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坚守初心,他们致力于解决我国电能转化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党建为首、创新引领,再恶劣的环境也拦不住他们寻求答案的心;育人铸魂、团队协同,他们在科研人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中不断突破。这支队伍来自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支部以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牵引,结合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特色,经过20余年的技术积累,形成了以罗安院士为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创新团队,今年5月,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0月,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支部秉持“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宗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重点,在党建联建、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主动担当、善作善为,充分发挥基层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教师先锋作用,凸显“双带头人”头雁辐射带动效应,努力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实践实干中巩固完善“党建+大工程”“党建+育英才”的特色工作模式。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合照。
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组建于2019年,至今不过5年。但实际却有20余年历史,支部前身是罗安院士为领衔的教师团队,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专注于电气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支部的党员同志主要来自两个国家级平台: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支部有中共党员36人,有院士1人,高层次人才11人。高层次人才的高占比为队伍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做出保障,青年人才的创造性也让队伍的声音更加多元。均衡的成员配置既保证了科研活力,又使得支部步伐沉稳,为团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确保了科研和党建工作稳步推进。支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积极践行“大工程观”理念,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推动科技与党建深度融合,围绕电能转化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多项核心装备,解决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党建+大工程”的特色模式下,电磁冶金技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我们国家经过七五、八五等多个五年攻关都未能很好解决。它的难度在于,使高温的钢水能够在磁场的作用下,像搅拌车搅拌水泥和砂子一样旋转起来,电磁搅拌力要求极大。该技术原本被国外ROTELEC严格封锁、装备垄断。最早武钢、宝钢有引进,但设备故障每次维修均是天价,甚至拖延几个月,严重影响着国家高品质钢材的生产。针对这个问题,罗安院士多次带领团队调研与实地考察我国各大钢铁厂,与企业展开了无数次激烈争论、探讨,大胆提出了不同于国外电磁搅拌系统的技术路线,首创了无齿槽电磁搅拌和双向变频电源技术,使电磁搅拌力比国外大了2.2倍,目前所研发装备生产的板坯宽度最大可达3.6m,这远高于ROTELEC公司装备生产板坯的宽度和厚度。经过数百次方案修正及现场调试,最终解决了电磁搅拌力、搅拌棍和搅拌电源可靠性问题,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长期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扭转了我国高品质特殊钢长期依赖进口的格局。这一代表性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这一成果背后,是支部“党建+大工程”模式引领下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恶劣环境中,科研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挥党员与科研工作者双重身份下的执着与韧性,攻坚克难、永不退缩,也为其他师生树立了榜样。“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理念贯穿于育人育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多年探索,支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三问中,注重学生的高政治素养和大工程观的培养成为共识。
“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理念贯穿于育人育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多年探索,在罗安院士的带领下,支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三问中,注重学生的高政治素养和大工程观的培养成为共识。支部导师团队多年来坚守教学与科研第一线,紧扣国家重大需求,身先士卒,勇攀科学高峰,突破了我国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的诸多科学难题,历练了该领域创新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支部结合沉浸式与情怀培养式的思政模式,组织师生共同深入铺满粉尘的铅锌冶炼厂、热浪炙烤的钢铁厂、高原荒芜的戈壁滩、海上摇晃的实验船,打造移动思政课堂,通过分享老一辈的奋斗故事和模范的先进事迹,为学生们树立学习榜样。与此同时,将多个真实工程案例融合于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并深化“大工程观”思维。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书记周乐明介绍:“所谓‘大工程观’,即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的宏大视野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在课堂外,支部与国网、南网、中车、中电科等龙头企业开展了联合人才培养,搭建“国家级、省部级、学校级、院系级”的四级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广阔的实践空间。在实践中师生共创,在重大项目中攻坚克难,支部教师身体力行展现了科研人与党员的格局与素养。面对实践中遇到不可控力因素,教师率先迎难而上,为学生们作出表率。海岛、荒野、高原是他们常见的作业场所,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再平常不过。但支部教师始终牢记科研人和党员的双重身份,面对珍贵难求的勘测机会,完成任务是第一要务。所以不管是巨浪、台风还是暴雨,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他们从未退缩。某次在野外收集数据遇上台风,虽然实验手续繁杂且是在地下作业,但支部书记周乐明还是带着学生在测试点蹲守,熬夜完成了任务。空无一人的野外农田,风声呼呼作响,夹杂着野狗的狂吠,地下,周乐明与学生全神贯注地测量数据,最终他们按时完成任务,为团队解决油气管线高密度腐蚀问题带回了关键数据。这次难忘的经历让学生们看到了真实的科研环境,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党员与科研人的责任与担当。
“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从来都不是空空的口号,思政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大工程观”的培育也从不拘泥于书本,榜样的引领下,学生们逐渐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坚守信念、服务国家,电气工程系第二党支部将继续秉持“大工程观”,深化“党建+大工程”和“党建+育英才”的特色模式,推动科技与党建的深度融合。继续完善“双带头人”工作室的运行路径,推动党员教师在科研和育人中充分发挥作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继续努力。来源丨融媒体中心
学生记者&排版丨徐丽乔
阅读推荐
转载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ID:HNU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