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抢到的“软萌小蛇仙”是谁?(上)

旅行   2025-02-01 15:00   北京  




乙巳蛇年红包封面

你抢到了吗?

这7位软萌小蛇仙

是国家自然博物馆精心挑选的

7种蛇类明星

了解它们

走进它们

让红包有了科普功能


附:文内有高清蛇类照片,谨慎阅读


01

HAPPY / SPRING / FESTIVAL

竹叶青



2025年,我们迎来了乙巳蛇年。民间有“明年迎青蛇,百事亦半亦”之说,便是对新年的一种独特预言与解读。不过,为什么2025年这条蛇是“青蛇”呢?


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中 “乙”在五行中属“木”,木中包含象征生机盎然的青色。所以,2025年这条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一条“青蛇”。



青蛇的形象,不仅在“白蛇传”中为人们所熟知,在自然界中也是真实存在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颜值爆表的“竹叶青”。竹叶青是蝰科、蝮亚科的毒蛇。是蝮蛇中的一大类,包括了很多种。蝮蛇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颊窝”结构,可以感知温血动物辐射出来的红外线,精准锁定猎物的方位;还有管状的毒牙,可以咬伤猎物并向猎物体内注射毒液。


 以下无特别标注均为作者本人摄影


竹叶青不是单独的一个物种,而是包括了很属种,仅国内就有十余种。它们体色大多为绿色;头很大,从背面俯视为明显的三角形,颈部纤细;体侧有白色、红色或黄色的侧线,贯穿头尾。眼睛和尾尖多为红色。很多竹叶青雌性和雄性的体色还略有差异。以版纳地区常见的兰纳竹叶青(Trimeresurus lanna)为例,雄性两侧眼后有一条红白相间的条纹,对比鲜明,而雌性没有。此外,雄性的侧线为红白相间,而雌性只有一条淡淡的白色侧线。


▲雄性兰纳竹叶青

▲雌性兰纳竹叶青

其脸颊和体侧的色斑和纹路有显著区别。拍摄于云南西双版纳。


竹叶青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可以说是长江以南最常见的毒蛇之一。它们喜欢夜间活动,盘踞在树枝和藤蔓之间,很难被发现。不过,竹叶青的毒性不算太强,属于血循毒素,咬伤一般不会致命。但是,由于它们栖息的位置较高,不慎咬到头颈部还是会有可能造成肿胀、窒息的严重后果。


02

HAPPY / SPRING / FESTIVAL

莽山原矛头蝮



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曾用名:莽山烙铁头蛇)。



莽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南部。瑶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崇山峻岭中,他们祖祖辈辈所崇拜的图腾中,有一种“小青龙”的形象流传至今。


莽山原矛头蝮蛇 摄影:周行


所谓小青龙,是一种体型庞大,通体黄绿色的蛇,头部及背部有交错的灰褐色的迷彩花纹,美丽而又神秘。有趣的是,它的尾尖是蓝白色的,与全身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直到1984年,传说中的“小青龙”才被我国著名蛇类研究者赵尔宓院士发现并研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进而被大家知晓。除了湖南莽山之外,与其临近的广东南岭地区也偶尔能够发现“小青龙”的踪迹。


莽山原矛头蝮是典型的管牙类毒蛇。毒牙粗壮而弯曲,其毒性以血循毒为主。虽然莽山原矛头蝮的单位剂量毒性不如银环蛇那么强,但其个体甚大,单次所排出的毒液甚多,注毒又深,所以咬伤往往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肌肉组织坏死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损害。在莽山和南岭地区,莽山原矛头蝮和银环蛇、眼镜王蛇、尖吻蝮一样,都是当地最危险的毒蛇,只不过在野外,人们能够与莽山原矛头蝮相遇的机遇微乎其微。



莽山原矛头蝮为卵生,每胎产卵20枚以上,孵化期约为2个月,刚孵化的幼蛇全长大约30~40cm。


莽山原矛头蝮体型庞大、体色艳丽、加之数量稀少,在被发现后很快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然而,随着过度捕猎和环境破坏,它们的野外种群岌岌可危,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稀少。事实上,莽山原矛头蝮主要捕食竹鼠等中型啮齿动物,是当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亟待加强保护。2021年,莽山原矛头蝮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03

HAPPY / SPRING / FESTIVAL

尖吻蝮



尖吻蝮,俗称“五步蛇”,是蝰科尖吻蝮属的大型管牙类毒蛇。头大而颈细,从背面看头部呈规则的三角形,吻尖上翘,这也就是它们被称为“尖吻蝮”的缘由,也被称为“永不低头的蛇”。


幼体头背浅褐色,尾尖浅黄色。随着年龄增长,头尾和体色逐渐加深,成年后头背呈黑褐色,体背呈棕褐色,左右各有一列的三角形深色斑,三角的顶点在脊背中线两两相对或交错。尾尖转为黑褐色。腹面白色,两侧有大块的黑褐色圆斑,因此又被称为“白花蛇”。尖吻蝮的尾尖狭长而向下略弯曲,最末一节尾椎骨被色泽黑亮的角质层包围,称为“佛指甲”。



尖吻蝮体型粗壮,成年可达1.5米,重七八斤以上。光是头部就有烟盒那么大。其毒性为血循毒,虽然单位剂量毒性不如银环蛇那么强,但是由于其个体大、毒牙长(将近2公分),在尖吻蝮咬人的时候,其排毒量远远大于其他毒蛇,且注射的深度很深,不易医治。虽然致死率低,但致残率非常高。好在现代医学相对发达,可以通过注射血清来救治伤者,但是尖吻蝮咬伤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上的痛苦仍是难以形容的。民间有“五步蛇”这一夸大其词的称呼,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这种剧毒蛇的恐惧心理。



