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课程回顾(10.21—10.28)|江苏艺术基金“江苏省戏曲曲艺剧团数字媒体传播人才培养”

文摘   2024-10-28 12:55   江苏  




“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


10月22日,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蒋旭峰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主题课程,深入探讨了当代传播的核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学员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发。

课程伊始,蒋老师提出了传播的终极目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传递所需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传播技术历经了四个关键发展阶段:从早期的口耳相传,到纸质传播、电子传播,最终迈入互联网传播时代。蒋老师指出,移动化是当前传播阶段的核心特征,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理想目标。

蒋旭峰《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

蒋老师进一步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在传播中的推动作用,强调其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层层限制,使信息流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形成了“移动、社交、微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播格局。在此格局下,信息接收方式呈现出四大显著特征:观看空间的移动化、时间的碎片化、场景的个人化和体验的伴随化。这些特征也为现代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蒋老师指出,当前传播的竞争已从流量争夺转向了场景传播,而场景传播的崛起依赖于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这五大技术力量的支撑,构成了现代传播的技术基础。

在这一技术支撑下,蒋老师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三微一端”的传播模式,即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的综合运用,推动微传播成为主流形式,深刻影响了大众与个体的交流互动。他还指出,中国正处于媒介融合的关键转型期,实现了从“全媒体”向“融媒体”过渡。此转型使传统与新兴媒体逐渐融合,共同发展,为未来迈向智能化、精准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最后,蒋老师总结道,数字化、移动化和社交化是当前互联网传播的三大主流趋势,未来的传播创新应紧密围绕这三大趋势,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和挑战。他强调,理解并应用这些趋势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关键所在。通过这次课程的深入探讨,学员们认识到,只有紧跟技术发展、深刻理解传播的趋势与特征,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更有效地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的品牌营销与IP思维”


10月23日,曹荣荣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聚焦“传统艺术品牌营销与IP思维”的精彩课程,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利用品牌营销和IP思维推动传统艺术创新发展。

曹老师首先全面梳理了传统艺术传播的历史脉络,从早期人际传播发展到大众媒介时代,再到当下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传播环境,并分析了传统艺术在新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曹老师提出了多元品牌营销策略:高品质策略旨在通过打造独特的艺术环境和高质量演出内容,吸引并培养忠实观众;低成本策略则强调通过合作和惠民演出形式,扩大受众覆盖面,培育潜在市场;差异化策略着重挖掘传统艺术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产品差异化运营,以拓展更多元的市场;集中化策略则专注于精准对接目标群体需求,提升观众的观演体验与品牌认同感。

曹荣荣《传统艺术的品牌营销与IP思维》

随后,曹老师深入解读了IP思维在传统艺术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IP的核心概念和内涵。他强调,IP思维是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关键工具,通过构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品牌识别,使传统艺术在多元媒体环境中得以延展。曹老师还结合昆曲等经典艺术形式,展示了IP思维如何助力传统艺术融入跨媒介运作,赋予作品更多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提升其在年轻观众中的吸引力。

在下午的工作坊环节,学员们围绕传统艺术品牌营销展开了深入讨论。一些学员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在推广传统艺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例如观众接受度不高、市场定位模糊等问题。曹老师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剖析,引导学员从品牌形象、传播渠道、市场细分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此外,有学员提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可能性,如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呈现传统艺术的精髓,这一构想引发了热烈讨论,曹老师也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员们进一步理解如何在数字时代推动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

学员陈仁杰分享案例

本次课程不仅拓宽了学员们对品牌营销与IP思维的认识,更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曹老师的指导让学员们收获了宝贵的策略与方法,对传统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江苏紫金大剧院演出营销考察”


10月24日下午,培训班学员前往江苏紫金大剧院开展了一次富有成效的考察学习活动。江苏紫金大剧院市场部负责人刘晶晶老师热情接待,并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剧院的历史背景、内部陈设以及各展览区域。通过她的讲解,学员们深刻感受到紫金大剧院在文化传播与剧目宣传方面的用心与专业。

刘晶晶《江苏紫金大剧院演出营销考察》

正值第五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举办期间,剧院特别推出京剧艺术特展,展出了此次参演剧目的服装、饰品和道具。学员们在观摩精美细致的展品中,更加深入理解了京昆艺术的传统工艺之美和文化内涵。刘晶晶老师细致讲解了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制作工艺,不仅提升了学员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鉴赏力,还使大家更直观地体会到剧院在艺术传承与创新上的责任感与投入。

