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丨“言传中感悟身教”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访谈录丨刘忠国:踏奋斗之路,绽理想之花

学术   2024-10-25 00:00   山东  


广大校友们的回忆和期许,记录着他们在山大的校园时光,承载着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凝练着山东大学的文化精神。通过寻访校友,我们感受着“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共同见证他们“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山大贡献的担当和作为。在山东大学校友办的指导和支持下,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组建“星火”学生党员先锋队,对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进行访谈,特此推出“文化‘两创’丨言传中感悟身教——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友访谈录”专栏,展现校友风采,探索学科发展与校友文化建设互动机制,弘扬山大精神,探寻文化双创路径。






校友介绍:刘忠国



刘忠国,男,山东大学文学院1982级校友,1989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被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合作指导教师。曾任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副总监、卫视频道副总监。2019年6月担任舆论监督部主任,以舆论监督有力推动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实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有机统一,成就舆论监督“山东现象”,负责的《问政山东》栏目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目前为舆论监督部业务指导


1

那年十六:忆山大生活



我在1982年9月进入山东大学。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确实令人难忘。8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爆发的时代,更是青春迸发、具有理想主义特征的时代。大家进入校园不光是为了学习知识,还怀有为国为家的情怀。正像歌里唱的,“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我进入了山东大学。


一.本科期间求知的热情


在山大求学时,感觉有很多的知识要学习。本科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朦胧诗。80年代初,朦胧诗一度受到批评,因此引起了我的关注。但是我看到的朦胧诗并不朦胧。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人道主义的精神,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例如顾城写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去用它寻找光明。”还有舒婷的诗集《双桅船》,我几乎全都背下来了。印象第二深刻的是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其中有许多非常优美的词句,展现了中华文学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另外,我还十分喜爱唐诗宋词,背下许多经典之作。毛主席的诗词,几乎全背下来了。

刘忠国在山东大学读本科期间与中文系82级同学合影


二.研究生期间沉静的思考


我是1986年开始在山大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师从当时中文系书记张可礼先生。专业是古代文学,方向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至1989年研究生毕业,我在山大度过了7年时光。如果说,4年本科时光让我收获了许多文学方面的知识,那么,3年研究生时光教会我的则是做学问以及思索问题的方法。我的导师张可礼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述具体的文学史,而是方法论。

刘忠国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与导师张可礼先生及师兄师姐合影


研究生期间我学到了哪几个重要方法呢?一个是山大文学院的优良传统——从史料出发,进行理论提升、综合研究。比如张可礼先生的学术研究,先有《三曹年谱》,再有《建安文学研究》;先有关于魏晋文艺编年,然后进行魏晋文艺的综合研究。这是山东大学文学院非常优良的传统。第二个是文史哲兼容的方法。我虽是中文系的学生,但写论文时注意把文学史与历史、哲学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玄佛静观思想与晋宋山水诗的兴起》。这篇论文写起来特别不容易,特别是涉及有关佛教的内容。但我认真地进行了学习研究,从印度佛教、到佛教进入中国、到近代的佛教,读了很多。我结合东晋的历史背景,深入思考了佛教、玄学对山水诗兴起的影响。这样把文、史、哲有机贯通起来,得出了新的结论。这篇论文1992年发表在山大《文史哲》学刊上。第三个对我影响较大的是接受美学。探索一个文学史问题,不仅要研究它的当代,还要研究后代是如何接受它的,即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作家的影响。不同时代对一个文学家的评价不一样,这是接受美学的思想方法。第四个方法是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不管是做学问还是看待社会问题都要以问题为导向,但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就是把一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结合起来思考。以上便是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通过老师指导和写论文形成的思维习惯。


三.妙趣横生的学习生活


提起读书时的趣事,我是16岁上的大学,当时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了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趣事,更多是老师们独具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上世纪80年代中文系名师辈出,上课时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教书风格。印象比较深的有解洪祥老师,他爱笑,讲课十分幽默,很受学生喜欢。他在自我介绍时将“解”字写得巨大无比,最后一竖更是从黑板上端拉到了最下端。张可礼老师比较严肃。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浓重的胶东方言来读古诗。例如他用方言朗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有一番韵味。


2

奋进工作:山大人品格




一.工作经历:时代机遇与个人奋斗的结合


如果说我1982年上大学得益于当时的改革开放。那么1993年我进入山东广播电视台工作则要得益于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1989年我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在那三年,完成了《山东省志・农业志》的编辑工作。1992年下半年的某一天,我正在山大校园里散步,偶遇一位老同学。在聊天时,他问我是否有意报考山东电视台。回家后我了解了山东电视台的招聘简章。原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为加强经济建设方面的宣传,山东电视台准备开办经济台。我是学中文的,到新闻单位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我便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进入了山东电视台经济部工作。


之后,我先是在山东电视台经济部从事经济报道。1995年到齐鲁电视台做记者,之后陆续担任了《每日新闻》栏目制片人、齐鲁频道副总监、山东卫视副总监。2019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根据山东省委要求创办《问政山东》栏目,我担任了舆论监督部的主任。到今年,我的新闻工作经历已经有31年。以上就是我的职业生涯概括。


二.奋进工作: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刘忠国2023年在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做讲座


