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课程回顾(10.14—10.20)|江苏艺术基金“江苏省戏曲曲艺剧团数字媒体传播人才培养”

文摘   2024-10-21 17:01   江苏  





“曲艺的当代传播与数字营销”


10月14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吴新伯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以“曲艺的当代传播与数字营销”为主题的课程。吴老师以多维度的视角,与学员们深入探讨了曲艺艺术在当代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

课程伊始,吴老师介绍了他个人的艺术生涯和曲艺的基本情况,随后详细阐述了上海文艺院团的布局以及上海评弹团的相关政策,并就当前曲艺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断层与市场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尽管曲艺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仍需不断创新,以应对市场和观众的变化。

在课程的核心部分,吴老师结合数字化营销,分析了网络传播对曲艺的巨大影响,并通过多个成功的营销案例展示了数字化手段如何推动传统艺术走向更广泛的受众。他特别强调,曲艺的当代表达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必须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尤其是在网络直播等新兴平台上的应用和推广。

吴新伯《曲艺的当代传播与数字营销》

在课程期间,江苏省评弹团的四位优秀演员为大家带来了两出经典剧目《莺莺烧夜香》和《赏中秋》,展现了评弹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柔美动听的唱腔、精致细腻的表演,演员们带领学员领略了评弹艺术中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生动的叙事技巧。学员们全神贯注地欣赏了整场表演,许多人被评弹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雅的艺术形式深深打动。

两位演员演奏评弹曲目《莺莺烧夜香》

两位演员演奏评弹曲目《赏中秋》

互动环节中,学员们积极提问,展开热烈讨论。郭丹老师从剧团运营的实践角度出发,询问了剧团在网络项目制作方面的实际操作。吴老师回应时特别强调了剧团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剧团在网络项目中的角色应定位为“中介”,起到连接创作与观众的桥梁作用。

随后,张安华老师针对 AI 数字人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提出了疑问,关注其可接受性和专业层面的可行性。吴老师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肯定了 AI 的学习能力和技术进步,但同时提醒曲艺创作者需保持危机意识,重视并掌控 AI 技术的应用。

陈俊澔老师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在传统演出与新媒体宣传之间找到平衡的疑问。对此,吴老师指出,院团必须具备魄力,勇于创新,并应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宣传的重要性。他建议将新媒体业务大胆交由年轻团队负责,以实现传统演出与新媒体宣传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院团在新时代的持续进步。

整场课程充满了思想碰撞与实践分享,吴新伯老师以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发,也为曲艺在当代传播中的创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给过去一个未来——昆曲创新与观众拓展”


10月15日周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张军老师以“给过去一个未来——昆曲创新与观众拓展”为主题,向学员们讲授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他以昆曲这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百戏之祖”为切入点,深入讲解了昆曲从明清至今的发展脉络,分享了其个人在昆曲艺术追求中的独特视角以及在现代化创新方面的大胆尝试。张军老师不仅从历史的维度展现了昆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还通过自身的实践案例,展示了他在推动昆曲艺术创新和现代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张军《给过去一个未来—昆曲创新与观众拓展》

在课上,张军老师特别强调了昆曲的创新与传承须通过“跨界合作”、“教育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才能使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他谈到,昆曲的魅力在于它的精致表演与深厚文化底蕴,而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就需要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流行文化的跨界合作,将昆曲的艺术表达融入当代观众熟悉的语境之中。

最后,张军老师展望了昆曲未来发展的方向。他认为,昆曲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现有的经典剧目,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创新激活这门艺术,使其能够在新时代继续繁荣。同时,他强调昆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应在戏曲舞台上得以传承,还应在教育、跨界合作与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让更多的国内外观众感受到昆曲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

整场课程内容丰富、视野广阔,既有对传统昆曲的深刻解读,也有关于昆曲现代化与未来发展的深思熟虑。张军老师的讲授引发了学员们的深刻思考与热烈讨论,不仅让大家对昆曲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励了他们为保护与传承这门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摩京剧《梅兰芳·丹桂记》


10月15日周二晚,培训班学员赴南京紫金大剧院观摩了第五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开幕演出——京剧《梅兰芳·丹桂记》。伴随着京昆韵白,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指导、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承办、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协办的第五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在江苏紫金大剧院正式拉开帷幕。自2016年以来,历经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在传承经典、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等诸方面持续发力,如今的京昆群英会正逐渐成为汇聚全国京昆名家、名团、名剧,展示精品、推举人才的全国性戏曲交流平台,“紫金京昆”正成为全国戏曲院团、演员、戏迷广泛支持认可的活动品牌。