在展览参观结束后,刘老师带领学员们来到现代京剧《主角》的装台现场,更深入直接地了解舞台布景、灯光音效以及道具布置的全过程。通过近距离观摩舞台搭建的幕后工作,学员们切身体会到一场优质演出的精细准备与高标准制作。

随后,刘晶晶老师在会议室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紫金大剧院在剧目创作和品牌塑造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她首先从剧目创作的角度,介绍了紫金大剧院近年来在主题演出季上的成就,以及在剧场品牌建设上的持续强化。通过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主题演出,紫金大剧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在观众心中树立了鲜明的认知。

在内容营销方面,刘老师强调了基于剧场特点进行差异化运营的重要性。她指出,紫金大剧院依托江苏省演艺集团在戏曲领域的资源优势,并结合多年成功举办京昆艺术群英会的经验,积累了大批热爱戏曲的观众,从而确立了“以戏曲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定位。刘老师还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向学员们介绍了几场具有代表性的戏曲演出及其背后的品牌营销策略和票务管理方法,充分展示了如何利用品牌特色吸引目标观众。

在交流过程中,学员们也积极提出了诸如场地租赁、票价设置等实际问题,刘老师耐心解答了每个问题,并分享了紫金大剧院在这些方面的运营经验与思考。她还特别指出,剧院在票务和场地管理上的策略不仅要灵活适应市场变化,还要紧扣剧场品牌定位,确保观众的观演体验。此次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学员们对戏曲剧场管理和运营的认识,为他们未来的专业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发。




观摩现代京剧《主角》


周四晚,学员们在调研江苏紫金大剧院后,观摩了现代京剧《主角》。京剧现代戏《主角》改编自陈彦同名茅盾文学奖小说。本剧讲述了从山村走出的易青娥,经舅舅胡三元指引走上从艺之路,在胡三元、胡彩香等前辈的鞭策、扶持下,凭着过人的艺术天分和吃苦精神,由机械地练功学戏,到身怀扎实功夫出道,从无意中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到在全国戏曲界绽放光彩,终成一代名伶忆秦娥,却又被新人取代的生命历程。此剧不仅仅展示的是忆秦娥的人生戏剧,亦是所有京剧人的戏剧人生。

国家京剧院现代京剧《主角》

“鼓声阵阵响,敲进我心房,唱戏就是我的命,生生死死也担当”,不仅是主人公忆秦娥对命运慨叹;同时,更是每一位戏曲人心底对京剧无尽热爱的呢喃。“离却了峨眉到江南,人世间竟有这样美丽的湖山”——《白蛇传》中的这句唱词,贯穿全剧始终,象征性地表达了主人公忆秦娥从少年懵懂学戏到崭露头角直至扬名成角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在现实与过去的时空中,流转穿越,戏里戏外,引发学员对于“主角”的深刻思考。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创作浅谈——江苏大剧院经营与剧目创作”


10月25日,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廖屹老师带来了主题为“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创作浅谈——江苏大剧院经营与剧目创作”的课程,与学员们就东西方剧院发展历程、江苏大剧院的运营与创作体系、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制作与推广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南艺文化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管斌向廖总颁发授课聘书

课程伊始,廖屹老师从东西方剧院的历史发展谈起,通过介绍国家大剧院、圣卡西亚诺歌剧院等经典案例,分析了全球剧院的多样业态。他将剧院大致划分为剧场、剧院和表演艺术中心三种类型,剖析了各类型剧院在功能和定位上的不同。随后,廖老师详细介绍了江苏大剧院的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演出经营、原创剧目制作、会务服务、艺术普及等,并概述了江苏大剧院在剧目制作上的三大阶段:从早期引进剧目到联合制作,再到独立制作出品,这一路径让剧院在艺术生产方面逐步积累了宝贵经验。

针对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创作与制作,廖屹老师介绍了该剧如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通过年轻化的视角重新演绎“红楼”经典。作品邀请了黎星、李超等优秀青年艺术家,以其鲜明的现代美学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在舞蹈、舞美、服装和音乐等方面,廖老师深入剖析了该剧的美学特点。他指出,《红楼梦》不仅在视觉上极具东方美学的精致与典雅,更在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上彰显了深刻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

在课程的巡演策划与营销推广部分,廖屹老师分享了剧院在民族舞剧《红楼梦》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与收获。他强调,高雅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是一项长期积累的事业,剧目的成功在于精准定位与细致的市场策划。营销推广主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渠道相结合,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有效吸引了年轻观众。与此同时,江苏大剧院还积极开发剧目衍生品,如精美画册、工艺品等文创产品,以纪念价值和实用性广受观众喜爱。