办好《问政山东》栏目,做好舆论监督工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面对的困难,一是舆论监督工作应该如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大局进行。现在自媒体监督面向社会揭露了许多问题。而《问政山东》栏目的监督工作需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布局展开。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准确地掌握省委、省政府当前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及时领会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相关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国家、省委发布的政策性文件。二是舆论监督如何保证准确。现在的舆论监督往往是根据群众热线来进行监督,记者需要判断投诉人反映的问题是否准确。有的投诉人在反映个人利益诉求时,会夸大事实,甚至造谣。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能偏听偏信,必须进行多方面采访、多方面调查。第三个难点是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如何防止借舆论监督为个人或单位牟利,如何防止“有偿新闻”或者“有偿不闻”。一旦出现这类问题,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就破产了。为了杜绝这个风险,山东广播电视台专门出台了停撤舆论监督稿件的规定,通过制度消除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觉得山大“崇实求新”的校风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也经常给记者们讲,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新闻工作都要平实务实、精准精确、创新开拓。做工作要务实,不要浮夸;写文章不能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做新闻,包括文稿的写作不能使用过度夸大的语言来描述。不说大话,不说空话,避免华而不实。还要做到精准精确。这是山大文学院特别好的学风。比如山大文学史研究非常注重考据。具体到工作中,就要追求语言的精准精确。在农机局做编辑工作时我就养成了校对的好习惯,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在新闻工作中我向记者们提出要坚守“四条基本底线”,杜绝“四项基本错误”。“四条基本底线”包括“政治底线、真实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四项基本错误”包括:“人名错误、地名错误、时间错误、数字错误”。这都属于低级错误。


在多年新闻工作中,我也不断创新开拓。在齐鲁频道期间,我负责的《每日新闻》栏目不断创新,成为当时全国地面频道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冠军。在山东卫视工作期间,我分管一个名为《此时此刻》的纪录片栏目。过去一些纪录片往往记录的是过去的东西,把过去的事件再现。但是《此时此刻》栏目专门记录当下正在发生的平凡人的奋斗故事,赋予纪录片以时效性。这个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8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3

赓续文脉:山大文脉源远流长



刘忠国2021年在山东大学为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上新生研讨课


我想用两个词来概括山大文脉给我带来的动力——好学与深思。山大的学习经历让我养成了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虽然我不从事教学研究,但是我的家中书架上有许多书,古今中外的书都有。我的阅读兴趣偏古偏文。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也是山东大学“学无止境”理念的体现。这种学习不止步于大学期间。在工作期间,甚至退休之后都应读书。这是一种修养。


第二个概括词是“深思”。不管是做新闻还是看社会问题都不能浅尝辄止,要刨根问底,追求真理。凡事都要想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比较擅长的是新闻评论、新闻专题。尤其是新闻评论,更要追下去,不能停留在现象。要深入挖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深思。


另外,我想从广播电视工作的角度谈谈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解。首先,就山东省来说,它是一个历史文化大省,具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其次作为家乡的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实际上也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山东广播电视台的核心理念便是“悠久文明 青春中国”,“悠久文明”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春中国”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对传统文化的青春性表达。山东广播电视台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争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新型主流媒体。具体做法:首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用当代的广播电视手段进行表达,比如山东台近年连续制作播出了一系列优秀纪录片,《城子崖》《大汶口》《武梁祠》;其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受当代观众欢迎的广播电视节目。像山东台推出的《国学小名士》 《齐鲁文化大会》《戏宇宙》等都是以时尚化、青春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另外,要把山东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好的做法宣传出去。去年11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提出“文化两创”十周年。我也和记者们一起去济宁采制了一个名为《和为贵》的新闻专题。“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作为孔子的故乡,济宁市把这一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市县镇村四级建立了“和为贵”调解室或社会治理中心,这样就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当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把矛盾处理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校友寄语:心怀人民,积极向上



2021年,刘忠国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新生研讨课开讲第二课


山东大学是具有123年历史的名校,形成了优良的学风。作为山大人,我们应该传承山大文脉、弘扬山大学风。


我想赠送给山大的同学们几句话。第一,脚下沾泥土。也就是说,不论是做人还是工作都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不能“飘”在空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华丽的东西。做新闻工作更要脚下沾泥土,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客观调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因为自己上了大学就骄傲自满封闭自我,要接触社会。第二,胸中有大局。山大办学宗旨是“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图富强”。我们山大学生胸怀要大,格局要大,不能只关心自己,而要关心天下事,国家事,做一个面向社会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第三,心中有人民。同学们毕业后可能从事普通的工作,也可能进入领导层。职务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越不能忘记自己的服务对象,不能忘记人民。要牢记为人民服务,关心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第四,眼前有阳光。我觉得眼前有阳光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一生难免不如意,但我们一定要看到未来、相信未来,为未来的美好而奋斗;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我们不能只看到负面的东西,当发现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想想如何解决问题。以新闻工作为例,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一定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只是散布一些悲观失望的情绪,要从消极中发现积极的因素,给问题一个解决办法,给人民许下一个美好的未来。



素材来源丨哲社学院“星火”学生党员先锋队

供文丨陈佳佳

图片丨刘忠国

编辑丨王子然

封面图丨孙子辰

审核丨翁祥栋 封莹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学院展示的窗口,服务师生的平台。
 最新文章