天人两隔的的苦命鸳鸯,同时他又想起自己同湘灵虽不是天人两隔,却是生别离。
泪眼朦胧中,那马嵬驿惨死的杨玉环与湘灵的影子重合,而如今自己求而不得、无可奈何的样子又多像李隆基啊。
李隆基贵为一朝天子却救不了所爱之人,我白居易进士及第、诗赋传天下却迎娶不了所爱之人,于是白居易在最后泣血写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3岁的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对湘灵说: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35岁的白居易却在《长恨歌》中感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剧写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至此白居易心死,他知道自己和湘灵今生恐怕有缘无分,只能空叹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于是在白居易37岁那年,在白母以死相逼下,白居易娶了同事的妹妹,家世显贵之女。
忘记旧爱最好的办法,除了时间就是新欢,如今时间和新欢皆有,白母以为婚后的白居易可以很快忘记湘灵,可新婚后的白居易依旧写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从尚未弱冠之年逢得那位少女,到直奔不惑之年苦等18载依旧没能迎她入门,湘灵成了白居易心头永久的遗憾。
唐代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
37岁方结婚的白居易是妥妥的大龄男青年,若没有白母反对,37岁的白居易恐怕与湘灵早已连理结枝、子孙满堂。
白居易的恋爱经历虽然坎坷,却促使他写成流传千古的《长恨歌》,为大唐诗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可以选择,我想白居易一定会选择19岁那年逢得的豆蔻少女,而不是做一个流传千古却终生遗憾“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之人吧。
《长恨歌》一诗过后,白居易放下了个人的小情小爱,放下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他开始把眼光投向底层人民,把心忧投向底层人民。
《观刈麦》中写道: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贫穷妇人一手抱孩子一手拾捡别人遗落的小麦穗,她哭着对我说,自己田地收成的粮食都交了税,只能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来求得一顿温饱。”
一首《观刈麦》,道尽了多少贫苦农民面对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的无奈与悲惨。
又如《卖炭翁》中写道: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可怜的卖炭老翁,身上穿的单薄,却希望天再冷一些,自己的炭才能卖出好价钱,可突然来了两个皇宫内侍,他们口中言之凿凿说是奉皇帝的命令就把老翁一车的炭都给抢走了。”
一首《卖炭翁》,又道尽了多少底层人民被压迫剥削的悲惨命运。
白居易不光自己在诗歌中针砭时弊、心忧百姓,他还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思想,与自己的一生挚友元稹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这是整个诗歌史上的创举,回归了诗歌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运动也涌现出了诸如《田家行》《悯农》等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白居易心忧天下,用诗歌“补察时政”“抨击恶僚”的创举令统治阶级们厌恶又胆寒,在朝堂之上白居易又不受政治集团左右,坚持真理。
于是,那些劣迹斑斑的政治集团开始将罪恶之手伸向白居易,用莫须有的罪名将白居易贬离长安。
此次被贬,却又让白居易挥毫写下中华诗歌史上又一瑰宝《琵琶行》。
那是一个冷秋的夜晚,本就是与友人并不尽兴的一次宴请,分别之时白居易忽听远处传来琵琶声。
那琵琶声是白居易自被贬以后就再未听到过的美妙乐声,他便引来琵琶女献艺弹奏。
正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的技艺惊艳四座,之后她又开始诉说生平故事,本是京中教坊第一名,身后有着无数的粉丝和追求者,年老色衰之后却嫁给商人随其来到江州。
听完琵琶女的故事,白居易泪湿青衫。
听着别人的故事哭了,一定是从中读懂了自己的悲伤。
少年琵琶女曾经名动京城,风光无限。
少年白居易也曾年少登科,一曲《长恨歌》天下知。
可是在这个瑟瑟秋夜,曾在京城风光无限的两人相遇于偏僻的江州。
从县长之子到少年及第留在长安至中年被贬至江州担任闲职,白居易不由泪眼婆娑地道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始终坚信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所以置身云端时他不忘心忧苍生,开启用诗歌“补察时政”的新乐府运动时代。
被贬离长安,虽痛苦愤懑,他依旧扛起为官之责,服务于民。
在苏州从虎丘至七里山塘有一条小河,河上总有船夫载着船客悠悠前行,一边哼着苏州小调,一边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这条河道的修筑者,就是白居易。
千年后的我们,坐船缓行于千年前的诗人主持修筑的河道,嘴里吟诵着他千年前所写的诗歌,这恐怕就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白居易任杭州市长期间,因市内六口古井年久失修,杭州百姓饮水受到了严重影响,于是白居易主持疏浚了六井,解决了百姓饮水问题。
他又主持疏通西湖河道淤泥,筑成长堤,蓄水灌田,至今在杭州西湖景区还留有白堤。
白居易更是留下一篇《钱塘湖石记》,告诉后人如何修治西湖水利以灌田利民。
离任杭州之时,白居易更是从自己的俸禄中留下一笔钱款作为杭州官府的基金以备公务上的周转,这笔基金一直流传到黄巢之变才不知所踪。
白居易更是在杭州留下一首著名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后来白居易又辗转回到长安,当然,在50岁那年,距离他考中进士已逾20年,白居易终于买了房。
那是一套在长安五环之外的小房子,可只住了7年,白居易又调任至洛阳,为此他拿出毕生积蓄在当时的第二大城市洛阳安了家,至此从紫袍加身到辞官归隐,白居易都居住在洛阳城中。
在曾是一个居无定所、漂泊少年之时,白居易曾作诗曰:
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
荣先生老何妨乐,楚接舆歌未必狂。
不用将金买庄宅,城东无主是春光。
从买房上,我们就能看到白居易的人生信条,从想要努力扎根长安到劝解自己心安即是归处,白居易是一个始终努力做事却不强求结果之人,是一个尽人事,听天命之人。
正如他的终生信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无论是少年得志,还是中年被贬,抑或是老年辞官,他始终用自己的行动去为民请命、去兼济天下。
但同时他又不委屈自己去强求,没有能力兼济天下之时,他就做好独善其身,为自己所辖之地百姓服务。
正是因为他的随遇而安、心胸开阔,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属于高寿,享年75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朋友啊,酒已烫好,火炉正燃,在这个下雪的冬夜,我们来对饮一杯可好?”
这是白居易晚年所作之诗,充满了无限的温馨和野趣。
少年求而不得痛失所爱,白居易言曰:“此恨绵绵无绝期。”
中年被贬颠沛流离,白居易言曰:“江州司马青衫湿。”
人生所有的风雨坎坷,都曾给白居易带来锥心之痛,可他又能将痛苦收藏,抹平平生不快之事,来言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是醉吟先生,字乐天。
作者简介:青杏,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对:富叔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创业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