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节奏,与他人比较没有意义,急于求成,只会打乱你自己的人生节奏。
作者:佳明 (富书团队);主播:李鑫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有这样一个孩子。
2岁能背百首诗歌,5岁下围棋赢过成人,9岁熟读医书,并可给人看病开药。
他被喻为中国第一神童。当时的副总理方毅评价他说“我从未见过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孩子”。
他,就是首批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宁铂。
那批少年班,不乏他这样的神童,在13岁的年纪就被大学破格录取。
但他们长大后,很多人表示,如果可以重来,不会再读少年班。
曾经年少就成名的天才,为何长大后就后悔?
已经成人,乃至为人父母的我们,再回看这件事时,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反思?
被“催生”的神童
时间拨回到1978年。
当时文革刚结束,全国上下求贤若渴,广播中经常循环播放“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
宁铂父亲朋友倪霖,受此启发,写了封长达10页的推荐信,举荐天才少年宁铂。说他不到13岁,就通过了全国高考。
这时12岁的宁铂还不知道,这将是一封改变自己命运的信。
信被辗转送到高层,领导看后批示“如属实,应破格录取”。就这样,中科院便派出两位老师前来考察。
考察内容从口试文学、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宁铂都对答如流。最后,老师提出即兴赋诗。他20分钟便写了一首七律:正叹惆怅身无处,不待今朝闻明昭。
副总理方毅听闻后,亲自接见宁铂,与其下围棋,结果宁铂连赢两局。
(宁铂和副总理下围棋)
自此,中国第一界大学少年班正式成立,他的学号是001。
(少年班成立文件)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宁铂迅速成为全国焦点。各地也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神童推举运动,信件如雪片般飞向中科大。
一天早上,12岁的干政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看完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睡。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神童”这个词。
几天之后,他报名科大少年班考试。他的考题,是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能留下多少块。数字不断上升,干政始终对答如流,最后直接写了个公式:2(n+1)²-4ⁿ。
老师看后直呼其为“天才”。
他的名字,从此也被记录历史,如传奇般流传。
在湖南也有一个神童,他叫谢彦波。与前两位不同的是,他的父亲早早就发现了他的天赋。
每天放学,完成学校的作业后,父亲便让他开始自学高年级课程。五年级时,他就学完了初中和高中课程,开始学大学的微积分。
(谢彦波在课堂上讲题)
上初一时,他参加长沙高中生数理化竞赛,提前1小时交卷,夺得第一名。此事传开后,也同样被科大少年班收入。
自此,三位曾经享誉一个年代的神童,在中国首个大学少年班聚齐。
这届少年班,最终有21名智力超常的孩子入选。
那时,他们或许还不知道,在未来等着自己的是什么,这一切,又该如何面对。
神童的陨落
首届少年班被全国上下寄以厚望,学校抽调最好的老师授课。
可他们终究还是14岁的孩子。班主任汪惠迪教学之余,还得照顾他们的生活,每天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晚上查房。
这些神童,很快就表现出了不适。
宁铂的一位同学回忆说,“他当时就不太行了,人很怪,成绩也一般。 ”
宁铂入学前,推荐他入校的倪霖曾叮嘱说,他被捧得太高了,希望清醒认识自己。但遗憾的是,宁铂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一次,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到“少年班”来讲课,很多同学都积极互动。唯有宁铂坐在那,不听课也不发言。问及原因,竟是因为张广厚不认识他,他觉得很气愤。
盛名之下,小小年纪的宁铂难免心态失衡。
“当时外界都认为我了不起,没人说你还只是个孩子。”宁铂说。
入学一年,到了选专业的时候。宁铂想学天文,但少年班没有。最后,他不得不选择了红极一时的高能物理——因为这是最能诞生科学家的专业。
但终究,他还是对物理不感兴趣,提出转学也被拒绝。受此打击,他开始挂科,去研究星象学,沉迷宗教和气功。
南方周末的《神童到中年》,记录了他后来的样子。
毕业后,他留校担任讲师,但途中不断”逃跑“,两次出家。第一次,被校方找回,第二次,他成功逃走。
那一年,他37岁。从此遁入空门,一心信佛。
当时的人们都说,他这是“疯了”。
但很多年后,宁铂再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只是时代需求的产物,神童的称号,剥夺了他本应享有的生活。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谢彦波。
他年少时同样风光,18岁就跟着中科院副院长读博。但因没处理好和导师关系,无法毕业,便转而去美国, 跟物理学方面很有名的教授学习。
可他又和导师产生了矛盾,最后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学校担心他做出过激的行为,连哄带骗把他拉上了回国的飞机 。
天才干政也是如此。因和导师关系紧张,无法毕业而归国。受此打击,他之后一直在家啃老。
能算清数学难题的他,却算不清人间世事。
2005年,分开27年的首届少年班成员首聚。
同班的微软研究院专家张亚勤,名字被标在照片最显眼的位置。而谢彦波、干政、宁铂仅被统称为“少年班同学”。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后来,他们就像照片标注的那样,泯然众人矣。
再回看他们年少时的经历,恍如一场梦。
