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编者按: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治学之本、立校之本,是大学精神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学风建设是全面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为全面落实“学生中心”的理念,实施好《兰州城市学院学生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学风建设服务促进计划”,营造校风正、学风优、班风良的良好育人环境,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根据《兰州城市学院“学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各二级学院围绕建立健全教育引导、严格管理、关心关爱、热心服务“四位一体”的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着力改进和加强学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面做好“学风建设年”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全面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彰显“学风建设年”各二级学院学风建设的特色和亮点,学校决定开展“学风建设巡礼”活动。我们将分期展示16个二级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紧抓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深入挖掘优秀案例,推广先进经验,积极探寻持续改进之策,着力培育学风建设文化,打造和熔铸“乐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学风建设品牌,助力学生成长发展。愿每位读者都能于巡礼篇章中领略学风之美、汲取奋进之力,为培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务求我校“学风建设年”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自学校启动“学风建设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落实学校相关工作部署,以学生为中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营造了优良的学习风气和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制度为基 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为推进学风建设走深走实,学院由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学风建设工作,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制度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学院构建起了“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五级联动机制,压实压紧每一层级的主体责任,确保学风建设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学院实施领导干部深入课堂、联系班级制度,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状态,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
学院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导师既是学生的学业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就业导师,又是学生的生活导师、心理导师,从专业认知、学业规划、科研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
文化为魂 培育特色学风文化
学院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形成以“精研广传、培思育人”院训精神为核心的学风文化。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讲座、学术沙龙、读书论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
学院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学风建设之中,以“路易·艾黎精神”校本红色资源为主要抓手,以培黎展览馆为主要依托,一是打造以弘扬路易•艾黎精神为核心的校本红色金课,编写校本教材《路易•艾黎精神与培黎文化》并获教育厅立项,开设《路易•艾黎精神与培黎文化》选修课并录制相关慕课,在《专业导论》中开设“弘扬路易•艾黎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专题内容,实现了全体新生入学教育全覆盖;二是组建路易·艾黎精神宣讲团,深入学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单位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艾黎精神进校园”宣讲活动30余场次,在培黎展览馆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在特色学风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形成了“乐学善思、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活动为媒 营造优良学风氛围
学院以常态化届次化开展的“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为主要依托,先后举办优良学风班创建、学风建设主题班会、考研经验分享会、读书分享会、诚信考试教育等系列活动,组织同学参加学校举办的考研英语培训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院打造“书香马院”读书品牌活动,通过“书香马院 共读有我”读书节系列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会”“读书沙龙”“品味红色经典 书香飘满马院”主题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院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读书专题专栏,推出《师说|读书是魂灵的壮行》等原创推文,开展常态化早晚自习学习,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优良学风的浸润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显著提升,考研录取率、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连年提升,位居学校前列。
榜样为引 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学院注重挖掘和培育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通过举办考研经验分享会、优秀学子风采展示、国奖学子经验分享会等活动,选树一批学业优秀、品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榜样,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成长故事激励更多的学生见贤思齐、向上向善。
在这些学生榜样的引领下,学院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们纷纷表示,要以榜样为标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懈奋斗。
实践为桥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学院先后与多个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联盟,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机会。
学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好两个假期积极开展“返家乡”“扬帆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马院学子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同时以院级团学组织为主体,组织学生在城乡社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联盟单位等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培黎文化进校园宣传、社区便民服务、法律普及服务等活动,实现学生全覆盖。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的意识。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学风建设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学风建设与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努力营造更加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学术氛围和浓厚的读书风气。
