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营销赋能演艺经济发展”
11月4日,南京艺术学院艺管系教师、艺术学博士邓雷老师围绕“场景营销赋能演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内容涵盖了演艺产业的营销环境、营销创新需求的提出及场景营销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为学员们提供了关于演艺市场营销的系统性指导。
邓雷《场景营销赋能演艺经济发展》
邓雷老师首先利用PEST分析模型(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解读了演出市场的大环境,细致分析了当前演艺经济面临的关键挑战与潜在机遇,尤其是营销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传统演艺营销的影响。他指出,随着数字技术和观众偏好的转变,演艺市场的营销策略亟需调整,以应对新时代的变化。
在提出营销创新问题时,邓老师详细阐述了营销生态的演变,分析了传统垂直营销方式的局限性。他指出,随着观众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单一的营销策略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从需求、市场等角度进行创新已成为必然。她呼吁演艺行业需要结合当代消费心理,重视互动性和体验感,以此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在场景营销的部分,邓雷老师深入解析了场景营销的定义、特点及其多样化应用场景。他指出,场景营销通过构建特定情境使观众沉浸其中,从而增强演出体验和情感连接,提升品牌价值。邓老师还分享了《知音号》和《不眠之夜》两个成功案例,细致分析了场景营销在实际操作中的关键要素,如场景设计、氛围营造和互动体验,并提示在操作中需规避的常见误区,为学员们提供了实际应用中的宝贵借鉴。
邓雷老师强调,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和情境来提升观众的沉浸体验,是当前演艺项目提升吸引力和商业价值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营销模式不仅有助于扩大观众群体,还能够延长品牌的生命周期。本次讲座为学员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实践建议,对于推动演艺经济的发展、探索新的营销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抖音传统文化IP案例拆解”
11月5日上午,南京笛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笛声网络创始人戴宏民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抖音传统文化IP案例拆解”的课程,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抖音平台推广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与运营策略。
戴宏民《抖音传统文化IP案例拆解》
课程伊始,戴老师分享了两类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案例:一类是以江寻千(九月)、朱铁雄等为代表的优质传统文化博主,这类博主制作精良、投入成本较高,展现了高质量文化内容的独特魅力;另一类则是受大众欢迎的趣味性短视频,这类内容成本较低、拍摄门槛不高,激发了广泛的用户参与热情。戴老师借此引出了构建多元内容生态的重要性,指出优质内容不仅要具备观赏性,还需通过持续输出具有美好体验的作品来提升用户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长和内容消费量。
接着,戴老师分析了抖音平台的相关数据与短视频创作的底层逻辑。他介绍了抖音自2016年起从社交媒体逐步转型为综合平台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数据,包括非遗内容播放量、最受欢迎的五大传统技艺类别以及用户的分布情况等。在创作逻辑方面,戴老师详细讲解了“VALUE抖音电商作者经营方法论”和“全域兴趣电商经营方法”,帮助学员们理解抖音电商内容的运作模式和短视频创作的核心逻辑。
在课程的最后部分,戴老师分享了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内容运营的方法。他强调内容创意是核心,详细介绍了抖音的创意内容方法论,指出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打造内容,同时要注重数据分析与持续优化。戴老师通过分析视频数据和直播数据的不同维度,为学员们提供了相关优化策略,帮助大家更有效地运营账号。
“调研青瓜视频MCN公司”
下午,戴宏民老师带领学员前往南京青瓜视频MCN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到达后,成员们参观了不同类型的直播间,亲身感受主播们的工作场景和直播氛围。同时,戴老师还详细介绍了直播设备的使用和公司运作规模。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围绕短视频运营及直播带货中的问题,与戴宏民老师及公司员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员候蔺珂提问到,国有院团在短视频运营上更注重品牌影响力而非变现,与个人账号相比,内容相对固定,这种情况下应如何调整策略?戴宏民老师指出,国有院团的短视频目标需视宣传目的而定。如果目的是推广剧目或剧团品牌,应评估内容投放的实际效果,如传播效果、观众反馈等,以此确定是否达到宣传效果。如果有具体的KPI或传播量要求,则需根据转化指标重新设计内容,调整视频呈现与投放策略,以更高效地达成宣传目标。
学员周益明,来自江苏省电视台,他向戴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曾尝试让主持人进行文旅景点售票直播,但效果不佳,原因何在?戴宏民老师分析到,主持人自带流量且具备控场优势,特别是受欢迎的综艺主持人通常带货能力强。但文旅景点售票效果不佳可能与“选品”问题有关。热门景点票源易售出,而冷门景点则较难吸引观众。主持人心态也是一方面,部分电视台主持人对直播带货缺乏热情,因此投入力度有限。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与实地考察,学员们对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传统文化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破解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困境,也为各类文化机构在探索新媒体营销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相信在未来,各大院团将更积极地利用新媒体传播,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数字传播技术前沿”
11月6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摄影与制作系主任尤达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数字传播技术前沿》课程,深入探讨了数字传播技术与美学范式的前沿发展,为大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尤达《数字传播技术前沿》