尖吻蝮栖息于潮湿、阴凉的山林中。主要捕食中小型啮齿动物、幼体喜爱捕食蛙类。尖吻蝮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包括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以外分布于越南北部、老挝。


五步蛇可以说是中国蛇类中最具历史文化色彩的蛇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闽是东南粤蛇神”,如此看来,福建的简称“闽”也与闽人以蛇为尊的习俗有关。


1965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图片来源:

https://astro.sohu.com/a/500017552_121080230


在当今台湾的高山族人仍奉行着这种遗风,他们视五步蛇为鼻祖,自诩为五步蛇的后裔,并保存着大量与之有关的艺术品,其中不乏珍品,亦有人面蛇身的五步蛇。这些蛇类图腾大多数都为三角形头、背部以三角形花纹描述,与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五步蛇十分接近。


而有史料可考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著《捕蛇者说》中的文字“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更是将人们对尖吻蝮的认知推到了远在千年以前的唐朝。彼时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争相捕捉这种剧毒蛇入药,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尖吻蝮在传统的中医药中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说“触草木尽死”,并非是其毒性能导致草木枯死,而是反映了尖吻蝮长期潜伏不动的习性。在尖吻蝮吃饱一顿以后,经常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盘踞数日以消化食物。由于身躯庞大、沉重,数日后被人发现或移动时,身下的草木已经被压的枯黄而死。

04

HAPPY / SPRING / FESTIVAL

团花锦蛇



我国北方蛇类资源虽然相较南方大部分地区多样性要低一些,但是在某些区域种群密度相对可观。团花锦蛇可以说是我过北方蛇类中比较神秘和有趣的一种,在野外难得一见,却有着很多有趣的生活习性。



团花锦蛇相貌比较奇特,大多数锦蛇皮肤光泽,颜色鲜艳,身体细长,而团花锦蛇体型较为短粗,皮肤粗糙、缺乏光泽,背部的鳞片上还有明显的棱角,乍看上去,就像是一条有毒的蝮蛇。团花锦蛇不仅长得像蝮蛇,在它们受到威胁的时候,还会把头部放平,张开两侧的上颞骨和方骨,使自己的头呈现三角形,看上去与蝮蛇更加相似。只不过,蝮蛇的瞳孔是竖线或枣核形的,眼睛和鼻孔之间有颊窝,而团花锦蛇的瞳孔是圆形,没有颊窝,通过这两点,可以轻易区分团花锦蛇和蝮蛇。



团花锦蛇的学名是“Elaphe davidi”。了解一些生物学命名常识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典型的以男性姓氏“David”来命名的。他的全名叫“Jean Pierre Armand David”,音译为“让·皮埃尔·阿尔芒·大卫”,并有一个中文名字“谭卫道”,他常被后人称作“大卫神父”。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这位大卫神父是何方神圣?也许听起来大家有些陌生,可是如果说起“国宝”大熊猫,那想必无人不晓。大卫神父正是第一个发现大熊猫的人。1869年2月22日,大卫神父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穆坪(今四川宝兴),看到当地地主家中墙上挂着一张毛发黑白相间的兽皮,获悉这在当地被称为“白熊”。此后一个多月内,在当地猎人的帮助下,他获得了一大一小两件标本。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这种神秘的“白熊”依然被全世界奉若珍宝。


图片来源:

http://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861438341738579033


团花锦蛇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大卫神父而得来,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动物“四不像”麋鹿、红腹山雀、四川林鸮的学名都是以大卫神父的名字来命名的。由此,大卫神父在博物学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团花锦蛇虽不像大熊猫那样珍稀和濒危,但在蛇类中也算是数量稀少,难得一见的。


团花锦蛇的动作算不上敏捷,也没有毒,它们似乎是“机会主义者”,遇到什么就吃什么。团花锦蛇的食性很杂,食谱中包括蜥蜴、鼠类、鸟类、鸟卵等,甚至还吃其它蛇类。对于它们而言,鸟巢中的鸟卵和幼鸟毫无反抗能力,无疑是一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餐食。因此,每年春季,鸟类抱窝的季节,是比较容易在野外发现团花锦蛇的时候,它们有时也会溜进农村的鸡窝里偷吃鸡蛋。



团花锦蛇吃蛋的技术很娴熟,先是将鸟蛋整个吞下,当蛇蛋滑到颈部时,颈部轻轻一用力,随着一声脆响,鸟蛋的壳就碎了,原本鼓起来的颈部瞬间就恢复原状,蛋液和挤碎的蛋壳一起流进消化道。经过2~3天的消化后,蛋壳会随粪便排出。


团花锦蛇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一些省份。虽然分布范围比较广,但呈现点状分布(仅集中分布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所以,一旦固定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就会给整个小种群带来毁灭性打击,开荒、毁林都是不折不扣威胁团花锦蛇的行为。另外,团花锦蛇的生存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栖息地的鸟类,因此,不断减少的鸟类也使得团花锦蛇的种群处在衰退的危险当中。目前,团花锦蛇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还有3位软萌小蛇仙

暂未登场

敬请期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摄影:孟翔舒 邱显淳 周行(照片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专业审校:张劲硕
编辑:付琦


国家自然博物馆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发布自然博物馆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