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览七十五载征途 奋楫扬帆向新发展——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丘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之一

学术   2024-09-29 11:59   云南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在七十五载征途中奋力谱写出自强不息的丘北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阔步踏入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

一、国民经济持续跃升,人均水平连上新台阶

1949年3月31日,丘北正式解放,隶属文山专区,1958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为文山州所辖县。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丘北县的发展十分滞后。经过75年的艰苦创业,丘北从百业待兴的贫穷境地,走出一条繁荣发展的不平凡之路,国民经济连续跨越重要关口,地区生产总值经历千万元到百亿元的巨变,综合实力持续跃升。195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1008万元(数据从1952年开始统计),随后丘北经济在波折中艰难前行,到1978年GDP达到3854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88年迈上亿元大关达到1.68亿元;经历了16年,2004年突破10亿元,2009年突破20亿元,此后以每1-2年时间突破一个十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12年达到44.32亿元,2019年跃上100亿元大关,2023年达到127.41亿元,经济总量是1952年的1263.99倍,年均增长10.6%。十八大以来,用11年时间,实现了总量增加近83亿元的可喜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丘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元,1978年仅为126元,经历20年后,于1998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12年超过9千元,2013年突破万元,2019年跃上2万元台阶,2023年人均GDP达到27962元,是1952年的411.21倍,年均增长8.8%。十八大以来,丘北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75年来,丘北县经济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在总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内部结构也持续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丘北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取得实质性进展。1952年,丘北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40万元、16万元、52万元;1978年分别为2869万元、246万元、739万元;2012年分别为167528 万元、87699 万元、187939 万元;至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53815 万元、353815 万元、635080 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93.3∶5.2∶1.5逐步优化为1978年的74.4∶6.4∶19.2、2012年的37.8∶19.8∶42.4,再到2023年的27.8∶22.4∶49.8。产业结构由建国初期的“一、二、三”逐步调整为目前的“三、一、二”结构,产业结构深刻变化,实现以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三、发展底座日渐牢固,重点行业方兴未艾

(一)农业发展稳步推进

建国初期,丘北县主要以落后的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免收农业税、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深入实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副产品供应逐渐丰富,农业整体上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04895 万元,比1952年的1477万元增长408.54倍,年均增长8.8%。

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丘北县粮食总产量36470吨,2012年达到232042吨,2023年增加到281035吨,比1952年增长了7.71倍,年平均增长2.9%。

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举措实施,丘北县充分挖掘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万寿菊、玫瑰花等花卉产业,烤烟、辣椒、蔬菜等传统产业,生猪、肉牛、山羊等畜牧业都实现快速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步伐,并先后荣获“中国生态食材(辣椒)之乡”、“最具影响力烟区”荣誉称号。2023年,烤烟总产量达15942吨,比1952年的2吨增长了7970倍,年平均增长13.5%;辣椒总产量达76333吨,比1952年的213吨增长了357.37倍,年平均增长8.6%;肉类总产量79218吨,比1952年的737吨增长了106.49倍,年均增长6.8%。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丘北县工业经济设备落后、产能低下、原材料供给不足、工业产品稀少,发展基础非常薄弱。75年来,全县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落实落细各项扶持企业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电力、水利、农特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等领域民营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丘北县委县政府积极践行党中央明确提出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营造出公平平等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成功引入大唐新能源、明阳新能源、好源生物科技等一批增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新企业落户丘北,带动全县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丘北县以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强加工、活流通、带城乡,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园区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产业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7万元;历时43年,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迈上亿元台阶;2009年,突破10亿元;到202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56.89亿元,比1952年的61万元增长了9324.43倍,年均增长13.7%。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75年来,丘北县抢抓省委、省政府“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大会战和综合交通建设五年大会战的机遇,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谋划交通、水利、教育、能源、城镇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农副产品、旅游、物流等资源优势,在简政放权、平台建设、资本积聚等方面精准发力。经过75年的建设,丘北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云桂铁路、普碳公路、丘广公路建成通车,师丘高速正在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丘北县固定资产投资仅1万元,1985年突破1千万元,1998年突破1亿元,2009年突破10亿元,2019年迈上百亿元台阶,到2023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20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21.7%。2007年实现房地产开发零突破,完成开发投资3826万元,此后,全县房地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石岗坝新城区、笔架山中心区新楼林立,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于2021年达到顶峰,当年完成投资28.49亿元;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整,2022年、2023年房地产投资收缩,2023年完成投资仅16.14亿元,年投资额比2021年减少12.36亿元;投资性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开发业主投资保守,2020年后没有新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行业处于低迷下行阶段。