课程伊始,尤达教授结合详实的数据和经典案例,分析了电影行业与短视频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他以电影《喜剧之王》和《枪火》为例,从美学理论出发,剖析了影片在画面构图、场景设置、人物情感表达等方面如何体现传统美学范式。尤教授通过这一案例深入揭示了传统电影美学中通过精心构建情节、刻画人物以及运用电影语言来增强沉浸感的表现手法,展示了电影艺术如何通过细腻的叙事和视觉效果传递情感,营造深层次的观影体验。
在传统美学范式的基础上,尤达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在移动传播环境下逐渐兴起的“移动美学范式”。他以当前短视频成瘾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算法推荐机制对用户行为的深远影响。他指出,短视频平台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用户行为数据,不断强化算法推荐,形成独特的传播逻辑,使用户产生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同时,尤教授提出,短视频创作应当超越常规,向“陌生化”发展,以“世界构建”为核心。尤教授通过“遥远世界”“人造世界”“平行世界”“虚拟世界”等不同世界构建类型的案例,展示了这些构建手法在影视作品中如何应用,为学员们带来了关于数字传播时代美学范式创新的深刻启发。
此次课程不仅为短视频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创意方向,还为数字媒体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尤达教授的讲解,对数字传播技术的前沿发展和未来美学范式的演变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期待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为推动数字媒体的多元化和创新化发展贡献力量。
“民营剧团管理与经营——以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发展历程为例”
11月7日,国家一级导演(编导)、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团长尚文波老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民营剧团管理与经营——以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发展历程为例”的课程,为学员们详尽阐述了台州乱弹剧团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与成就。本次课程涵盖台州乱弹的概况、剧团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及经典剧目展示等多个维度,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业实践指导。
尚文波《民营剧团管理与经营——以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发展历程为例》
课程伊始,尚文波老师首先介绍了台州乱弹的起源与特色。台州乱弹作为明末清初诞生的戏曲形式,是浙江四大乱弹之一,至今仍是唯一保留“乱弹”命名的剧种。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尚老师提到,台州乱弹在表演上以“文戏武唱、武戏文做”为特色,风格粗犷、高亢、激昂、奔放,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尚老师介绍了台州乱弹剧团作为该地方剧种的重要代表,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创新的理念。剧团成立以来已创作出300多部作品,多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文化和旅游部剧本孵化计划扶持项目,曾多次获得包括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田汉剧本奖”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内重量级奖项。剧团在传承台州乱弹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兼具现代与古典审美的独特风格,成为台州乃至浙江地区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在分享剧团经营管理经验时,尚老师深入探讨了剧团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的应对之道。面对市场挑战和行业变迁,台州乱弹剧团在重建阶段确立了核心价值观——“我的乱弹我的团”,倡导个人与集体和谐共生的理念。此外,剧团建立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公平分配制度,确保团队成员的贡献能够得到公平的认可与奖励。同时,尚老师介绍了剧团与其他艺术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联盟拓展了业务范围,增强了台州乱弹剧团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些变革让剧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后,尚老师介绍了剧团的经典剧目,如大型现代戏《我的大陈岛》、现代戏《我的芳林村》、现代戏《追星者》等作品。他强调,在时代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台州乱弹剧团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剧目创作中。同时,剧团与优秀艺术机构合作打造精品剧目,发挥其在特定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和独特风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课程结尾,尚老师特别提到,戏曲创作是台州乱弹剧团的“生命需求”,而“大陈岛垦荒精神”则是激励剧团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柱。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剧团上下用心演绎、不断创新,力求传递积极的艺术力量和社会正能量。此次课程为学员们展示了民营剧团在传承与创新、管理与经营中的丰富经验,让学员们深刻理解了民营剧团的生存之道和文化使命。
“音频编辑常规方法与技术”
11月8日上午,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录音艺术系的景宇阳老师开展了主题为“音频编辑常规方法与技术”的系列课程,为学员们系统介绍并演示了专业音频处理软件在音频后期制作、编辑等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课程内容丰富,从音频录制基础到高阶编辑技巧,为学员们打开了音频处理的新视角。
景宇阳《音频编辑常规方法与技术》
