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卖米》看哭无数人,24岁病逝,撒贝宁为她主持葬礼…

文化   心灵鸡汤   2024-10-27 06:30   江西  

《屏蔽力》畅销2.7万册,加印6次,卖出3个版权:繁体版+韩国版+越南版

北大才女《卖米》看哭无数人,但你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吗?如果你暂时被生活所打倒,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不妨来读读张培祥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然后拍拍身上的尘土,再次出发。

富书作者:苏纳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收听音频见留言区

“家中秀女今何在?叹望长龙泪自流。”

在八宝山的葬礼上,撒贝宁念出这句悼词时,也控制不住红了眼眶,在场的所有人都失声痛哭起来。

只见礼堂的正中间,年轻女子的黑白遗像高悬,那明媚灿烂的笑容,牵动着无数人,她,就是张培祥

不知不觉间,曾经闻名全国的张培祥离世已经20年,再一次提起北大才女,再一次读到她的故事,还是会让人潸然泪下。

20年前的2003年5月30日,张培祥被查出白血病。面对病痛,年少的她选择乐观面对,积极配合治疗,6月份的时候,她还写了一封信发到网上,告慰那些对她关心的网友:

在信中,她赋诗一首:

忽似浮云寄此身,客中罹病愈酸辛。

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

冷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

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怆神。


都说见诗如见人,读着此诗,仿佛看到在医院的病榻上,张培祥忍着不适慨叹人生的画面,不禁让人心中一紧。

正当所有人都在期待她早日康复,写出新作品时,谁曾想,这竟是她的绝笔之作。

2003年8月27日晚上,她不治而亡,永远离开了人世间,将美好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美丽的夏季。

现在回头望去,她短暂的一生真的是跌宕起伏,处处都是大起大落;张培祥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令无数人闻之落泪?

早年天资聪颖,却差点辍学

1979年,张培祥在湖南醴陵县出生。

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庄里,他们家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父亲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还有一只手瘫痪了。

因此,她的父母没办法选择外出打工,只能靠种田、卖米来换取微薄的收入。

5岁那年,弟弟出生,张培祥早早懂事,不仅开始帮家里干活,而且还承担了照顾弟弟的任务;农忙的时候,看着身体不好的父母,年幼的她甚至成为主要劳动力。

上学的时候,她早早起床,为父母做好饭,把家里打扫干净,不让他们操心;

没课的时候,她代替父母来到田里收稻米,手脚麻利,动作娴熟,像个大人一样。

烈日炎炎,面对繁重的农活,她的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那片稻田是全家人的希望,有粮食在,明年的生活就有了着落。

生活虽然很苦,但她会在苦涩中找到一丝甜蜜——读书,让自己暂时逃离现实,来到书中的世界尽情遨游。

拿起书,她仿佛就忘记了时间,在树荫下一直待到天黑;她跟着主人公一起冒险,在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里遨游,看到村庄之外的大千世界。

年幼的她还不曾萌生出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功利想法,她只是想沉浸在书里,因为这能让自己快乐。

新发下来的课本,几天时间她就可以背下来。

因为姑父在学校的工会工作,她经常借此便利跑到工会借书来读。

几十万字的小说,她可以在一天里读完。

当时姑父不知道她读书这么快,还因为还书的间隔太短,误以为她就是来回折腾,借着书玩罢了。

次数多了,姑父生气地凶她:“琼宝你不读书的话,借书干什么。”

谁曾想,年纪轻轻的张培祥不仅看完了书,而且已经把书中的故事记在脑子里了。

她从头到尾地把故事复述了一遍,不仅人物对得上,而且事件也都说得清清楚楚,没有太多偏差。

这让姑父大为惊讶:自己的小侄女,居然有这么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

自此,他不再对张培祥速读的行为感到诧异,任由她每天早上借书,下午还书。

种种迹象都表明,她天生就适合走学习这条路,而张培祥自己也争气,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可是,小山村里的孩子,辍学早已是家常便饭,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没钱,既现实又无奈。

10岁这年,父亲把她叫到床前,支支吾吾地说:“宝,你别再读书上学了……

张培祥咬了咬嘴唇,低声说:“我可以边上学边做农活的。”

父亲叹了口气,没再多说什么,张培祥也知道家里的情况,同样默不作声,只是出门之后,眼泪却再也憋不住了。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跟母亲来到田里干活,她的肩上本该背着书包,现在换成了锄头;她的手里本该捧着书籍,现在换成了一抔黄土。

望着同龄的孩子走在上学的路上,她羡慕极了,可还是收敛了目光,低下头,开始锄地。

那时候,她还不明白辍学的后果究竟是什么,只知道自己唯一的乐趣也要被生活夺去,干活的时候总耷拉着脑袋,对其他事情也提不起半点兴趣。

好在,她还有姑姑。

姑姑得知这件事情后连忙找到她的家中,对父亲说:“这么好的苗子,怎么能不读书呢?”