学风培育铸魂,深植思想引领根基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2024年学风建设情况及成效总结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始终将学风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兰州城市学院“学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兰城党〔2024〕40号文件要求,持续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学院学风建设共同体,探索系统化培育优良学风的创新路径,积极营造院风正、学风优、班风良的良好育人环境,现就具体情况及成效做以下汇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持续构建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
二、学风建设情况简介
学院始终秉承“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和“明德精艺,求真笃行”的院训,以“塑造优良学风,培育卓越人才”为目标,弘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通过“奋楫笃行树学风,踔厉奋发砼卓越”学风建设月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风建设成果。
三、学风建设成效
(一)目标制度并重:激发“愿景+行动”新起点
学院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学风建设规划,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与目标,确保学风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修订和完善了学院《课堂考勤报告制度》、《学生请销假制度》《考试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学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为学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学术氛围营造:焕发“知识+创新”新活力
召开学生干部院风、学风、宿风建设会议,学生会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会等15次,进一步明确学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强化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第二课堂、学风建设系列专题活动等,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探索欲。学生到课率提高,听课状态好转,“抬头率”和“前排就坐率”大幅提升。今年四六级通过人数为128人, 31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
(三)教学质量提升:焕发“教学+研究”新动力
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开展名师示范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加强实验室建设、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科研竞赛项目和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创新教学模式,融入一站式社区学习、翻转课堂等方法,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学生们参与度大幅提升。同时,授课教师严格课堂纪律,加强考勤管理,以教风带动学风,课堂秩序井然,学习氛围浓厚。
(四)学生能力培养:焕发“实践+协作”新技能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通过组织举办各类实习实践活动、学科比赛、项目选拔培育等,鼓励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今年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省级24项:其中二等奖16项、三等奖 16项,地厅级3项;创新创业类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立项28项。
四、特色内容
(一)学风培育铸魂,深植思想引领根基
1.拓展新媒体阵地。学院在微信公众号“环建视界”开设学风建设、榜样同行专栏,发布各类活动新闻49篇,在微信视频号平台发布学风建设思想引领类《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优良学风建设倡议》《学风月来了》等视频50余个,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内容,学院不仅传播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朋辈帮扶立标杆。学院召开考研优秀学子表彰暨2025年考研动员大会、考研经验分享会,国家奖学金答辩会、学委交流经验分享会、举办“诚信.励志.感恩”演讲比赛、朋辈帮扶助学风,五育并举润心灵——“环爱庆生辰,建心话人生”月度活动等8次活动,不断宣传优秀校友、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以身边的事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争优创先的劲头,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其中“中秋华彩,生辰同欢”特别活动被新华网等媒体报道或转载。
(二)学风建设聚力,专业赛事激发潜能
学院组织指导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实验技能、创新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充分展现了我院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承办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甘肃赛区)校内选拔赛。举办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院内选拔赛、举办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第一届建筑模型设计大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增强实践技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三)学风涵养文化,多元活动凝心聚力
学院注重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举办学院院徽(Logo)征集大赛、篮球赛、拔河比赛、优秀学生干部思想引领视频大比拼、喜迎建国75周年文艺创作大赛,“悦享书香,品读经典”读书分享会,最美笔记评选、单词背诵挑战赛、“学风领跑者”、“‘取经’路上,六关等你来闯”等主题鲜明、导向正确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15次,使广大青年学生体验了青春热情的校园文化,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学风大比拼”活动,对学生的“早晚自习纪律出勤率”“课堂纪律出勤率”“各类讲座出勤率”及“宿舍风貌”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旨在培养广大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院学风建设。
(四)学风涵养启智,系列讲座润泽心灵
学院通过举办系列讲座积极推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特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孟宪红研究员开展《青藏高原黄河源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区域气候-生态-水文效应》讲座,举办研究生面试技巧辅导会、大学生就业指导暨职业生涯规划宣讲会等,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职业发展指导;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朱玲教授做专题讲座—《大学之大与大学生之大》,学校心理中心导师讲授2024级新生心理适应专题讲座,学院党委书记讲授“开学第一课”,院长讲授校情、院情,各系主任专业讲座共12次,培养新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对专业学习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强烈的探索欲。
(五)学风涵育未来,一站式社区聚力成长