课程伊始,景宇阳老师首先介绍了与音频录制和处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包括外置声卡录音的工作原理、声音的时间轴和轨道管理、声音的频率范围与频率单位等,为学员们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了让内容更加直观,景老师通过Apple Logic Pro软件进行了现场操作演示,详细讲解了如何调整频率曲线和使用压缩器来模拟特定音效,生动展示了电话音效的制作流程。
接下来,基于短视频制作中对音频编辑的实际需求,景老师进一步讲解了几项常用的音频处理技术,如伴奏消音、音乐裁切以及人声降噪等操作。他建议学员们在理解音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编辑,通过软件的音频分析功能获取音频的速度和调性,并借助大分轨拆分器和小节工具实现精准编辑。景老师特别强调,音频处理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表达,通过合理的音频调整可以提升短视频作品的观感。
在课程的最后部分,景宇阳老师深入讲解了如何运用专业软件制作歌曲demo。他通过软件中的各个智能化模块示范,即便是非音乐专业的用户也可以轻松上手,制作出基本的乐器伴奏或使用AI人声生成演唱。他以国产AI人声处理软件ACE为例,现场制作了一段经典儿歌《虫儿飞》的demo,并邀请学员亲自体验上机操作,以加深对技术的理解。
本次课程激发了学员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结合自己的音频处理经验,与景老师探讨了民用音频软件与专业音频软件的差异。景老师指出,许多民用软件是由专业软件简化而来,能够满足基础的音频编辑需求,但专业软件在精细化处理、音质提升等方面更具优势。为此,他鼓励学员们在学习基础操作的同时,深入探索专业软件的高级功能,为未来的音频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
本次课程不仅为学员们带来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了学员们的音频编辑能力,为未来在数字音乐制作和多媒体创作中灵活应用音频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戏曲的美学品格与当代传播”
11月8日下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钱志中老师带来了“戏曲的美学品格与当代传播”课程,为本次戏曲曲艺剧团数字媒体传播人才培养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课程旨在通过深入探讨戏曲美学的核心概念,拓展学员们的戏曲美学视野,为今后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戏曲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钱志中《戏曲的美学品格与当代传播》
钱志中老师认为,戏曲曲艺行业的宣传人员要想精准传递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必须具备戏曲美学的素养。只有深刻理解戏曲的审美精髓,才能将戏曲中最重要、最经典的部分提炼出来,通过合适的方式向大众呈现。在课程开篇,钱老师从戏曲艺人身份地位的历史演变切入,梳理了艺人称谓、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等方面的变迁。他指出,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艺人地位的变化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元、清两朝时期,艺人地位的提升与汉文化对戏曲艺人歧视的减少、文人参与戏曲创作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密切相关;而近现代以来,戏曲艺人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体现在他们获得了更多政治和社会认可,如参与国际交流、受到学术界肯定等。这些变化见证了戏曲作为文化载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钱老师还深入探讨了戏曲教育向体系化、知识化发展的过程,详细分析了戏曲艺人培养机制的转变过程,从传统的“师徒制”到现代戏曲教育体系的建立,揭示了推动戏曲成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内外因素,帮助学员们进一步理解戏曲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
接下来,钱老师从戏曲文化和戏曲美学的核心元素入手,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讲解了戏曲表演的行当划分、动作体系、音乐、戏装和舞台设计等知识,为学员们构建起完整的戏曲美学知识框架。他以专业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不同行当在表演中的艺术特征,指出动作、造型、服装等都是戏曲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学员们能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戏曲美学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课程的后半部分,钱志中老师谈到了当前戏曲曲艺剧团在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他指出,剧院团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资源的多方面整合,包括演出项目、资金支持、人员培养以及推广渠道等。他强调,剧院团的管理者需要具备“企业家思维”,既要敏锐地感知市场动向,也要善于整合内外部资源。例如,通过拓展政府渠道获得文化政策支持,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以社会资源提升剧团的竞争力。
作为本次项目的结业课程,钱老师希望通过此次项目,学员们不仅能对戏曲的美学内涵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还能对戏曲剧团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新的思考。他寄语学员,希望戏曲曲艺院团的管理者能够在坚守文化使命的同时,具备前瞻性和市场敏锐度,积极适应社会变化,探索多元化的推广路径。只有不断创新和拓展,戏曲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走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钱老师深信,学员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将此次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为戏曲的传承与推广开辟新的可能,赋予传统文化更强的活力与影响力,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李嘉琪 魏艺华 杨福桃 于可慧 马睿佳 汤自暄
拍摄|蔡雨晴 李嘉琪 苗绮原
视频剪辑|邓芊钰
排版|田佳琪
初审|钱志中
终审|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