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穷状元,殿试时写“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考卷,感动皇帝获状元!

文化   2024-09-19 21:15   陕西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
在中国悠久的科举历史中,无数才子通过这一制度脱颖而出,而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清朝末年的川籍状元——骆成骧。
骆成骧,被称为“布衣状元”。
“布衣”在中国古代通常指的是普通百姓,特别是指那些未做官的读书人。骆成骧被称为“布衣状元”,是因为他出身于四川资中的贫苦农家,家境并不富裕,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尽管他来自社会底层,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通过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一举获得了状元的荣誉。

骆成骧在殿试中的原始排名并非状元,但因其策论的出色内容,特别是开头的部分,而得到了光绪帝的特别赏识,从而被提升为状元。

文章开头写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骆成骧的策论开头八个字,据说深深地打动了光绪帝。这八个字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与光绪帝当时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意愿相契合,因此光绪帝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尽管其他主考官原先将他排在第三名的位置,但光绪帝坚持将他提升为状元,以表彰他的才华和见识。

骆成骧出生于四川资中的一个贫苦农家,尽管家境艰难,但他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父亲教诲。在严苛的生计现实面前,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
骆成骧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困苦。然而,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书院中崭露头角。后来他被骆家夫妇收养,得到了养父母的悉心栽培,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骆成骧的学识可以说很小就出众。他十九岁便考取了秀才,之后更是进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导师王闿运。
王闿运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王闿运对他赞赏有加,将他视为得意门生。在书院期间,他与同窗好友谢泰来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科举之路对于骆成骧而言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会试中失常,一度陷入困境。但骆成骧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终于在1895年顺利通过会试,获得了殿试的资格。

殿试那日,骆成骧书写了一篇充满激情与真知灼见的策论。

开篇便是“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铿锵有力的大字,直击当时深受列强欺凌、国力衰弱的中国现状。

当时的光绪帝正处在权力的边缘,受制于守旧派势力,渴望改革却无力施展。骆成骧的试卷仿佛一道光芒,照亮了光绪帝的内心。

他在这篇策论中不仅提出了切中时弊的批评,还献上了务实的改革建议,包括富国强兵、节约财政、重视农事等。这些观点深刻地触动了光绪帝的心弦。

最终,在徐桐等考官的激烈争论后,光绪帝决定将骆成骧点为状元。这一决定不仅是对骆成骧才华的认可,更是对其忧国忧民情怀的肯定。

无论出身如何贫寒,只要有才华、有毅力、有责任感,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转型,以及一个朝代末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挑战。

他以一介布衣之躯,承载了一个王朝的希望与梦想,成为清代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状元典范。

骆成骧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生,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学识,更是因为他敢于直面社会的现实,敢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发声。

他在科举考试中连战皆捷,一举成名。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洞察力和独到见解。他的策论文章直言不讳,针砭时弊,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更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远见卓识。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选择明哲保身,不敢触及敏感问题。但骆成骧不同,他敢于直面社会的现实,敢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发声。

最后想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合集欣赏

两宋319年,37位诗词达人编年史,一文看懂涨知识,值得点赞收藏!!!

大唐300年,45位诗人的出生顺序,一文看懂涨知识,值得点赞收藏!!!

中国古代诗词界的 神、仙、魔、鬼、圣、佛,你知道多少?

42岁的李白被妻子嫌弃,离家出走时写下一首诗,最后一句被后人当成座石铭表达志向

汉武帝能上位多亏了两个女人,一个善于经营,一个善于权势

 

白衣读诗词
专注于历史、诗词文化解读,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