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课程回顾(10.29—11.3)|江苏艺术基金“江苏省戏曲曲艺剧团数字媒体传播人才培养”

文摘   2024-11-04 16:59   江苏  




“中国式纪录片的创作(以戏曲类选题为例)”


纪录片撰稿、导演、南京康乾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解翔,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创作手法而闻名。在本次课程《中国式纪录片的创作(以戏曲类选题为例)》中,他通过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帮助学员们掌握戏曲类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与方法。课程内容从戏曲与纪录片的现状、纪录片项目的落地、创作流程到纪录片团队的搭建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解翔《中国式纪录片的创作(以戏曲类选题为例)》

解翔老师首先分析了戏曲与纪录片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报告展示了戏曲在年轻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情况。他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纪录片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的原因,列举了两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戏曲类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和《京剧》,强调了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创新的表现形式和亲民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壁垒。

接下来,解翔老师重点讲解了纪录片项目的落地问题,指出筹集资金是成功的关键。他详细列举了多种融资渠道,包括电视台、电影院线的专业纪录片播出机构、国家纪录片创作扶持基金、民间非营利性机构以及众筹平台等,强调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资金筹集的紧密关系。

在创作流程方面,解翔老师阐述了选题调研、撰写大纲和前期剧本、制定拍摄方案、后期制作及备播的各个步骤。他特别指出,搭建一个高效的纪录片团队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一个完整的团队通常包括导演、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及制片等,每个职位都肩负着特定的职责,协同工作是成功的保障。

最后,解翔老师积极引导学员提问,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他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数字传播案例,并针对各大剧团的传播策略提出了建议,为新时代戏曲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堂课不仅增强了学员们对纪录片创作的理解,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制作揭秘”


10月30日上午,培训班学员们走进了上海亚洲大厦,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技术相融合的全新表达。在这里,他们有幸聆听到一台好戏创始、制作人汉坤老师带来的《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制作揭秘》分享会。这部融合了武侠元素与越剧艺术的创新作品,既是对经典电影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戏曲现代化表达的一次大胆探索。学员们渴望了解,这部作品如何在保留越剧精髓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科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

汉坤《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制作揭秘》

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故事背景源自1992年同名香港电影,讲述了明朝中叶江湖中的侠义传奇。通过侠女邱莫言、禁军教头周淮安、龙门客栈老板娘金镶玉等角色的塑造,剧情交织出一段充满恩怨情仇的江湖故事,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汉坤老师以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及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为例,向学员们深度剖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剧场技术相结合的实际操作与创新思路,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汉坤老师首先介绍了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的诞生背景。该项目由浙江小百花、百越文化创意和一台好戏联合推出。在剧本改编和题材选择上,团队展现了非凡的创意和勇气。项目初期曾考虑过《白蛇》题材,但经过多方考量,最终选择了更具张力的《新龙门客栈》。在改编过程中,团队保留了原作的武侠精髓,并巧妙融合越剧的艺术特色,使剧情更加紧凑,角色更具鲜明性格。

舞台设计是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另一大亮点。采用沉浸式剧场设计,打破了观众席与舞台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宛如置身于剧情之中。舞台布景充满大漠风情,并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投影、音响等设备,营造出真实的武侠世界。旋转舞台和升降平台的巧妙应用,大大增强了表演的互动性和视觉效果。汉坤老师指出,环境式剧场设计不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创新,还让传统越剧以现代美学焕发新生。

在市场策略与观众拓展方面,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团队也展现了丰富的创意。通过忠实观众的口碑效应、黑金白金会员观演体验、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团队还通过线下活动与跨界合作等方式扩大市场覆盖面,增强观众参与感。自开演以来,该剧票房表现抢眼,观众反响热烈,在抖音直播当天获得了近1000万次曝光量,售出12000多张门票。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引发了大量观众的讨论与好评,进一步扩大了戏剧在年轻观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在这个注重互动和体验的时代,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不仅是舞台上的佳作,更成为了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重要媒介,广受观众追捧。

展望未来,汉坤老师充满信心地表示,期待《新龙门客栈》和《新刘海砍樵》继续在创新道路上前行,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盛宴。另外,汉坤老师指出,项目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文化消费环境。像上海、杭州、长沙等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不仅具备稳定的客源基础,也具备较高的文化消费水平,非常适合开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创新产品。通过依托城市的旅游产业,这些项目可以实现商业化运作并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同时,汉坤老师强调,这些城市的多元化文化氛围和较强的文化需求也为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次分享会让学员们收获颇丰,深入了解了环境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创作过程和成功经验。会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分享会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下,戏曲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戏曲、热爱戏曲,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剧场的生存之道、发展空间及演出门票网络营销”