对她说:“琼宝,你只管读书,还有姑姑在。”

正因为有姑姑的资助,她才得以继续读书。

生活让她早早经历磨难,或许只是在为她一步步地蜕变铺路架桥。

求学之路坎坷,终考上北大

面对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她更加刻苦学习,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重点中学醴陵一中。

可对他们这种家庭来说,还是忧大于喜:就算孩子成绩更好,这可是城里的重点中学,生活费,学费,这么多的花销,钱从哪里来呢?

原来,有的人光是过上正常的学校生活,就要耗尽整个家庭的积蓄。

初一,全家人节衣缩食,这才让她获得在醴陵一中读书的机会;

初二,家里实在是捉襟见肘,为了省钱,她只好转到乡下的龙虎中学;

初三,在四中任教的堂叔怕她的成绩被耽误了,托关系让她来到四中就读。

几经辗转,她总算是读完了初中,因为深知学习机会的不易,她更加拼命地读书,年年的期末考试都拿第一名。

但对于她这样的家庭,成绩再优异又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不过是一张白纸,回到家里,张培祥立马褪去学霸的光环,在地里劳作,为生活奔波。

她还是要背着几十斤的米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只为了能卖个好价钱,多赚一点。因为这些米,就是给父亲看病的钱。

虽然时常买药,可父亲的身体好像从来都没彻底好过,高二那年,他又被查出了肾结石,而这一次,母亲也倒下了,被查出患有乳腺癌。

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张培祥身上,她明白,这书,实在是无法继续读下去了。于是,一番考虑之后,她下定决心离开学校,去深圳打工。

这不是她想走的路,但为了生活,她却不得不这样做。

那个时候,成绩优异的她在学校里出了名,老师发现她没来上学,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校长。 

罗定中校长也坚决反对她辍学,他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还没遇到这样优秀的学生。

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罗校长四处奔走,到处打听张培祥的下落,只为让她不要因此放弃学习。花了整整4个月,罗校长才终于联系上她。

还跟她保证:“只要你好好读书,一切费用我来解决。” 

面对如此贵人,张培祥热泪盈眶,在她的心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报答这份恩情,唯有听校长的话,发愤读书,才不算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因为找工作落下了课程的学习,她就一点点补起来;因为没钱买书,她就来到新华书店偷偷读书……

就算顶着学霸的名号,她也不曾偷懒半分,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

不管是吃饭,还是回宿舍休息的时候,她要么在学习,要么就是在看书;

对于布置的作业,她不仅认真完成,而且及时总结,让自己失误的可能无限接近于零……

当时的班主任汤金怀评价她说:“张培祥的记忆力特别好,很厚的书两三天就能看完,但上课的时候从来不看,很专心地听课。”

她最大的优点就是专注,认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

生活的考验从未停止,学习这条路她也走得格外艰难,但好在,除了姑姑,也有许多人为她伸出援助之手。

一个个善举汇成江河,化成汹涌的爱意将张培祥包围,为她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

而且她认定了学习这件事情,无论如何也会做好。

持续地专注学习,为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1997年8月,张培祥不负众望,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她成了株洲的文科状元,以全省第五的名次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

这一刻,所有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历经千辛万苦,她来到了北大这个最高学府。

天妒英才,24岁突然撒手人间

1997年9月,18的张培祥怀揣着父母东借西凑来的1000块钱,前往北大报到。

背着行李来到北京之后,她看起来和其他的大学生没什么差别,不再是那个村子里的小女孩,可唯一没有变的,是她边打工边学习的生活。

她将每一分钟都利用到了极致,在北大那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她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法学院里100多名学生中,不仅综合成绩排名第9,而且多次获得奖学金。

本科毕业之后,因为成绩优异,她还十分顺利地成为北大的研究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学业之外,她也有着丰富的活动:因为酷爱下棋,她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棋社。

