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奋进路 砥砺前行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5年周年马关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学术
2024-09-29 11:59
云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马关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了从乱到治、从差到好、从穷到富、从无到有的嬗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75年的风雨兼程,75年的峥嵘岁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经济规模连上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财富都十分低,综合实力十分弱小,经过75年的发展,全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人均GDP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5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670万元,1978年增加到6050万元,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1983年经济总量突破亿元,2004年突破十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19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2023年经济总量138.47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86.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5%。经济总量不断跨越历史台阶,人均GDP不断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0元上升到1978年的220元后迅速提升,到1995年首次突破千元,2006年突破五千元。党的十八大以后,由2012年的14358元提升至2023年的44906元。(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县经济结构在发展中调整优化。全县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调整为2004年“三一二”,2006年后调整为“二三一”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5.1:36.0:38.9调整为2023年的21.7:34.0:44.3,第一、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经济格局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落后,农产品供给较少,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万元,粮食产量35954吨,油料712吨,蔬菜580吨,水果1856吨,肉类136吨。改革开放后,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农村农业农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五千万元,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二十亿元;1981年粮食产量75226吨,较1952年翻一番,2012年粮食产量超十万吨。党的十八大以后,农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总量均实现翻倍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22.9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8.78亿元,年均增速7.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3.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0.17亿元,年均增速7.8%。农产品产量稳产保供、小幅增长,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的15.53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6.7万吨,年均增速0.7%;油料总产量从2012年的6020吨增长至2023年的9278吨,年均增速4.0%;蔬菜总产量从2012年的8.14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0.6万吨,年均增速2.4%。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本处于空白,1952年,全县仅有1家工业企业,到1978年,工业企业发展到50家。改革开放后,全县依托矿产资源,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984年工业企业突破100家,1992年工业企业近2000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持续推进工业化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工业产品产量及经济效益逐步增长,工业经济增长带动作用逐年明显,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2012年至202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0%;工业产品中,锌金属年产量从4.03万吨增长至10.61万吨,年均增长9.2%;硫酸年产量从9.6万吨增长至39.3万吨,年均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从114260万千瓦时增长至144624万千瓦时,年均增长2.2%。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资产总计增长了1.4倍,年均增速8.2%;营业收入增长了1.8倍,年均增速9.7%;利税总额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8.8%;利润总额增长了1.9倍,年均增速10.2%。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改革开放后,投资总量有所提升,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依然较为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把投资潜能作为推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2年至2023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8.35亿元,年均增速8.1%。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由2012年的5.5:53.4:41.1调整为2023年的16.0:25.5:58.5,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投资成为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新动力。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文马高速建成通车,马河、马西高速公路稳步推进,G248线都龙至金厂水头段二级公路、塘小线“四改三”项目夹寒箐段建成通车、小坝子段有序建设。2023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5320公里,新硬化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城乡公交车新能源车辆更新换代工程,农村客运公交化率达53.85%。水利设施持续优化。重点水源工程项目顺利开展,达号水库、马洒水库、鱼洞门水库等多个水库投产建成。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大以河(库)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能源保障不断增强。2023年,全县电力装机达48.16万千瓦,500 千伏柳井变220千伏接入系统工程(马关段)、110千伏马关网架优化工程、10千伏以下农网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运,35千伏木厂变电开工建设。通讯网络基础能力加强。全县新增4G基站166个、5G基站80个,新建光缆5131.8公里。全县手机用户、宽带用户分别达 33.5万户、9.6万户,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达98%,行政村5G网络实现全覆盖。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物资匮乏,主要以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贸易形式较为单一,多以集市贸易为主,商品种类有限,交易规模较小,市场活跃度不高。195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三百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城乡贸易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198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五千万元,198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十亿元。边境贸易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金厂、小坝子、都龙、夹寒箐等边境乡镇加强了与越南的经济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除了传统的贸易形式外,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贸易形式不断涌现,城乡贸易市场进一步扩大。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4.1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5.43亿元,年均增长9.5%;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部社消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55.3:44.7调整为2023年的52.6: 47.4,乡村消费市场潜力进一步被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支持力度,马关县依托区位优势,通关开放都龙口岸,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以口岸为中心、边民互市点为节点的沿边经济带。2012至2023年,全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84.83亿元。(一)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业就业为主,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城镇就业结构单一。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城市就业渠道也逐步拓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响应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趋势。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15.96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18.1万人,年均增长1.4%。(二)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多渠道增收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2012年至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625元增长至2552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534元增长至3950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716元增长至15654元。(三)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2023年,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15.63万人,发放保险金8692万元,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21.7%;发放城乡低保金13528万元,全年累计特困供养人员1.53万人次,发放保障金1610万元。(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教育普及率低,文盲比例高。改革开放后,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改善办学条件,新(改)建城乡学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持续巩固,高中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显著提升。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7.1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32%,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72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29所,在校学生69853人,专任教师4522人。(二)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文体事业发展滞缓,文化活动少,体育设施缺乏。改革开放后,文体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体育设施开始投入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苗族“花山节”、“壮族阿峨版画”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成民族服饰产业创业园,率先在州内完成文艺院团改革。2023年,全县农村电影放映1360场,观影群众达15万余人次。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改(扩)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日益丰富。2023年,全县国民体质总体合格达标率达99.03%,全年运动员全省比赛获奖牌数31枚。(三)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水平低,医疗卫生服务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少数乡镇。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增强。城乡医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6个,其中乡镇卫生院(含社区)15个,县级公立医院2个,公共卫生机构4个,民办医院4个。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病床位数2035张,卫生医疗技术人员237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40人。七十五年来,马关县经历无数的风雨和坎坷,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望过去,深感自豪与骄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锐意进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质量发展,马关县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绚丽灿烂的发展诗篇。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民生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关县将继续秉承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着挑战和困难,全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战略定力和必胜信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携手全县各族人民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文山统计
为您提供及时权威的统计信息和优质便捷的统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