下午,学员们齐聚品欢文化旗下剧场“品空间”,并有幸与中国曲协会员、上海曲协理事、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虹口区文旅协会副会长成海涛老师进行了一场富有深度的交流学习活动。成老师分享了剧团在曲艺推广、内容创新、剧场运营以及数媒营销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成海涛《小剧场的生存之道、发展空间及演出门票网络营销》

成老师首先回顾了剧团在上海各大剧场的辉煌时刻。他提到剧团不仅在大型剧场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小剧场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演出,积累了丰富的观众基础。与此同时他意识到,传统的相声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剧团在内容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们推出了《春天里》等相声情景剧项目,将传统相声与现代话剧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故事性和观赏性的新作品。这些创新项目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还为剧团带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在剧场运营方面,成老师强调了精准定位和市场拓展的重要性。他提到,剧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剧场和观众群体,从大型剧场到小剧场再到演艺新空间,剧团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同时,剧团还积极拓展全国市场,通过全国巡演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成老师提到了剧团的一个独特标签——“喜剧全家桶”。该标签意味着剧团的演出内容丰富多彩,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从传统的相声到现代的弹唱喜剧,从精彩的魔术表演到引人入胜的话剧改编,剧团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喜剧全家桶”还强调了演出的绿色和健康。其演出内容积极向上,老少咸宜,伴随着多样化的演出形式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也让全家人能够共同享受喜剧的魅力。然而,成海涛老师也坦言,小剧场的商业化运营仍面临挑战。疫情期间,许多小剧场被迫停演,不得不尝试线上演出以维持收入。部分团队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抗疫主题内容,在线上获得了观众基础,然而疫情后线下市场需求虽有所反弹,但观众分散增加了小剧场的生存压力。

在网络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成海涛老师指出,短视频已成为小剧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数字化时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演员自制的创意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演出的亮点,还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进行精准推广,从而显著提升流量和关注度。成老师分享了剧团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成功经验。他提到,剧团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关注。比如,团队中金岩老师的IP“艺能人金广发”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大量粉丝,并阐述了他如何巧妙地利用网红元素、话题性内容和热门演员资源,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并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为剧场积累长效的观众基础。

在分享会的最后阶段,学员们与成老师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互动。学员们纷纷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包括剧团的内容创新、剧场运营面临的实践问题、以及未来规划等。成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剧团的实际情况,为学员们提供了详实而具体的回答。成老师分享了剧团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技巧,强调要紧跟时代潮流,关注观众需求,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营销方面,学员们对剧团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表示了关注。成老师介绍了剧团主要演员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运营策略,强调要注重内容的创意和质量,同时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和反馈收集,提高剧目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通过此次交流学习,学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小剧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受益匪浅。此外,他们对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来吸引观众、提高参与度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数媒营销”


离开品空间后,学员们迅速前往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参加了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党支部书记潘前卫老师主讲的精彩分享,分享主题为《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数媒营销》。在此次分享会上,潘团长不仅深入讲解了剧团的发展历程和艺术传承,还通过生动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剧团在数字媒体营销方面的创新尝试,令学员们受益匪浅。

潘前卫《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数媒营销》

潘团长首先为学员们介绍了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的背景。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由人民滑稽剧团与青艺滑稽剧团合并而成,主要传承滑稽戏和独脚戏两种艺术形式。独脚戏,被誉为南方的相声或上海的相声,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起源于中国上海,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滑稽戏则起源于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逐步形成于吸收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其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广受欢迎,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的特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分享中,潘团长强调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指出,随着脱口秀、相声剧等新兴喜剧形式的兴起,传统滑稽戏正面临着观众老龄化的困境。为了吸引年轻观众,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在数字媒体营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潘团长介绍,剧团充分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内容,展示演员的风采和剧团的演出盛况。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如评论和点赞,剧团不仅增强了粉丝的黏性,还显著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潘团长也坦言,在数字营销的探索过程中,剧团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和表演技巧,如何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找到平衡,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条件下实现数字营销的最大化效果。对于这些问题,剧团仍需继续努力和探索。

此外,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营销骨干人员戴老师分享了剧团在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剧团通过打造“上海笑天地”等品牌,提升了整体形象和美誉度,品牌建设被视为剧团发展的重要支撑,需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演员培养方面,潘团长强调,剧团始终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的原则,重视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和综合素质提升。剧团目前拥有两位国家级独角戏非遗传承人以及众多市级演员,为剧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戴老师与学员们分享剧团营销经验

分享会的最后,剧团青年演员为学员们带来了经典剧目《三毛学生意》的片段表演。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和幽默的台词展现了滑稽戏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深刻感受到滑稽戏的生动与感染力,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与热爱。

现场演绎经典剧目《三毛学生意》

通过此次分享会,学员们切身感受了滑稽戏的艺术之美,更领略了传统曲艺剧团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实践。一位学员感慨道:“滑稽戏作为中国传统曲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展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行列中,共同推动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媒介创意与艺术产业”