开幕大戏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为主题,由泰州梅兰芳京剧团历时数月创排打造的京剧《梅兰芳·丹桂记》,讲述了梅兰芳先生年轻时候,在从艺过程中排除种种困难,最后取得胜利、大放异彩的经历。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罗周编剧,总导演童薇薇执导,梅花奖得主傅希如领衔主演。唱腔、音乐、舞美、灯光、妆造等设计均由业内顶尖人士完成。剧中不仅有传统的京剧唱腔,还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使得整个演出既传统又现代,极具观赏性‌。

观摩后,‌学员们对《梅兰芳·丹桂记》的反响非常热烈,该剧成功地将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和人生哲学呈现给了现代观众。‌学员们也被剧中高潮迭起的情节和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




“戏曲曲艺+短视频技能实训”


10月16日,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林子青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戏曲曲艺+短视频技能实训”主题课程,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与实践应用。

林老师首先概述了从新媒体到社交媒体的发展演变,指出社交媒体引发的“扁平化革命”打破了传统出版商和媒体对传播权的垄断,在这一背景下,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重要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她进一步强调,这一传播权的民主化转变,为包括戏曲曲艺在内的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机遇。

林子青《戏曲曲艺+短视频技能实训》

接着,林老师详细讲解了社交媒体的核心特征,着重阐述了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和OGC(职业生产内容)在现代传播中的不同作用,并讨论了众包模式如何推动内容生产的多样化和创新。她通过多个经典的短视频传播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模式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使戏曲曲艺能够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更大的传播和关注。

此外,林老师聚焦社交媒体时代的三个核心特征:碎片化、去标准化和游戏化。她指出,传播的碎片化、内容的去标准化以及接受的游戏化共同构成了当下符号化的社交媒体印象。林老师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符号化表达在当下社交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通过符号化的戏曲元素,如经典唱段、表演动作或服饰等,戏曲从业者可以迅速建立起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并在趣缘社群中形成文化共鸣。

通过本次课程,林老师帮助学员们全面理解了戏曲曲艺在短视频时代传播的核心要素,并引导大家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媒体工具将传统文化带入更广阔的传播场景。她的讲解不仅让学员们对短视频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实战操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戏曲曲艺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工作坊”


10月17日,著名节目制作人、文旅策划人何冀兵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工作坊》课程。在课程的自我介绍环节,何冀兵老师以简洁精炼的语言,突出关键信息,向学员们传递了如何通过内容的精确定位和叙事的艺术化表达来实现有效传播。通过这一环节,何老师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内容的结构化呈现、受众共鸣的打造以及信息传播中的故事化技巧,巧妙示范了如何将个人品牌塑造成具备鲜明辨识度的传播载体,为学员们提供了极具实践意义的宣传思路和方法。

何冀兵《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工作坊》

何冀兵老师指出,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既面临外来文化冲击带来的挑战,也迎来了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带来的机遇。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和丰富手段。这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何老师通过讲座,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手段让传统文化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课程中,何冀兵老师也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外来文化的冲击、技术变革以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淡化,正在加剧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新技术手段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何老师提出了几条创新传播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如在内容上进行故事化改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内涵;在技术层面引入虚拟现实、数字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在传播平台上,探索新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潜力。

在互动环节,何冀兵老师鼓励学员们积极提问,并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还引导学员们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想法,并通过汇报总结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理解。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课程,不仅开拓了视野,还掌握了多种实用的创新传播方法和技巧。何老师的课程为学员们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发,激励他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品牌演出季的策划与推广”


10月18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保利院线江苏大区区长、南京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巩升林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品牌演出季的策划与推广”的课程。巩老师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剧院品牌的运营策略,重点阐述了市场分析、内容策划、推广活动、观众定位等关键议题,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了剧院在品牌演出季的成功经验。

在课程中,巩老师首先介绍了剧院品牌运营的核心理念。他通过南京保利大剧院十周年会员活动、南京音乐剧节和南京戏剧节等成功案例,具体说明了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演出季品牌。他强调,市场化演出应是剧院运营的抓手,市场调研是剧院品牌策划的基础。通过精准的观众画像和高质量内容的引进,剧院不仅能提高上座率,还能增加观众的复购率和忠诚度。

巩升林《品牌演出季的策划与推广》

在分析南京保利大剧院十周年会员活动时,巩老师详细解读了客户运营的策略。他指出,剧院应注重线下活动的丰富性,利用品牌活动和高口碑演出,深耕核心观众群体。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还有效推动了品牌的口碑传播。在探讨音乐剧市场化运作时,巩老师特别关注了观众年轻化趋势,并提出音乐剧等演出产品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以观众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在品牌战略的层面,巩老师深入介绍了保利文化集团的品牌发展策略,特别是南京保利大剧院的品牌推广模式。他强调,剧院品牌建设需要多方位推进,包括口号推广、引进高质量的国际演出、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及开展公益项目等,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剧院的社会影响力,还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对于剧院面临的硬件设施和创作短板等挑战,巩老师也分享了应对措施,如专注音乐剧和戏剧节领域的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原创剧目等。