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
神童陨落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教了他们四年的的班主任汪惠迪认为,是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都落下了,这种缺陷是终生的。”
步入中年的宁铂,后来也明白了这一点。
为此,他还特意上过一档电视节目,痛斥“神童教育”,说教孩子不是做生意,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宁铂参加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他不想再让世人,重走自己的弯路。可惜的是,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明白这一点。
比如张炘炀。
他从小就显现出惊人的天赋。2岁时,他用三个月学会了1000多个汉字。他的父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后,便开始刻意培养。
六岁,他就联系熟人把孩子送进了小学。随后连续跳级。别人需要读六年的小学,他两年就读完了。
三年后,还没正式身份证的他,就走入高考考场,以505的成绩被天津一所学校录取。
到此为止,他的经历简直比前面三位神童还优秀。10岁,已考入一所一流大学。而和他同龄的孩子,还在过四年级暑假。
上了大学后,张炘炀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毕业后一路考入硕士、北航的博士。
但过度成长带来的弊端,在他读博士时就完全凸显了出来。
因为多次跨越式的升学,导致他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读博后,他在最擅长的数学领域专研数年,连换数个课题,但都没任何产出。甚至因无法按时毕业,患上了抑郁症。
他的导师评价说:“其实张炘炀的优势仅在年龄,与其他博士生相比,毫无特殊之处。”
去年,已经延毕八年的张炘炀,只好从北航结业。
为人父母,希望孩子赢在前面是人之常情。可是,人生是没办法加速的,有时甚至跑得越快,摔得越狠。
因为,影响一个孩子是否成功的因素实在太多。
英国里曼教授,从1974年起跟踪210名极具天赋的儿童。之后,政府为这群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但五十年过后,她发现只有6人(3%)获得了所谓的成功,这些人多数都有坚强的意志。
最后,她得出结论:智力和成功之间无明显的因果关联。
而且,太过急功近利的教育,会把孩子强行拔到一个不属于他的高度。如果孩子的适应力不够强,就会出现副作用。
毕竟,人生远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
世间万物,从成长到花开都有其规律。能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太用力的人生,终究走不远
神童不常有。但硬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似乎在我们身边更常见。
比如下面这张图。
照片右面的男孩叫黄艺博。他13岁时,被评为中国少先队武汉总队长,获得上百荣誉。
而照片左面的男孩,叫孙童。当时他正用不屑的表情看着黄艺博。
照片大火后,很多人都说,黄艺博将来一定前途无量,而孙童只是个衬托人家的普通人。
但故事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不会按你的预期发展。
多年后,黄艺博参加高考,成绩只能去一所民办三本。他以前取得的成就,也被曝出有父亲在从中参与。
而那个不被看好的孙童,却靠自己的努力,进入哈佛大学。
(孙童成年后)
两个走向截然不同人生的孩子,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那就是: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最后看的还是结果。
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不必因其他孩子一时领先,就转而对自己孩子失望。因为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绝不应只是开局的成绩。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节奏,急不得,催不来。
作为父母,孩子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便是最欣慰的结果,而且,有些事结局未定,谁也说不好最后究竟怎样。
科学家屠呦呦,从37岁开始研究疟疾药物。
中间,她经历过数百次失败,和长达4年的毫无进展,直到48年后,她才在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一年,她85岁。
我曾看过一场演讲,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有的人,16岁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却在26岁改变了想法;
有的人在23岁就结了婚再离婚;
有的人却在40岁才遇到真爱......
所以,人生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节奏,与他人比较没有意义,急于求成,只会打乱你自己的人生节奏。
正如演讲中最后说的:“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
要知道,罐头1810年发明,可开罐器要到1858年才出现。有时候,重要的东西也会来迟一步。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必慌张。
因为,人生最坏的结果,也无非是大器晚成,该来的,终究会来。
点个在看,愿我们的人生稳步前行。
作者简介:佳明 ,富书专栏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对:富叔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