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数览发展,向新而行”。“云南统计”将推出专栏,透过一组组数据,来展示云南75年砥砺奋进的壮丽篇章。
一、经济总量快速攀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建国初期,地处西南边陲的文山贫穷落后,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从1950年文山解放到1958年自治州成立,文山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之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地方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文山地处中越边境,对越自卫反击前后历经十余年,文山将支前参战作为首要任务,守土护疆工作任务繁重,直到1992年工作重心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取得进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迎来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山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75年来,文山的发展之路虽伴有波折,但却从未后退,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62.32亿元,增长1238倍,年均增长10.6%,比1978年增长449倍,比1992年增长82倍,经济规模排全省第8位,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排11位,较2008年上升1位。十八大以来,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76.56亿元,增加到1462.32亿元,增量接近一千亿元,年均增长1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88元,增加到2023年的42689元,增加了484倍,年均增长9.1%。2023年,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257.42亿元,是1952年(0.97亿元)的265倍,年均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540.66亿元,是1952年(0.03亿元)的18022倍,年均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664.25亿元,是1952年(0.18亿元)的3690倍,年均增长12.3%。
(二)民营经济活跃繁荣。2023年,文山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04.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1.9%,成为全州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65.1%,拉动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235.66亿元、261.11亿元和407.91亿元。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前,文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达到82.2%,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三二”格局。至1978年,第一产业占比仍高达71.1%。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全州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平稳发展的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文山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7.6:37.0:45.4。种植业不断提质增效,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服务业行业类型加快拓展,形成了一、二、三产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格局,经济基础牢,支撑稳,上升空间大。
二、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农产品丰富高产
(一)农业生产效益持续增加。经过75年的发展,全州综合农业生产能力连续跃上新台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加强,农科技术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农业税、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23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70亿元,较1952年的1.62亿元增长256倍,年均增长8.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2023年突破400亿元,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全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压舱石。
(二)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州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31.15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177.04万吨,增长约5倍,切实筑牢了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底线。加快培育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州蔬菜产量196.17万吨,三七产量1.11万吨,烤烟产量5.06万吨,辣椒产量9.98万吨,八角产量3.85万吨,油料产量7.82万吨。畜牧业生猪出栏237.77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68.13万头;牛出栏51.72万头,牛存栏113.12万头;猪牛羊禽肉产量30.8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1.04万吨,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可靠。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铝硅产业成为新动能
(一)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几乎为零,1952年全州工业企业仅有14户,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280万元,工业化率仅为2.4%。1992年开启恢复建设以来,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到强,2023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343.71亿元,较1952年增长12274倍,年均增长14.2%。已逐步成为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撑力量。
(二)铝硅产业崛起速度引人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工业抢抓发展机遇,搭上产业转移顺风车,驶入发展快车道,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中铝、天士力、神火、魏桥、大唐、宏泰、宇泽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文山,以绿色铝、清洁能源发电以及硅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三样”接力烟草、火电、矿冶等传统产业成为工业发展新动能,尤其是绿色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23年,全州建成绿色电解铝产能343万吨,占全省41%、全国8%,成为国内绿色铝产能最大的州(市),全州上下齐心合力,努力将文山打造为“中国绿色绿谷”核心区,带动工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使文山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一张名片。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一)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解放之初,文山严重缺乏投资资金,经济社会发展缺少重要助力,1952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1万元。2006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顺利突破百亿元,达到109.70亿元,工业、电力、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等投资大幅增长。2023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额较1958年增长9533倍,年均增长15.1%。十八大以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7896.85亿元,年均增长11.0%。
(二)基础设施极大改善。1992年恢复建设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文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全州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文山砚山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南通用机场获批建设,文蒙铁路顺利开工,富宁港稳步推进,新建、在建高速公路网络逐步成型,现代化、全方位交通体系基本形成,物流网络建设迈出新步伐;德厚水库、清水河水利枢纽等一批惠民水利基础设施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4G、5G网络先后完成普及;国家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创建通过省级评审;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富宁水电铝示范园区、砚山工业园区、文山马塘工业园区建设取得实效,园区经济日益凸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对外开放水平提高
(一)消费市场繁荣活跃。75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山市场消费日益活跃。商品供应由计划经济时期票证供应发展到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市场消费繁荣活跃。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新兴商业模式扩宽了商品销售渠道 ,移动支付和网络购物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贸易新业态的更新发展。十八大以来,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2013年突破300亿元,2017年迈上500亿元台阶。2023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9.32亿元,较1952年的0.14亿元增长4708倍,年均增长12.7%。其中城镇完成450.14亿元,较1958年的0.46亿元增长978倍,乡村完成209.18亿元,较1958年的0.05亿元增长4183倍。
(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战后恢复建设以来,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文山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乘上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风,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沿边开放,拓展边境贸易,完成天保、都龙、田蓬3个国家级边境口岸建设通关,2023年,文山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7.99亿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六、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财政收支不断提高
(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文山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40元提高到2023年的38989元,增长974倍,年均增长10.2%,广大农村在国家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普及实施下,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加之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就业渠道拓宽,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6元提高到2023年的15444元,增长964倍,年均增长10.2%,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在农村逐步普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观念也出现较大转变,以智能电子设备、汽车、商品房和境内外旅游为代表的享受型消费逐年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财政收支快速增长。1952年,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372万元,到1995年突破一亿元大关,2007年迈上十亿元台阶,2023年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3.50亿元,较1952年增长1706倍,年均增长11.0%。1952年,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411万元,到1997年突破10亿元,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384.71亿元,较1952年的411万元增长9359倍,年均增长13.7%,财政收支不断充实扩大,民生改善、精准扶贫、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健康发展。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州大力推进“科教兴州”战略,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养老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一)教育体育方面:至2023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322所,其中: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所(含技校1所)、普通中学187所、小学1035所、幼儿园1071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各级各类在校生856342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58155人;专任教师52427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4.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6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20%。“一中”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一本上线率从9.2%提高到18.4%。各类体育赛事和民族体育运动活动落地文山,成功举办中国自行车文化节、中国(文山)·越南(河江)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交流赛等各类赛事。文山体育健儿在各类国家和省级重大赛事中成绩喜人,在云南省2023年青少年锦标赛中,文山州代表团共获113枚奖牌,其中金牌32枚、银牌31枚、铜牌50枚。
(二)科技创新方面:至2023年,全州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2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户,高新技术企业达52户。富宁县列入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获认定科技特派员157人,获认定“三区”科技人才280人。专利授权量728件,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三)文化建设方面:民族舞剧《幸福花山》在全国巡演,《锦绣如歌》入选文旅部“新创剧目名单”,坡芽歌书合唱团首次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专场演出,富宁文华社区、砚山红舍克村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仅2023年,全州共开展群众文化惠民演出1385场次。16个项目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目录。全州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105个。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75%和99.72%,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四)医疗养老方面:至2023年,全州共有卫生健康机构1519个,实有床位数25019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7.37张,卫生技术人员27415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07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实现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砚山、广南中医医院晋升三级中医医院,全州院前急救实现统一调度。文山、西畴、麻栗坡、广南、富宁实现“消麻”目标。新创建国家级老年友好社区2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1个。2023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5.4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34.23万人、城乡居民参保221.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9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0.75万人。
回首来路,过去的75年是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75年,是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75年。75年来,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在历届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共同筑就了和谐繁荣的新文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州各族人民将继续抢抓机遇,奋发向上,以更加饱满的拼搏精神,更加坚定的发展信心,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紧紧锚定省委“3815”战略文山行动规划,持续壮大“三大经济”,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来源:文山州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