此次课程为剧院管理者及演出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指导,带来了许多启发性的见解,对推动剧场类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小剧场发展探索与实践”


10月18日下午,梁力中老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小剧场发展探索与实践”的课程,深入探讨了国内小剧场在戏剧内容、剧场空间形态和剧院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路径,并与学员们交流了小剧场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空间。课程伊始,梁老师梳理了国内小剧场的起源与演变历史,结合“一台好戏”等公司的小剧场和实验剧目的成功实践,为学员们清晰地呈现了小剧场的发展脉络和空间布局。

梁力中《小剧场发展探索与实践》

梁老师特别分析了近年来沉浸式剧场空间和沉浸式戏剧的兴起,探讨了其独特的运营和推广模式。通过案例分享,他展示了小剧场在剧目拆分、观众席融入舞美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如何通过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来增强参与感和临场感。梁老师还探讨了影像和数字媒体装置等现代技术在小剧场中的应用,如《大桥风景》等作品,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升了戏剧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他还指出,随着小剧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剧目开始与旅游、餐饮、娱乐、高科技及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形式新颖、影响广泛,进一步拓展了小剧场的运营模式和市场影响。

梁老师对小剧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展望,他预测,“数字化整合的深化、沉浸式创新、多样化演出形态探索”将成为小剧场发展的三大主要趋势。这种新形态不仅丰富了小剧场的表现手段,也为其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提供了可能性。

课程最后,大家围绕小剧场与其他业态融合的具体方式、高科技手段在小剧场应用中的挑战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此次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员们加深了对小剧场创新与发展的理解,为未来戏剧行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观摩南京京剧团经典剧目展演


10月19日周六,学员们来到南京博物院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观摩与调研,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与灿烂魅力。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是南京博物院的老茶馆,这座全木结构的仿古茶馆,不仅完美呈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的传统建筑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戏曲与民俗文化。

南博老茶馆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传统茶社的风格,精致的苏式彩画、细腻的戏曲氍毹、雕梁画栋的建筑装饰,充分展现了香山帮的非凡技艺,让学员们感受到古典美学的独特魅力,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中。

这座茶馆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戏曲文化的展示平台,如苏州评弹、南京白局、昆曲折子戏和江南丝竹等。本周恰逢南京博物院的京剧艺术周,南京京剧团党支部书记金晓霜老师为学员们生动讲解了京剧的历史与表演精髓。金老师的讲解充满激情,不仅展示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启发学员们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

学员们在老茶馆现场观摩了南京京剧团的经典剧目展演,包括《二进宫》、《刺蚌》和《连升店》。演员们的表演精湛而充满情感,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起承转合之中,大家全神贯注,沉醉于京剧艺术独有的韵味和美感。老茶馆中的场景之美与学员们专注欣赏的神情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文化与艺术相互辉映的美好画面。

这场观摩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传统建筑和戏曲艺术的美学体验,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文化盛宴。老茶馆的古典意境与戏曲表演的精妙呈现,让学员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激励他们在未来的文化传播中,更加坚定地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戏曲传播”


10月20日,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戏曲传播”的专题课程,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时代戏曲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张超老师首先从文化数字化的内涵、要素、特殊性、基础和路径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解析。他指出,文化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深刻变革。在戏曲传播的语境中,张老师特别强调了“现代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戏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现代观念接轨,才能在当代社会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与传播。例如,传统戏曲中的“舍子”题材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观下需重新审视和调整,以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与情感需求。

同时,张超老师特别指出,创新还需保留地方剧种的独特个性,保持文化根基,妥善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避免在创新过程中丧失戏曲的本质与灵魂。他认为,地方剧种的个性与文化特色正是其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既能创新发展,又不失传统韵味,是当前戏曲传播的关键问题。

在戏曲传播的具体策略上,张老师提出了以作品、艺术家和观众为核心的宣传思路。他指出,戏曲的传播应走向大众,避免因过于保守的姿态失去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戏曲的传播载体应更加多元化,借助新媒体和数字化工具来拓宽戏曲的受众范围。例如,短视频平台可以成为展示戏曲演员才艺的舞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而数字剧场则能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戏曲观演体验,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与互动感。

此外,张超老师特别强调了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性。他指出,昆曲等中国戏曲虽然在海外已有一定影响力,但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力度仍需加强。未来,戏曲的国际化传播应注重价值观的输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戏曲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课程,学员们对文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获得了宝贵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为未来戏曲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方向。



撰稿|李嘉琪 杨福桃 于可慧

拍摄|邓芊钰 马睿佳

排版|田佳琪

初审|钱志中

终审|管斌


南艺文化产业学院
SCIer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