11月1日,紫金文创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宋德泳老师开展了一场以“媒介创意与艺术产业”为主题的课程。在课程中,他与学员们深入探讨了在当前精神经济时代背景下,媒介的概念、内涵及其在演艺艺术产业中的创新性应用。

宋德泳《媒介创意与艺术产业》

宋德泳老师以李向民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精神经济概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创意型产业生产要素的变化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这些分析为学员们勾勒出当今社会艺术产业的供需状况,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当前艺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讲座中,宋老师引入了大量生动的艺术产业案例,诸如迪士尼等行业巨头的创意和品牌导向运作模式、影视公司通过收购网络小说平台掌握IP源头的战略、以及河南修武县通过党建美学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县的成功经验。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产业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也强调了智力、人才及创意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宋老师还详细讲述了媒介的发展变迁,介绍了公域和私域流量、互联网的部落化与圈层化、舆论力量的多中心化以及平台的媒介偏向等重要概念。他提出,“好的文化产品应具备高审美价值和高话题价值的特征”,这为学员们在思考如何生产基于媒介价值的艺术产品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兼顾了媒介创意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中还特别设置了学员提问与讨论环节,学员们积极参与,围绕课程内容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沈雪雯老师与郭丹老师关注于剧目的文创开发问题,与宋老师探讨了何为具备市场效应的演艺文创产品。宋老师指出,文创产品应与剧目紧密相关,并且要抓住观众在剧场环境和演出氛围中产生的“冲动”消费心理。郭丹老师则补充了粉丝自制文创的官方化及剧团演员吸引流量的成功实践,强调了观众参与的重要性。

来自徐州演艺集团的张婉双老师等学员则站在剧团的角度,提出了柳琴戏等传统剧种因资金、场地等问题,难以依托现有媒介进行进一步市场拓展的困境。对此,宋老师认可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并指出这正是艺术产业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一个核心挑战。在政府管理的维度上,他强调,演艺空间的创新拓展需要政府的主导与认定,同时非遗艺术市场化与文旅产业的大融合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任重而道远。

学员张婉双向宋德泳老师提问

通过此次课程,学员们获得了关于媒介创意与艺术产业的深刻洞见,更为未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创新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的热烈讨论和互动也展示了学员们对艺术产业未来发展的热情与期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在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决心与信心。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调研”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周六项目组的学员们走进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坐落于繁华都市中的一片静谧之地,其前身为甘熙宅第。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古建筑群,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南京的文化瑰宝。当学员们步入博物馆时,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年代。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员们漫步于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的独特韵味。从斗翁、剪纸到陀螺、布贴画,从风筝、绒花到秦淮灯彩,这些民俗展品不仅展现了南京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更传递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

在博物馆深处,学员们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箔锻制技艺所吸引。这项源于南朝时期的古老技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学员们驻足观赏,倾听讲解员讲述金箔锻制的奥秘与传奇,感受着传统工艺的魅力与匠心,纷纷为这项技艺的精湛与传承而赞叹不已。

此外,学员们还有幸参与了非遗文化的互动体验。在剪纸馆,他们亲手体验了剪纸艺术的魅力,感受着纸张在指尖翻飞的乐趣;在绒花坊,他们学习了绒花的制作技艺,体会到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这些亲身体验不仅让学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非遗文化的精髓,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

此次参观,项目组学员不仅领略了南京民俗文化的风采,更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学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努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摩<廿一熙园·评弹书场>特色演出”


夜幕降临,南京熙南里的古戏台在温暖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学员们一同观摩了由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带来的“廿一熙园·评弹书场”特色演出。这场演出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深入了解和体验苏州评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机会。

苏州评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江南文化瑰宝”。当晚,一曲《苏州好风光》拉开了演出的序幕,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的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其中的祁调开篇《秋思》以其幽雅婉转的风格,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中,评弹艺术家们通过悠扬的琴声和清丽的嗓音,将传统曲目中的情感与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在场的每位观众都陶醉其中。

更为难得的是,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主持工作的王斌副团长亲临现场,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导赏交流。王团长不仅详细介绍了苏州评弹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还分享了自己在评弹艺术道路上的感悟与心得。他强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评弹,需要更多年轻人去了解、热爱和传承。

王斌副团长发言

在王团长的引领下,学员们对苏州评弹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们被评弹青年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也被评弹艺术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所吸引。演出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观摩活动不仅让他们领略到了苏州评弹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

“廿一熙园·评弹书场”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在熙南里古戏台的这个夜晚,学员们与苏州评弹艺术家们共同编织了一段难忘的文化记忆。通过苏州评弹的演出和与艺术家的交流,学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意识到,作为年轻一代,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激励学员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


撰稿|李嘉琪 苗绮原 魏艺华 汤自暄

拍摄|蔡雨晴 李嘉琪 苗绮原

视频剪辑|邓芊钰

排版|田佳琪

初审|钱志中

终审|管斌


南艺文化产业学院
SCIer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