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丨“言传中感悟身教”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访谈录丨刘鑫:立青衿之志,行修远之路

学术   2024-10-17 08:02   山东  


广大校友们的回忆和期许,记录着他们在山大的校园时光,承载着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凝练着山东大学的文化精神。通过寻访校友,我们感受着“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共同见证他们“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山大贡献的担当和作为。在山东大学校友办的指导和支持下,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组建“星火”学生党员先锋队,对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进行访谈,特此推出“文化‘两创’丨言传中感悟身教——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访谈录”专栏,展现校友风采,探索学科发展与校友文化建设互动机制,弘扬山大精神,探寻文化双创路径。






校友介绍:刘鑫



刘鑫,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3级校友,2017年获得哲学学士学位,2017年至今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攻读博士学位


1

追光而遇:走进哲学世界



2013年6月,刘鑫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遇见哲学既是缘分也是选择,在填报志愿时他就将哲学专业列为自己的意向。谈及以前对哲学专业的了解,他感谢高中老师结合哲学原典讲书本知识的尝试。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老师读着哲学典籍讲孔孟、朱熹、卢梭、康德,展露课本知识背后恢弘的哲学世界,这段学习经历拉近了他与哲学的距离


然而,真正走进哲学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许多老师耐心真诚的示范与引导。首先,是改变旧有思维习惯,他回忆在山大学习时,研究哲学需要广泛阅读原典,不仅要克服高中教育的思维惯性,还要经历古汉语和外文文献理解的困难。得益于山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优秀师资力量,他从各种各样风格不同的老师身上收获丰厚,在接受不同老师的教学时,促进了自己对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的反思。独立阅读与讨论学习促使他思考,过去所学的知识是否真的合乎情理、真的接近人生现实,这个过程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帮助


其次,是培养有关学术研究的态度,谈及难忘的学术导师,他说自己很幸运遇到张祥龙老师第一次给本科生讲“哲学导论”。在哲学学习伊始,同学们对哲学怀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每次课间大家都围在老师身边提出许多尚不成熟的、甚至幼稚的问题,但张老师都耐心而真诚地给予回答。在张祥龙老师身上,他不仅看到现象学宗师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感受着学者在生活中如何知行合一、贯彻学术理想的教学实践。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分析哲学出身的任会明老师。任老师行事风格特立独行,在给同学们讲“分析哲学导论”时,基本上不用PPT,而是配合着板书讲解文献材料。在任老师的课上,他逐步形成对哲学的祛魅,在淡化作者学术光环和奇闻轶事的学习中,回归作者的思想本身,进而深入文本研究的艰辛工作,奠定哲学研究的深厚基础

学习之余,山大丰富的文体活动也充实他的业余生活。进入大学后他加入山东大学梅花桩武术协会,强身健体之余,他多次参加校级、院级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星光达人秀等活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留下许多难忘的舞台记忆。


2

沐光而行:以学术为业




谈及目前的学术研究与学习生活,他向我们分享了怎样理解哲学研究,以及如何达到学术和生活的平衡


“哲学没有那么高大上,大家都是在扎实地关注问题、做问题”,刘鑫认为透过文本的博弈,哲学研究需要抓住文章想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核心观点。他仍能回忆起,任会明老师讲解“分析学导论”简练明朗,用三言两语点拨出一篇文章最核心、关键的观点,回归理论本身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个过程建立起他对哲学的认知,也逐渐成为他进行哲学研究的实践。如今,他致力于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和规范性问题,为了避免理论空转,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受限于不同文本、阐释之间的互相博弈,他十分注重回归问题本身,从日常生活和多学科中不断汲取智慧。