因为喜欢阅读且有想法,她开始提笔进行文学创作,以“飞花”作为笔名,在网络上发表了许多作品:《大话红楼》《飞花读红笔记》等,深受广大网友们的喜爱。

还翻译了一些国外作品《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美国)》《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

一时之间,“飞花”的名字响彻整个北大,大家都知道了这位写起东西来文思如泉涌的女生。

而且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出来的文章《卖米》,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感动了无数读者,获得了北大的原创文学大赛的一等奖,甚至被誉为“可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

与名声相伴而来的还有金钱,她写下的每个字都换成了实打实的稿费,她再也不是那个穷得上不起学的女孩了。

2003年,她还协助策划了《湖南卫视》的《新青年》专栏的前三期,并且担任主持的嘉宾,这个节目播出之后轰动一时,获得了极好的收视率。

满身文采的她,成了著名的“北大才女”。

虽然赚到了不少钱,但她并没有留给自己,而是都寄到了家里,给家里添置洗衣机,电视机,给父母付医药费,给弟弟付学费。

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其他方面,她一直都在闪闪发光,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因为她而一点点好转。

可光亮的背后总有阴影,上天总是会捉弄苦命人。

2003年,正是“非典”席卷中国的时候,5月份,张培祥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了青紫或者红点的迹象,同时伴随着头晕,没有力气,发烧等症状。

她第一反应以为是非典,可跟到处宣传的非典的症状对比之后,发现不是,她便安心了,以为只是一般的发烧,没有过多在意。

可几天之后,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她心中有些忐忑,却还是一拖再拖。

毕竟贫穷过的人,最怕去医院看病,因为那里可能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没什么大问题的话还好,若是查出来点什么,一个家庭就会因此倾家荡产。

直到5月30日那天,她终于决定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却犹如晴天霹雳:她被诊断为急性单幼粒细胞白血病!

她的上半辈子都被钱所困,可现在,就算有再多钱也无济于事。

最初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张培祥内心顿时充满了恐惧,但是弟弟高考在即,她不想影响弟弟,因此跟家里谎称自己只是贫血而已;她把一颗庞然大物般的苦果自己含着。

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白血病无异于绝症,她常常在夜里以泪洗面,虽有不甘,但是她很快就接受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更是选择笑脸相迎。

世界以痛苦亲吻她,而她以微笑作为回报。面对现在阴云密布的日子,她选择记住往日的阳光,并憧憬着明日的温暖。

2003年8月27日晚上,她闭上了双眼,虽然最后的结局未曾改变,“飞花”真的不在了,但她是笑着离开的。

她短暂的一生在24岁那年画上了句号,而北大也愿意为了她而破例,在八宝山举行葬礼。

她临终前的遗言是希望自己的骨灰可以分成两半,一半留在北京, 一半带回老家。因为一边是敬爱的同学老师,一边是慈祥的父母亲人。这番话令无数人为之落泪。

当葬礼结束后,爸爸和弟弟搀扶着抱着她的另一半骨灰的妈妈,回了老家;这是张培祥第一次坐飞机,也是最后一次......

父亲对着盒子里的女儿说:“你懂事孝顺,生前我没能保护好你;你走了,我给你建一座亭子遮风挡雨,要是想你了,我就去亭子里陪你说说话……”

父亲把这个亭子取名“怀念亭”。

父亲选中了张培祥小时候采茶籽的地方,说:“那里有你最爱看的日出。”

父亲拖着病体,每天吃过早饭后,一趟又一趟把水泥、钢筋、瓦片等材料运上山;后来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垒起“怀念亭”。

20多年后的今天,她的弟弟早已结婚生子,在醴陵城里的机关上班,日子过得安稳幸福;父母也都跟弟弟住在一起,一点点适应在城里带小孩的晚年生活。

虽然家里总是对“张培祥”三个字避而不谈,但父母在每次收到她写的作品的稿费时,都会潸然泪下;每年扫墓之际,更是心如刀绞;

她活泼的身影时常出现在这些至亲的脑海中,他们将带着她对生活的那份热爱,好好地生活下去。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大概就是对她一生最好的诠释。

走在人世间,所有人的生活都不曾是坦途,可面对苦难,张培祥总是以微笑坚强面对。

哪怕只是活着就要耗尽所有的精力,可她仍旧未曾想过放弃。

如果你暂时被生活所打倒,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不妨来读读张培祥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然后拍拍身上的尘土,再次出发。
作者简介:苏纳,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对:富叔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创业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关注富书,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