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保奇遇记:与大熊猫同吃同睡的72小时

旅行   2024-12-03 11:00   北京  


1985年7月,我进入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工作,了解到了许多发生在野保一线的真实事件。其中,几位同事与大熊猫“乖乖”的暖心经历让我至今难忘:在我国开展研究大熊猫的历史上,野外调查研究者就是在这里首次在野外与大熊猫同吃同住三天三夜,获得了不少关于大熊猫的第一手资料。



参加此次调查的人员现在都已退休多年,但是谈起那次的奇妙经历,他们依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1981年保护区正式挂牌开展保护工作。其中,大熊猫野外研究和保护是保护区重点业务之一,于是,在当时通过野外跟踪大熊猫来获得一手资料的工作首先被提上了日程。


故事的开端


1982年5月17日8时整,保护区三名年轻的研究人员在三官庙站吃完早饭,出发进行科研监测活动。11时52分,他们在侯家沟海拔1510米落叶阔叶林里发现一只体重约100公斤、体型肥硕的大熊猫。他们悄悄尾随至距离约10米左右时,被大熊猫发觉并迅速上树躲避,于是三个小伙轻脚轻手摸到了树下静静等待。



感觉到并未受到威胁的大熊猫从不安,变得慢慢安定下来,转而趴在树枝上休息。13时34分,睡了一觉的大熊猫用屁股朝下的姿势,抱着树干下到地面,然后快步钻入了树林中。14时8分,大熊猫又走进了一个岩洞睡觉。


16时56分,醒来后的大熊猫用嘴啃咬自己的左右后肢,看起来有点瘙痒难耐。小伙子们便尝试着用竹棍帮它挠痒。当小心翼翼伸出去的竹棍触到了大熊猫的皮肤时,奇迹出现了!这头大熊猫不仅不躲闪,反而侧躺在洞内石块上,享受起人类搔痒除蜱的“服务”。过了一会,愈发胆大的小伙子们干脆丢掉竹棍,直接上手,为大熊猫挠痒和捉蜱虫。



享受了三分钟左右,大熊猫站起来东张西望,像是要找吃的。黄正发就近掰了一根粗大的鲜嫩竹笋,剥掉笋壳后递到它面前,它不由分说伸爪抓走,“呱嗒”“呱嗒”地开始大快朵颐。17时12分,研究小组认为测量数据的时机到了,于是一齐动手采集了大量竹笋,一边投喂一边记录。大家决定在人工投喂24小时后,继续跟踪观测记录48小时自然觅食数据,之后再进行数据比较分析。



第二天,保护区的另外三位研究人员也参与到此次跟踪调查中。虽然当时已进入五月,但三官庙仍然寒冷,鸭绒服和军大衣也难抵漫长湿冷的夜晚,后续研究人员从保护站背来了行军床等御寒装备,以便于观察人员轮流值班,更好的观测大熊猫。然而,因为都是第一次有机会与野外大熊猫共处,亢奋中的队员们压根没有去休息的念头。


人工投喂的24小时


人工投喂24小时的数据如下:大熊猫取食了8次,用时11小时54分钟;休息7次,用时12小时6分钟。从数据上能看出大熊猫取食和休息的时间基本上是对等的,因为人工投喂,大熊猫减少了外出取食的时间,所以大熊猫基本上是吃了睡,睡了吃。(我们现在去动物园或饲养基地看到大熊猫总是在睡觉的秘密就在这里,因为它们一直在取食。)24小时内人工采集竹笋量126.6公斤,被大熊猫吃掉76公斤,利用率达到了60%。


人工投喂方式下,大熊猫的取食行为也有很多特点。人递过去竹笋,大熊猫会先用嘴叼住,然后左右臼齿交替咀嚼,而且是边咀嚼边除笋壳,只吃笋瓤。它吃竹笋都是从基部开始,如果我们故意将笋梢喂入其口,它会很快把笋调个方向,从竹笋基部开始吃;如果把竹笋放在它的面前,它也总是抓起从竹笋基部开炫;在它面前放一堆竹笋,它会先挑粗大的,其次是次一级的;而遇到带有霉酸味或被其它动物啃食过的,大熊猫直接置之不理。投喂过程中,如果停止投喂,它会冲人发出“哼哼”且迫不及待的索食声直至肚子鼓圆,甚至会因为吃得太多导致躺卧都显得困难了。





