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题为“中晚明儒学的宗教化运动与陆世仪的主敬思想”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海波作为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玉彬作与谈学者,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陈超主持。
讲座伊始,高海波教授由明末清初理学家陆世仪对“天即理”到“理即天”的倒转引入讲座的主题。之后,高海波教授分析了中晚明儒学宗教化运动兴起的三层背景:第一,在社会经济上,晚明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造成了民众伦理道德的危机;第二,在儒家学统内部,阳明后学现成派导致了良知道德内涵的消解。第三,从晚明到清初,功过格、善书等流行一时,融合三教的通俗宗教运动(劝善运动)蓬勃发展,不少儒者为了提振儒家纲常名教,与当时的佛教、道教乃至天主教等宗教,既有对抗又有影响。高海波教授指出,从学理上讲,儒学宗教化运动整体表现为对天、鬼神、灵魂观念的反思与重建,主张“再神秘化”“再魅化”的进路,攘括了多个特点:一,批评宋儒“天即理”及气论的鬼神观;二,注意“告天”实践;三,关注因果报应、感应;四,注重气的主宰功能。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高海波发言
接下来,高海波教授具体分析了陆世仪主敬思想中相信上天、鬼神与因果报应的一面。陆世仪批评宋儒“天即理”,将其倒转为“理即天”,注重“敬天”“告天”的实践,富含“对越上帝”的敬畏意识。他的这一思想,还在清代学者唐文治那里得到一定继承。在结尾,高海波教授对儒学宗教化运动予以总结,并就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与儒学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在讲座第二阶段,王玉彬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以“大传统”“小传统”为切入点就儒学的宗教化问题向高海波教授分享见解。随后,在场师生与高海波教授就儒学宗教化及其未来发展、理学心学在宗教化过程中展现的不同面向、儒学宗教化运动中的气论与宋儒气论异同等问题展开交流,现场气氛活跃、讨论深入。最后,陈超老师对高海波教授和在场师生的到来表示感谢。
供文丨能星辉
发布丨封莹
审核丨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