10月14日,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艾黎“一站式”学生社区正式全面启动运行。学院“环建视界”和“自强力行”两个功能室分别举办学风建设系列活动。“环建视界”功能室开设“环建小课堂”系列专栏,旨在通过不同专业不同主题的微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栏目由各专业导师和优秀学子主讲,内容涉及环保、地理、空间智慧、绿色建筑、设计、智能建造等多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先后开展“环保先锋研习社”及“地理视角探索营”活动。“自强力行”功能室主要发挥学生社团及朋辈帮扶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传承艾黎精神、接受就业指导、提升心理健康、提升审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先后开展美育润心——“艺术光影会”活动和“梦想的花园:点燃梦想,照亮未来”心理辅导活动。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持初心,进一步加强教、学、管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创新学风建设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学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营造更好的学风环境,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筑优良学风 育时代新人
——经济管理学院2024年“学风建设巡礼”活动
经济管理学院持续将学风建设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制定《经济管理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围绕“促思想、严纪律、育土壤、树榜样”工作思路,实施“三走四进五坚持”工程,确立“三高两低”目标,突出学风建设核心,形成“思想引领学风”、“示范带动学风”、“帮扶促进学风”、“督导提振学风”、“活动牵引学风”的“一体五翼”学风建设体系,构建“乐学、勤学、助学、督学”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一、凝心铸魂, 强化思想引领学风
学院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筑牢学生学业生命线。通过党建带团建,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等主题,持续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书记讲学风、院长讲院情、系主任讲专业和系列职业生涯规划课、访企拓岗活动等,促进学生更加明晰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
颂扬爱国情怀 共谱国庆华彩——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党建带团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团日活动
追忆红色历史 汲取信仰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
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精品团课活动
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与外国语学院大英党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
经济管理学院组织2024级新生参观培黎展览馆和校本部逸夫图书馆
新生军训动员大会 新生入学教育考试
系列职业生涯规划课
经济管理学院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资产评估行业2024年行业推介暨校园人才专场招聘会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酒店客户管理》课程实践案例分享会暨兰州众邦喜来登专场宣讲会
二、榜样带动,强化示范带动学风
充分挖掘和培育学风建设典型、学生榜样人物、优秀典型事迹,以同学们身边鲜活的案例去激发学习热情,感悟学习之美,形成“乐学、善学、勤学”的良好学习氛围。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让优秀学生分享学习技巧、时间管理方法、应对考试压力的策略等。举办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答辩、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用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感染身边同学,激发同学们积极向上,提升学术氛围。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公开答辩
审计系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校友座谈会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应征入伍宣讲会暨退伍学子军旅生活分享会
三、学业帮扶,强化帮扶促进学风
建立学业困难生基础数据库,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对学业黄色预警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精准掌握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本科生导师和优秀学生党员帮扶学业困难学生的体制机制,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全时段多维度的学业帮扶。通过学习委员检查早自习的四六级单词打卡制度,来助力学风建设。
辅导员进行谈心谈话
学院领导走访学生宿舍
经济管理学院开展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提升工程暨英语词汇记忆大赛
四、精细管理,强化督导提振学风
每学期学院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工作专题工作会议,班主任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研究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如何强化督导,提振学风建设问题。每天院领导、辅导员、学生干部值班检查一、二年级学生上早晚自习的情况,督促学生认真高效率上好早晚自习。教师每天检查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并将结果报至QQ群,强化学生管理。学院组织教学检查活动,每天对上课班级进行按时到勤检查,并组织学生前排入座,认真听课。在考试周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教育学生诚信考试、诚信做人。进行宿舍文化评比活动,创建文明宿舍,规范作息时间,加强学风建设
班主任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
经济管理学院早晚自习通报
诚信考试承诺书
教学检查表
经济管理学院上课考勤记录
五、活动牵引促学风
学院通过用好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暑期三下乡等育人载体,通过以赛促学、以赛赋能,使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暑期三下乡等成为落实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塑造学风建设。为调动学院考研学子积极性,明确考研目标,掌握考研技巧,学院举办考研规划及应试技巧讲座以及召开考研动员大会等,助力考研学生科学备考,拓宽学生升学渠道。学院通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比如篮球比赛、参加志愿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展现青春活力,真正达到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育人目的。
经济管理学院在第三届“寻是杯”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中获团体二等奖
第九届“科云杯”全国大学生财会职业能力大赛校级选拔赛
经济管理学院第七届“福思特杯”全国大学生审计精英挑战赛兰州城市学院校内选拔赛
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兰州城市学院校内选拨赛
第三届甘肃省财务数智化大赛
第十届甘肃省大学生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大赛兰州城市学院校级选拔赛
经济管理学院召开2025年研究生报考宣讲会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考公考研规划指导讲座
经济管理学院召开考研动员大会
经济管理学院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安全知识讲座
学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共融强我省会,同建美丽兰州”主题实践活动
经济管理学院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返家乡”优秀实践案例分享会
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首届欢送杯(左)、迎新杯(右)篮球赛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首届拔河比赛
优良的学风是育人之基、立院之本。学院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深入挖掘学风建设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学风育人工作的有效举措,促进学生“以德为先,以德促学,以学立行”,做到用良好的学风达到育人实效。
图文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制作 | 马玉兰
校对 | 张壬杰
责任编辑 | 龚 莉
责任审核 | 陈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