学术与生活在他的身上和谐平衡,对于哲学专业外的阅读学习,刘鑫分享了关注日常生活和开拓学科视野等调节方式。在山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读书期间,他修读社会学王昕老师的“社会调查方法”。相比哲学关注文本和概念分析的学科视角,社会学丰富了他有关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性知识,也使他深深触动于社会学有温度地做田野的方式。在人大读书期间,他参加了潘绥铭老师及弟子的著作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的签售会,反复翻阅该书,了解社会调查时的经历和感受。他认为田野调查让研究者们走进社会生活,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打交道,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对人间百态更深入的一手感知将学术融入生活,刘鑫认为,如果自己有长期以来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那学术研究往往不止步于学期结束。在日常生活中,更便于做一点想做的事情,这正是他目前的生活状态。

不仅如此,他认为多学科视角有助于哲学启发。进入人大以后,接触到许多老师,阅读面也更宽,他广泛阅读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的书籍。同时,刘鑫十分珍惜和不同行业的长辈和朋友们坐下来聊天的过程。在与朋友们的对话中加深了对许多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理解,他真诚地表示“很感谢我这些年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


3

文化双创:哲学研究漫谈



在当代,哲学研究正经历许多创新发展。刘鑫认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促进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出现,就是创新发展的一种方式。从现代学科建制的角度看,哲学是一个学科,但是,哲学内部则包罗万象。以逻辑学为例,从哲学当中分化出来后,逻辑学演化得越来越像数学。现在很多高校成立了关于逻辑、语言、认知的综合性研究中心,好多老师既懂逻辑,也懂数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等等。在国外学术界,存在着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化学哲学等非常细致的研究方向,这属于一种广义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这些讨论建立在前沿的物理学或者化学基础之上,从本体论的视角来探讨一些前沿尖端的问题,这就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科学的一些前沿知识,才能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另一方面,哲学的新发展正向过去的文化传统汲取资源。比如,中国哲学的“气论”“生生”思想等等。他提到“上海复旦大学的丁耘老师,他的道体学就是以气论为基础,结合西方哲学的经典思想,目标是构建一套融汇中西的哲学体系。”不仅如此,刘鑫认为经典著作仍是许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基石。谈到哲学和历史学、政治学的融合,他认为近代以来的许多经典哲学著作,像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等思想家的文本,我们很难将其单独归类为某一学科的阅读材料。“这些经典著作奠定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的内容的根基。法学的,不会不读康德、罗尔斯。做社会学的,不会不关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国家这些理论。搞经济学、政治学的不会不关注洛克关于财富、劳动、生命权、财产权的理论。”很多经典文本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们人类社会共通的根本问题。因而直到现在,尽管我们的学科分化得如此细密,大家往理论源头去追溯时,还是会追溯到那些经典奠基性的文本思想。可以说,经典文本仍是研究创新的源泉。


最后,刘鑫向我们分享了他的个人体验。他在练习武术时,常感到这种身体实践的经历对于理解哲学文本很有帮助。有了习练武术技艺的体验,在接触哲学文本(比如中国哲学、身体现象学等等)时也就更容易上手。他谈到这种现象也出现在美学领域中,有的老师在掌握深入、精彩的作品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创作优秀的美术作品。理念与实操未曾断联,概念思辨也就不是空转,结合自身的经验体悟时,就能够创造出非常深刻的内容。

校友寄语:唯变所适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将这句话转送给大家。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的第一责任人。刘鑫认为未来的专业选择、是否要从事某项工作,都更需要学弟学妹们自己想清楚,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基于此,信息获取能力需要在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增强信息获取能力,或者说增强对整个社会、学习生活的综合性认识,这种能力愈发重要。他十分真诚地表示,“大家想清楚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么认准之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好了。”


最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在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赶上不同的时代风潮。前辈们的成功难以模仿,未来如何尚无法预料,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未知的前景呢对于此,刘鑫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和答案,《周易》曾讲“唯变所适”,跟着变化走,跟随着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做法。总之,最重要的是,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做个好人。



素材来源丨哲社学院“星火”学生党员先锋队

供文丨杨帆 张林

图片丨刘鑫

编辑丨王子然

封面图丨孙子辰

审核丨翁祥栋 封莹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学院展示的窗口,服务师生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