(四)消费水平持续提升

伴随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商贸流通方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票证供应,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统购包销,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商品供应从生活资料严重短缺,农副产品以统购统销为主,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品种丰富充裕,充分满足了居民多样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商业业态由单一到多元,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消费业态快速发展,网络购物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点。1952年,丘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78万元,1978年达到2044万元;1992年,乘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春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1亿元;2010年,突破10亿元;此后,随着电子商务快速普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扩大消费需求政策举措的刺激,消费市场以一年一个台阶的速度快速发展,到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3479万元,是1952年的3277.97倍,年均长12.1%。

(五)旅游产业欣欣向荣

自1993年,全县对普者黑景区进行全面开发以来,丘北县旅游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20年底,普者黑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重新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2年以来,全县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以普者黑景区为中心,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接待服务等日臻丰富完善,截止2023年,丘北县共建成1个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建设“世界一流”山水田园旅游康养胜地新目标正在丘北大地上落地生根。2017年初,乘高铁之机,冠名开通“普者黑号”文化旅游列车;2014年至今,联系和配合各类专题片、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到普者黑拍摄,办好旅游推介会、本地民族节庆、全国青年皮划艇大奖赛等活动,聘请网络大咖作为丘北文旅推荐官,全方位宣传丘北旅游,充分为丘北旅游引流;加入“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平台,智慧化景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旅游兴县”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26.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9.51亿元,分别比1993年的15万人次、1476万元增长了54.09倍、605.44倍,年均增长14.3%、23.8%。

(六)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普遍贫困,丘北县195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元,1978年仅45元,1992年达到497元,仅能解决家庭基本温饱。75年来,丘北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乡居民实现多元化就业,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紧跟全国步伐,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重要转变。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千元,2013年达到5466元,比1958年增长了340.62倍。此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5934 元,比2014年的7094元增长了1.25倍,9年年均增长9.4%。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27元,2019年突破3万元,2023年达到35926 元,比2014年增长了79.4%,9年年均增长6.7%。工资水平看,2023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6896元,比1952年的327元增长了325.90倍,年均增长8.5%。

四、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金融活力持续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税源增多,丘北县财力不断增强。1952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42万元,1992年突破千万元,2009年迈上亿元台阶,到2023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2671万元,比1952年增长1253.07倍,年均增长1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1952年的31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403265万元,年均增长14.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金融市场活力持续提升。2023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规模达到143.54亿元,比1952年的17万元增长8.44万倍,贷款余额规模达到103.75亿元,比1952年的2万元增长51.88万倍。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75年来,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丘北县紧跟时代步伐,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县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善,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县委县政府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补齐民生发展短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一)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丘北县人口少,城乡差距大。1952年,丘北县常住人口仅有14.72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步恢复安定平稳,人口规模逐渐发展壮大,到1990年,丘北县常住人口达到38.40万人,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城镇化率仅达到6.07%,城镇人口仅有2.33万人。随着户籍约束制度逐渐放宽,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流动加快,伴随着一批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外来人员的就业,丘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2012年,丘北县常住人口达到47.7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9.57%,城镇人口达到9.3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7.02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依托城镇经济、区位和资源优势,整合优化城镇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县城、建制镇、一般乡、规划村、自然村五级城镇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3年末,丘北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2.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7.34%,比2012年提高7.77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城乡间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丘北县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2023年,丘北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3.87:1缩小至2023年的2.25:1。

(二)教体事业蓬勃发展

75年来,全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配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23年,全县有学校299个,中小学专任教师6581人,比1952年的313人增长了20.03倍。在校学生121520人,比1952年的11900人增长了9.21倍。2018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69.6%、69.6%和48.5%,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顺利通过国家监测与复查。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75%、102.86%、85.58%,全县高考上线率99.96%,其中本科上线率47.2%,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分别达到202人、872人。丘北县第一中学被评为20年来县内首个“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成功举办普者黑杯职工运动会、端午节龙舟赛等体育活动,协调配合举办云南省青少年皮划艇比赛等多项省级赛事。2023年运动员参加全省比赛获奖牌数5枚。2023年体育彩票销售达5184万元。