只观察记录大熊猫的“吃”是不够的,还要记录它的其余行为。观察中还发现大熊猫取食时动作多变,时而俯卧、时而侧卧、时而蹲坐、时而背靠石头;站立和休息时吐舌头,并伴有“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大熊猫取食竹笋时,40一50分钟排便一次,24小时内共排便35次,计31公斤。平均每小时排便1.5次,每次排便重量0.89公斤。刚排出的竹笋粪便呈豆绿色,两小时后变为浅黄色。24小时观察期内大熊猫没有饮水,但撒尿8次,这是因为竹笋含水量大。


很快第一个24小时就过去了。



自由觅食的48小时


5月18日17时12分,结束了人工投喂24小时观察和记录,研究员们开始监测记录大熊猫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和数据。研究小组随即停止了投喂,大熊猫停留在原地等了一会儿,“哼哼”了几声,发现人们没反应后便休息了。28分钟后大熊猫醒来,此时人们已经躲了起来,大熊猫便蹒跚着离开了岩洞。



跟踪调查6人组一直持续到了5月20日17时12分。其中到第二个24小时时是最艰难的,此时大家都已经有点体力不支。后来小组成员之一阮世炬形容说:“你们不知道48小时不睡觉的感觉,看天、看太阳都是一样的红。”另一位成员梁启慧说:“大熊猫睡觉了,我们才能休息,就横七竖八地睡在大熊猫周围。有时它醒了,我们还没醒,它无意间踩到人时,会嗅一嗅,觉得是老朋友,便抬腿绕开走了。有时睡着的人腿压在了它身上,大熊猫也是嗅一嗅,然后轻轻把自己的身子抽出来。”



大熊猫在吃竹笋时,人们就在周围找与它取食量相当的竹笋称重记录,再称重吃剩的笋壳,测算出它的利用率。大熊猫自由觅食48小时的数据如下:第一天大熊猫觅食14次,计时11小时;休息8次,计时11时22分钟;取食了73.7公斤竹笋,净食量42.7公斤。第二天觅食6次,计时9时20分钟;休息6次,计时14时40分钟;第二天取食竹笋80.7公斤,净食量47.4公斤。


大熊猫的吃睡时间基本均等,还是吃了睡睡了吃。


跟踪观察发现,大熊猫晚上觅食时总是边走边嗅,不时发出“呼呼”声。择取目标较准确,说明它的嗅觉很灵敏。在48小时的自由觅食过程中,大熊猫喝水5次,每次喝水量大约1-2.5公斤。两天内撒尿16次,第一天11次,第二天5次,差距很大。48小时内它排便96次,重量计85公斤。其中第一天排便60次,计重53.1公斤;第二天排便36次,计重31.9公斤。每次排出3-4团,最多7团,每团重约150-190克。根据科研人员观察,大熊猫如果是边走边拉,粪便痕迹会是间隔2-3米一团;如果是边吃边拉,每个地方会有2-3团粪便,周边也会有它们吃竹子的痕迹;如果它在睡觉,粪便会是20-30团一堆。这些观察记录之后成为大熊猫行走、食迹、卧穴的判断标准。



大熊猫会边走边拉、边吃边拉、睡觉中还在拉。大熊猫的吃喝拉撒行为,真的好笑,可谓“多拉爱梦”。


大熊猫“乖乖”


直至72小时的观察记录计划完成,跟踪调查小组在野外实际跟踪这只大熊猫已长达78小时20分钟。最后时分大家都说“撤离吧”,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都说“再等等、再等等”。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刻,胆子最大的小组成员走到了大熊猫跟前,抱住了它,依依不舍地说:“可爱的大熊猫,我们要分别了。”有的组员,后来连做梦都还是在喂大熊猫。



第二年,基于此次观察记录形成了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大熊猫野外喂食和觅食的观察》,发表在1983年01期的《野生动物》期刊上。因为被跟踪记录的这头大熊猫特别乖巧,后来佛坪保护区的人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乖乖”。大熊猫“乖乖”此后一直在三官庙的野外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而在众多研究大熊猫的著名动物学家及行业知名人士中,佛坪保护区人始终走在野外实地研究的最前线。



党高弟‌,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植物分类学专家。他在秦岭地区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植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对秦岭植物如数家珍,积累了1000多种、1万多张秦岭植物的精美图片,并多次发现珍稀植物。‌

专业审校:张劲硕

绘画:橡树先生

责任编辑:郑钰

编辑:付琦



国家自然博物馆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发布自然博物馆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