课程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学员们踊跃发问,现场气氛热烈。学员田野老师提问廖屹老师在剧目制作中最注重的艺术家特质。廖老师以《红楼梦》为例,表示选用青年艺术家一是因为他们的风格与剧目定位相契合,二是希望在剧目中融入创新元素,并给予艺术家充分的创作自由。另一位学员杨云高老师则提问关于剧目制作的投入产出和激励机制。

学员杨云高向廖老师提问

此次课程不仅让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创作与经营思路,也为从事文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务经验。




调研参观江苏大剧院


周五下午,培训班全体学员赴江苏大剧院进行实地调研参观。在接待人员的引导下,学员们了解了江苏大剧院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特色。剧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水”,大剧院因毗邻长江,其设计理念借助水的意象,表达出江苏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韵。江苏大剧院整体造型如同“荷叶水滴”,其四座“水滴”造型的建筑顶部向中心微微倾斜,在屋顶形成独特的花瓣状肌理,呈现出“水滴”的流动感。这四颗“水滴”象征剧院的四个主要功能区,分别为歌剧厅、戏剧厅、音乐厅和综艺厅。学员们依次参观了这些功能区,对剧院的多功能空间和声光设施进行了详细了解。

在参观过程中,接待人员还向学员们介绍了江苏大剧院在艺术活动、文化推广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特色项目,特别是在歌剧、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上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活动。学员们不仅对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印象深刻,还对其推动艺术普及、打造文化名片的努力深有感触。随后,学员们参观了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此次展览精选了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影像作品,通过百姓生活的变迁视角,全景呈现了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辉煌成就和深刻变革。观展期间,学员们积极互动交流,不时被照片中的历史瞬间打动,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与专注。

观展结束后,学员们来到水滴影院,观看了艺术话剧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该作品改编自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由马克斯·韦伯斯特执导,洛丽塔·查克拉巴蒂改编。舞台剧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尤其在动物角色的呈现上独具匠心。剧中老虎、猩猩、斑马和鬣狗等动物角色均由木偶演绎,巧妙地营造出一种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独特艺术效果。观众在观看时既能感受到动物形象的生动活力,又能看到幕后操控,这种设计激发了对真实与虚构、艺术与现实的深层次思考。江苏大剧院引进话剧电影的尝试也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观影体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部成功的舞台改编作品,不仅忠实于原作精神,其在艺术表达与技术实现上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学员们叹为观止。

话剧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观摩话剧《温暖的味道》


周五晚,话剧《温暖的味道》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首演。调研之际,学员们有幸在歌剧厅现场观看了这一备受瞩目的作品。

该剧由靳东、刘敏涛、张晞临等知名演员主演,以黄河沿岸的“塬底下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深具时代精神的乡村振兴故事。得益于黄河岸边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塬底下村一度成为苹果的“黄金产区”。四十年前,村民们为摆脱贫困毅然开荒,成功种植出第一批苹果。四十年后的今天,面对苹果歉收和市场的动荡,村民们逐渐失去信心。剧中第一书记孙光明肩负使命,带着新品种和先进技术进驻塬底下村,帮助村民重建信心,推动种植产业升级,带领大家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这部话剧在乡村振兴题材上深挖现实关切,既充满烟火气息又兼具审美意趣,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情节刻画了村民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坚韧与担当。演员们的表演自然动人,情感充沛,尤其是靳东和刘敏涛的精湛演技,将人物的复杂情绪与乡村生活的艰辛诠释得淋漓尽致。剧中,塬底下村的风土人情、村民间的朴实情感,以及艰难中不灭的希望都让观众动容,塑造出一幅充满真挚情感的乡村生活图景。

话剧《温暖的味道》首演谢幕

观演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深受感染,感叹剧作以细腻真实的表达描绘了乡村振兴的艰辛历程和动人情感。通过这场话剧,学员们也为剧院在舞台艺术中传递社会关怀的努力而感动。《温暖的味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动人的叙事手法,为观众构建了一个鲜活而温暖的乡村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撰稿|李嘉琪 杨福桃 于可慧 马睿佳

拍摄|蔡雨晴 李嘉琪

视频剪辑|邓芊钰

排版|田佳琪

初审|钱志中

终审|管斌



南艺文化产业学院
SCIer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