(三)卫生健康事业深入推进

75年来,全县全面改善医疗条件,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壮大医护人才队伍,建立起基本设施比较齐全的县乡两级卫生服务网络,医疗救助制度大大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大疾病防控数字化网络不断加固,疾病防控、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3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52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792人,分别比1952年的1个、10张、18人增长了162倍、251.7倍、154.11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疾病防控能力有效增强,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底,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84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其中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50.78万人,大病专项救治率达100%,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5%以上。2023年,全县全年总诊疗人次达到170.96万人;传人病发病率为208.34每10万,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到73.96岁。2023年,丘北县总医院揭牌成立,“五大中心”建设通过省级初审,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级复审。

(四)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参加社会保险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网越织越密。2023年,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2623人,比2000年的3618人增长了8.02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0.80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20649人,比1986年的1060人增长了18.48倍;参加失业保险16258人,比1989年的2102人增长了6.7倍;参加工伤保险26365人;参加生育保险14843人。2023年,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2.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2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56%,转移农村劳动力17.6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352.7万元,“丘北纺织工”被评为国家级劳务品牌。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末,全县共建成城乡保障性租赁住房12510套,全县有养老服务机构4个,投入使用养老床位254张。

(五)交通邮电快速发展

丘北解放初期,交通闭塞,山路崎岖,货物运输靠人挑马驮。要想富,先修路。75年来,丘北县持续不断推动交通改造,县、乡、村三级公路通行条件显著改善,基本交通网络四通八达。2016年底,云桂铁路建成通车后,实现“地无寸铁”到“高铁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居民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为丘北提供与周边发达省区进行商贸物流、战略合作、文旅互动的平台。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有轨电车示范项目4号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营运,成为全国首家通轨道交通的县级城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快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师丘、丘砚、泸丘广富高速正在建设,师丘文铁路、民用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2023年末全县在库公路通车里程2137公里,境内铁路营业里程96.60公里。交通条件发展壮大的同时,邮电通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邮电通讯更加快速便捷。2023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58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34893万元。2023年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3430个,其中4G基站2028个,5G基站873个;移动电话用户达50.2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6.74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3.98万户。

(六)文化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丘北县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加大,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艺精品丰富多彩,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完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末全县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服务中心12个。2018年,建州60年之际,推出《听见普者黑的声音》音乐专辑,收录丘北本土原创歌曲54首,被《唱响文山2》MV收录7首,其中《家在丘北》《丘荷韵》《喊一声大丘北》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传唱。2021年《普者黑》《云上水乡普者黑》在QQ音乐上线。2023年《跳月欢歌》获全省“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展演展示活动“优秀广场舞”称号。2023年获专利授权31件;年末发明专利有效7件;年末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4户,高新技术企业3户;年末有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科技特派团1个,获认定科技特派员6人,获认定“三区”科技人才5人。

(七)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至此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丘北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政策、责任、工作三个落实,精准锁定扶贫对象,全面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问题和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难题,2020年,全县9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7607户84282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顺利通过国家抽查,取得“零错退、零漏评、零举证”的肯定评价,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2023年,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16641.73元,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1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94个。

(八)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

丘北县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努力把生态培育为丘北最靓丽的底色。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成功申报3个省级、2个州级美丽河湖,森林覆盖率达到31.0%,创成12个省级生态乡(镇)、33个省级森林乡村和46个州级生态文明村,2023年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2021年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3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96.8%,危险废弃物处置率达100%。2023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6万立方米,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57%。全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8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普者黑湖保护治理成效显著,地表水国控、省控、州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012年来,地表水断面普者黑湖水质年均值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以上。

75年披荆斩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丘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经历了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发展和大跨越,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程。在新的征程中,丘北县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全力推动山水田园旅游康养胜地、现代农业示范县、民族团结示范县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丘北华章。

文山统计
为您提供及时权威的统计信息和优质便捷的统计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