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理条件下二十四节气有着地域性差异,为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身边的自然物来认识和了解二十四节气,现组织开展“二十四节气作品”征集活动。
活动主题:四季之韵·节气故事
活动对象:6-18岁青少年
活动内容:对家庭空间内、外的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对观察和思考的过程或结果,选择下列一种形式进行记录:自然笔记、观察作文、摄影或微视频。形成的作品通过网络线上提交,完成活动参与。
注:
1、记录中需重点体现动植物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2、提交的作品可以是对单个或多个节气动植物的记录,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内的连续记录;
3、不同地理条件下二十四节气有着地域性差异,记录中可以体现对不同地区同一节气的观察。
根据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空间分布,设立家庭观察组和户外观察组。家庭观察组:主要收集对家庭空间内种植或养殖的动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和思考;户外观察组,主要收集关于家庭空间之外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的发现和感悟。
1、自然笔记
【内容】描绘对象应为自然物,画面中应具备自然笔记七要素:图(鼓励手绘)、文字、时间、地点、天气、记录人和作品题目。既要体现严瑾的科学性,也应具有较强艺术性。
【要求】纸张尺寸4K大小(39cm*54cm),材质不限
【规格】原创自然笔记照片或扫描图,JPG、PDF等格式
2、观察作文
【内容】以文字表述为主,文字中应包含对观察结果的记录,以及观察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既要体现严瑾的科学性,也应具有较强文学性。
【要求】除诗歌外的任何文体,500字以内。
【规格】Word、PDF等格式
3、摄影
【内容】摄影对象应为固定观察对象,画面清晰、主体明确。照片中应体现自然物的节气特征。既要体现严瑾的科学性,也应具有较强艺术性。
【要求】每个节气限4张照片,结合照片共配20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规格】JPG格式
4、微视频
【内容】作品以真实的自然观察或科学探究过程为内核,视频中应具备观察时间、地点、气候、人物、主题等科学记录要素,并能够以艺术的影视手段生动的展现,引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要求】2-5分钟,每个节气限提交一个。作品画面清晰,色彩自然。声音、画面同步,音量适中,无明显背景噪声,字幕无错字。横屏,画面比例16:9,分辨率1920*1080(像素)。
【规格】MP4格式
1、提交时间
从大寒节气发布活动公告起,每年有四个提交节点,分别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提交 节点 | 提交 内容 | 提交 截止时间 |
春 分 | 立春—春分 | 2025.3.20 |
夏 至 | 春分—夏至 | 2025.6.21 |
秋 分 | 夏至—秋分 | 2025.9.23 |
冬 至 | 秋分—冬至 | 2025.12.21 |
2、提交方式
将作品、作品介绍及授权书以压缩包的形式提交,压缩包名称为作品类型+作品名称+作者名称+联系电话。
家庭观察组请将作品提交至邮箱chaiyuhui@nnhm.org.cn
户外观察组请将作品提交至邮箱wangcen@nnhm.org.cn
活动将从所提交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和表现力等方面,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评选。
1、分阶段对每个节点提交的作品进行初评,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公共空间进行展出。
2、对参与全部四个节点的作者作品,开展年度评选,年度评选将设立一、二、三等奖以及探究发现奖,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获得探究发现奖的作者将有机会加入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节气探究营活动和小小研究生科学训练营活动,活动导师将会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活动结果将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
供稿:柴玉慧(科普教育部)
排版编辑:张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