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艺术基金“江苏省戏曲曲艺剧团数字媒体传播人才培养”|一周课程回顾(10.10—10.13)

文摘   2024-10-14 13:58   江苏  

10月10日上午,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兼艺术总监柯军老师开讲首场课程《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柯军老师围绕昆曲艺术的历史与现状,从专场机制与戏曲发展、市场机制与剧目生产、传统昆曲与当代探索、剧场艺术与跨界融合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梳理与实践分享。

柯军《戏曲的传承与传播》

在专场机制方面,柯军老师阐述了传统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专场形式保持传承,并结合现代剧场管理模式,探讨了如何在当代保持戏曲活力。在市场机制与剧目生产的讨论中,他深入剖析了商业环境与文化创作的平衡,尤其是在现代文化产业背景下,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此外,柯军老师还针对昆曲的当代探索进行了思考。昆曲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当代元素,以更好地与当下观众产生共鸣。最后,他以实际案例展示了剧场艺术如何通过跨界合作,拓宽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整场课程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历史厚重感,也对未来的戏曲创新和传播提出了深刻见解。学员们积极参与讨论,课程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激发了学员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新认知。

下午,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钱志中老师与全体学员举行了首次见面班会。会上,钱老师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办学理念、项目的整体概况与特色,并对未来30天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了在课程期间的学习的重点,希望大家通过系统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取得进步。

班会结束后,钱志中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戏剧生产与消费的历史视角——近代上海剧场的空间聚集”的专题讲座。课程以近代上海剧场的发展为主线,细致梳理了上海剧场空间集聚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在讲座中,钱老师不仅从建筑空间的演变角度出发,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空间聚集背后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他阐释了从传统戏台到现代剧场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戏剧生产与消费方式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相互影响。通过对历史阶段的剖析,钱老师引导学员们思考空间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激发了大家对戏剧生产、消费模式及其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

钱志中《戏剧生产与消费的历史视角——近代上海剧场的空间聚集》课程讲座

10月11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魏佳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媒介融合中的艺术产业发展》的精彩课程。课程聚焦于媒介融合背景下艺术行业所面临的新变化,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复杂的动态进行深入剖析。魏佳老师探讨了四个关键议题:艺术创作主体、技术与客体的重构;当代数字艺术形式的迅速崛起;多媒体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以及媒介融合对艺术产业的深远影响。

魏佳《媒介融合中的艺术产业发展》

课程中,魏佳老师通过系统的理论梳理与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员们更全面地把握艺术产业在媒介融合浪潮中的新趋势。她不仅强调了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深度互动,还展示了这些变革对艺术形式、传播方式及商业模式的影响,使学员们对未来的艺术产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午,针对魏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发言,课堂气氛热烈,讨论也富有建设性。在针对“AI可视化时代来了!数字演员、AI编剧未来会颠覆戏剧与影视行业吗?”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学员田野从戏曲宣传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了她的独特见解。她指出,线上戏剧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舞台艺术的核心——“现场性”。她认为,真人演员在舞台上的“灵光一现”所带来的独特魅力,正是戏剧艺术的经典所在,而这是AI演员难以企及的。同时,田野强调,数字化工具在戏曲宣传中的作用应当是辅助性的,宣传的核心仍然应围绕戏曲本身的魅力进行展现。她认为,过度依赖或不恰当地使用AI工具,可能会削弱戏曲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推动技术与艺术融合时,应当避免为融合而融合,守护戏曲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讨论“数智时代艺术行业如何拥抱新科技?”这一问题时,学员曹强认为,要向当下年轻人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必须结合数字技术,迎合他们的兴趣点。比如,是否可以将机器猫、初音未来等年轻人喜爱的虚拟形象融入木偶戏中?戏曲等传统艺术是否可以通过直播带货或推出文化周边产品的方式进行推广传播?曹强强调,这些都是传统艺术从业者在数字化背景下需要大胆设想并积极尝试的创新路径。他鼓励同行们在保持艺术本质的同时,探索多样化的科技手段,推动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10月12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视觉中国及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陈向俞老师带来了以“舞台艺术的摄影表达:如何让摄影具有戏剧氛围”为主题的课程。陈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引领学员们走进舞台艺术摄影的世界,共同探讨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呈现舞台艺术的戏剧氛围。

在课程中,陈向俞老师首先强调了舞台摄影师的核心素质——“读戏/剧”的能力。他指出,优秀的舞台摄影不仅仅是机械地按下快门,而是要深度理解剧本内容,领会角色情感,并充分感知舞台设计、灯光和演员表演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摄影师才能捕捉到舞台上“决定性瞬间”与“决定性氛围”,拍摄出能够传递戏剧张力的作品。

陈向俞《舞台表演艺术的摄影创作与美学表现》

为更好地帮助学员掌握这一技巧,陈老师结合经典舞台摄影作品进行了详细讲解。他展示了不同剧目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拍摄效果,分析了如何通过控制曝光、调整色温、巧妙运用构图等方式来突出舞台人物的情感和戏剧张力。此外,陈老师还强调,舞台摄影与普通摄影的最大区别在于动态捕捉——摄影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观察力与预判能力,能够在快速变化的表演过程中找到最佳拍摄时机。

课堂互动环节,学员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拍摄作品,并踊跃提出疑问。针对如何在舞台环境下更好地把握光线、展现人物立体感的疑问,陈老师指出,舞台摄影需要细致观察舞台灯光的布局、强度及色彩变化,善于利用主光与辅光的组合来塑造人物轮廓,增强画面的层次感。有学员询问如何捕捉动态美,陈老师结合自身拍摄经验,建议在拍摄舞蹈场景时,通过预判演员动作并合理选择快门速度,既可以定格人物的精彩瞬间,又能保留动作的流动感。

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而富有实用性。陈老师以专业的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让学员们更加了解了舞台艺术摄影的技巧,还激发了他们在拍摄中融入个人创意的兴趣与热情。

周天下午,培训班全体学员前往南京保利大剧院,观摩了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并演出的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该剧由秧禾之文工作社编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执导。全剧通过舞台出演和影像出演两部分结合,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的文艺故事。

《抗战中的文艺》讲述了1931年至1945年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为探寻中国出路,以文艺为武器,进行不懈的求索与奋斗的故事。剧中展现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探索,直至抗战胜利后,他们汇聚延安,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开启了中国文艺事业的新篇章。

调研观摩南京保利大剧院《抗战中的文艺》

学员们在观剧过程中重温了抗战文艺的经典,深刻感受到中国文艺在那个觉醒年代中的重要使命。整场演出不仅再现了历史,更让学员们对文艺家们的爱国精神与不懈奋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观摩结束后,学员们励志以“星星之火点亮中国文艺精神火炬”为己任,在新时代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传承和发扬中国文艺的光辉传统。


撰稿|李嘉琪 杨福桃 于可慧

拍摄|马睿佳 邓芊钰

排版|田佳琪

初审|钱志中

终审|管斌


南艺文化产业学院
SCIer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