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峥嵘路 砥砺奋进创辉煌——新中国成立75周年富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学术
2024-09-29 11:59
云南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陲,国道323线、云贵高铁、广昆高速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广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云南的“东大门”和“出海口”。富宁是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开辟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1975 年,邓小平同志作出“富宁县是革命根据地,确有其事,请有关部门给予重视”的重要批示,1997 年富宁被中央确定为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一瞬,但对于富宁人民来说,却是一段不平凡的峥嵘历程。75年来,富宁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宁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富宁因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十分滞后。195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33万元,到1978年增至3945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富宁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83年首次突破1亿元;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积极推动下,二、三产业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3年突破10亿元;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砥砺前行中打基础、布新局,在狠抓落实中求突破、克难题,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5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611倍,年均增长9.5%;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11.1%。1952年富宁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65元;1995年上升到千元达1048元;2011年突破万元达10067元,2018年突破两万元达21862元,2020年突破三万元达32014元,2023年突破四万元达41182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170倍,年均增长7.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快速成长中逐步调整优化的7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日益增强的75周年。建国初期,我县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要地位,工业门类不全、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升,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195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0.0:4.6:25.4。改革开放后,富宁县紧跟国家省州改革步伐,集中精力搞建设,工业生产在调整中逐步发展,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轨道。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商贸市场不断涌现,服务业迅速崛起,200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48.8:21.1:30.1。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活性服务需求明显增加,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1.1:28.9:50.0,第三产业撑起富宁经济的“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富宁农业基础日益巩固、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的75年。75年来,农业在不断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快速发展,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日益巩固。随着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趋势的科学研判,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农业经济实现了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861万元,较1952年的734万元实际增长近178倍,年均增长7.6%;粮食产量135953吨,较1952年的26820吨增长4倍;肉类产量17863吨,较1952年的694吨增长近25倍。农业机械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较低,主要靠人畜力开展农业生产。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动了农业生产稳定增长。197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0.13万千瓦,2023年增加到17.1万千瓦。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工业生产极为落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9万元,其中:重工业产值10万元、轻工业产值39万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发电量2万度、制作小铁农具1万件、白酒10吨、服装2万件。1992年恢复建设后,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再次腾飞,随着神火集团等知名企业入驻富宁,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已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195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仅3万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广昆高速、云桂铁路、西富高速、富宁港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和较快增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1998年突破亿元,达1.39亿元,2021年突破百亿元,达100.18亿元,投资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消费市场处于计划经济,市场规模小,货源紧缺,缺乏生机。党的十八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的日臻完善,市场供给日益丰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及消费观念转变带动下,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新业态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传统消费基础上,居民倾向于对个性化、互动、体验感较强的新兴消费需求,以提升生活质量的汽车、住宅、通讯等为主的消费热点初步形成,以移动通信和信息为代表的通信消费成为消费中扩张较快的新兴领域,教育、休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于1992年、2007年分别跨过亿元、10亿元大关。202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862万元,较1952年的112万元增长5756倍,年均增长13.0%。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浪潮和财税体制不断改革创新,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94万元,是1952年37万元的1554倍,年均增长10.9%。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0908万元,是1952年28万元的14318倍,年均增长14%。金融市场繁荣活跃,金融实力显著增强,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559050万元、1147874万元,1952—2023年期间年均增长17.5%、21.7%,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有利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党的各项目惠民富民政策在富宁全面落实,富民惠民政策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89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05年增加了30488元、14601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14.5%。职工工资水平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89742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3800元。1958年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00元,1958—2023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增长8.9%。富宁是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等6种民族。人口的规模、结构、素质等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23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38.45万人,是1952年11.25万人的3.4倍,年均增长1.7%。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1998年来,富宁县按照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定位,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近年来,随着高铁新城的迅速崛起,县城区面积由1952年的1.97平方千米扩大到2023年的10平方千米,县城区人口由1950年的0.3万人发展2023年的8.2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由1952年的3.38%提升至2023年的29.57%。赓续历史,富宁与新中国共命运;展望未来,富宁与新时代共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强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富宁新篇章。
文山统计
为您提供及时权威的统计信息和优质便捷的统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